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项目动态

2011年重大项目(第一批)开题报告之十九: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综合研究

  2012年02月07日10:25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1年12月10日,由武汉大学邹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综合研究“课题组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了开题报告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厅、新华社湖北分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评议专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领导,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题报告会。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宋朝阳副院长在会上致词。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永刚教授主持了开题报告会。

  邹薇教授在会上做了开题报告。报告从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特色,课题研究框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子课题结构和要点,课题研究重点难点以及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她指出,2011年全球“中等收入国家”已经增加到104个(World Bank, 2011),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然而,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只有极少数国家由“中等收入国家”群体“毕业”,进入了“高收入国家”群体。因此,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既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也是影响到未来国际经济发展格局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为众多的中等收入国家,在过去30年间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成果。目前,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有效地减缓和消除贫困,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和广大民众(特别是贫困和低收入群体)的能力开发,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的矛盾,规范社会管理和有效治理腐败,实现“国强”与“民富”的高度统一,积极有效地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是我国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核心任务,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重点。

  课题组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殊问题和矛盾,立足于课题组长期以来从事经济增长和发展、收入分配和跨国比较研究的理论积累和实证研究成果,提出“基于‘动态能力开发’的研究视角”。本课题通过对世界各地“中等收入国家”的比较分析和对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具体问题的分析,从动态“能力开发”的视角,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和成因;分别从个体、企业与产业、宏观国家层次的“能力开发”入手,研究各个层次的“能力开发陷阱”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机制,为系统地探寻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方案打下理论基础;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和动态分析方法,围绕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TFP动态变化、地区间和城乡间收入分配、城乡“能力贫困”的动态变化、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的程度、广度、深度和地域分布、社会资本投资与社会管理能力的动态测度、市场运行效率、社会管理效率和政府公共政策效果的测度等等,构造“基于‘能力开发’的经济发展总体指标体系”的动态数据库;检验各种政策工具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机制和效应。通过“能力开发结果框架”(CDRF),综合考察和评估我国新经济发展战略的效应,提出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为此,课题组将围绕七个子课题展开研究:(1)“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成因与“能力开发”的理论和跨国比较研究;(2)关于我国“能力开发”与“中等收入陷阱”的状况、特征和问题研究;(3)个体动态“能力开发”与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实证与跨国比较研究;(4)企业和产业的动态“能力开发”与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实证与跨国比较研究;(5)国家公共治理的动态“能力开发”与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实证与跨国比较研究;(6)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总体计量模型与基于“能力开发结果框架”(CDRF)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措施的效应评估体系;(7)基于动态“能力开发”,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安排、政策体系和实施路径综合研究。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的研究设想、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并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课题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这些专家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框架、丰富课题的研究内涵,拓宽课题的研究视野和空间,吸纳和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方法。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和建议不仅对本课题研究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使得开题论证会实际上成为了一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

  学者们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中等收入国家”的分类问题。邹薇教授采用翔实的跨国数据,分析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相关的划分指标,指出,在过去30多年间,仅有为数甚少的国家(地区)完成了从“中等收入国家”“毕业”,许多“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出现了较长期的停滞甚至衰退。因此,“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是一个十分关键和十分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难题。与会专家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发表了具体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研究员指出,发展中国家有些很小,有些则很大,各国的历史状况、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等均有差异,建议在讨论“中等收入国家”时具体划分不同的“子群”,以便有针对性展开比较研究。王振中研究员还指出,“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必须考虑多种复杂的国际因素,包括开放竞争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等。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黄少安教授也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都是发展中大国,建议对这些国家的特殊性发展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志伟指出,“中等收入陷阱”是否与“经济增长减缓假说”有关联,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明确和研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叶永刚指出,目前划分国家的基本标准是人均收入,但是收入水平与“幸福水平”却不一定一致,建议在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程度进行划分时,考虑纳入非收入因素,进行综合指数划分。

