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卢洪友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程度评估及均等化路径研究”》召开开题报告会。来自校内外的评议专家、课题组主要成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与税收系的全体教师,以及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40多人,出席了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姜星莉副院长主持。
卢洪友教授在会上作了开题报告,从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总体研究框架及预期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安排、最终研究成果实现等方面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构想。
卢洪友教授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财政能力的增强,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这种结构性转型仍在向纵深深化。由此,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如经济增长与环境约束的矛盾、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的诉求与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间、城乡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非均等供给的矛盾,等等,日趋显性化并呈现出不断加剧趋势。研究和化解这些矛盾,是理论界、决策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共同性任务。
就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言,卢洪友教授认为,与其他基本公共服务一样,这也是一个与公民权利“挂钩”的问题,换言之,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分城乡、职业、收入及财富水平、性别、居住地以及所在地方政府的财政经济能力强弱,都具有同等权利享有由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方便可及性程度大致相同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中国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安排的显著特征或主要缺陷是城乡二元分割分治,这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既与中国不断加速推进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悖,也与统筹城乡发展、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分割分治由来已久,实现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因此,研究实现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首要的任务是弄清客观事实与现状,客观分析评估中国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程度及发展变化趋势,弄清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供给的主要原因,揭示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供给的经济社会效应,评估现行公共制度体系以及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均等化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究实现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技术路径,也才有可能得到清晰的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为此,课题设计了6个子课题开展研究:(1)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测指标体系构建;(2)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程度评估;(3)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4)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设计及动态预警机制构建;(5)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现行制度体系的均等化效果评估;(6)实现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模式及路径设计。这就构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的研究构想,并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课题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对开阔课题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凝练研究主题,丰富课题的研究内涵,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开题报告会实际上也是一次成功的专题学术研讨会。
学者们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外延及进程问题。根据课题招标评审组专家的建议,卢洪友教授在开题报告中提出,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其外延是发展变化的。在中国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从基础性、迫切性、广泛性的城乡环境公共服务项目做起。就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污水及垃圾等环境治理服务、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环境监管服务、环境应急服务、环境信息服务等。与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黄明博士认为,从湖北省以及全国的情况看,农村与城市在环境现状与环境需求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农村与城