  第二,关于“能力开发”的具体内涵、分析框架和在我国的应用问题。邹薇教授在开题报告中指出,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战略问题,本课题力图以“动态能力开发”作为切入点,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研究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路径,从而寻求有针对性的应对战略。与会专家肯定了课题组的独特视角,认为这使得课题的研究更加凝练可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志伟指出,关于“动态能力开发”,要明确“谁的能力开发”、“能力开发的重点是什么”等问题,在研究中,各个分析层次之间、各分析层次内均要有重点。课题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建华指出,“能力开发”有什么本质特征,与“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要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展开跨国实证分析来得出结论。课题组成员、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王红玲指出,在课题研究中要去繁就简,抓住“能力开发陷阱”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机制展开深入分析,这样就能够得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方案。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庄子银指出,“能力开发”包容面非常广,从个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产业的结构升级能力开发、直至国家层面的公共治理能力开发,都还需要进一步界定,形成可测度的指标体系,而且尤其要强调指标体系的动态追踪特征。

  第三,关于中国现阶段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经济发展障碍问题。邹薇教授在开题报告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征,提出着力研究一系列的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包括中国增长速度会下降吗?中国的制造业TFP能够持续提高吗?中国的经济结构如何进行调整?中国的收入分配与贫困问题如何解决?中国的制度环境、公共治理结构、社会管理能力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应对能力如何提升?中国经济体系如何克服脆弱性、提高稳健性?等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卢现祥教授指出,研究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应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历史等方面展开考察,尤其要突出制度层面的研究。卢现祥教授把中国目前的发展问题概括为“增长放缓与自主创新不足并存”、“贫富分化与腐败现象严重并存”、“城市化过度与公共服务短缺并存”、“就业困难与要素市场不完善并存”,因此,他建议课题组更多地关注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制度障碍等深层次因素,同时也增加一些对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历史路径依赖等问题的考察,以丰富研究视野。课题组成员、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王红玲指出,要关注农村、农民和农业在现阶段的具体问题。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庄子银指出,研究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要着力研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和产业的结构升级能力开发,只有奠定了坚实的和可持续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才能打造动态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志伟指出,要把“能力开发”的战略与经济周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确保提出的政策建议能够付诸实施,收到实效。新华社湖北分社经济部主任,湖北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戴劲松指出,研究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是把握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的一个突破口,他建议课题组在研究中关注以下视角:历史视角、比较视角、社会管理视角、对策视角和人性视角。

  第四,关于实证研究、公共政策及其效应评估问题。邹薇教授在开题报告中阐述了课题组将基于理论、实证和跨国比较研究,在个体、企业与产业、国家层次分别提出持续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动态自主技术创新、提高国家公共治理动态“能力开发”的公共政策、制度创新,尤其是突出了在国家层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包括制定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国家创新体系(NIS))、推进公共投资与公共事业建设(公共教育、公共健康医疗、公共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行政管理的动态能力开发(行政管理体制、效能;反腐败机制和能力)、促进公共社会管理的动态能力开发(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和国际协调的动态能力开发(应对国际突发事件、冲突,建立和谐稳定发展环境)等。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穷志教授指出,要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量将非常浩大,要通过计量分析,把各种政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各种政策冲击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课题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建华指出,实证研究的样本选取、调查工作要尽早展开,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有机结合。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郭迪娜集合当前国外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的突破,提出课题组可以根据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考虑既采用常规的基于回归的实证分析,也采用国外目前比较前沿的“动态结构方程”分析方法,这样不论在个体层次、还是在宏观国家层次,都能够充分地讨论各种政策冲击的影响,模拟其效应,并展开福利研究和预测研究。

  邹薇教授最后表示,课题组要认真汲取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邹薇教授并对课题组的分工进行了具体布置,指出课题组将依照课题研究进展的安排,有序地开展理论研究、数据采集和处理、实证分析和案例调研以及政策研究,争取形成一批研究论文,在学术杂志公开发表,并力争提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呈送国家相关部门、省市各级政府。课题组成员都表示将积极参与和配合,完成还本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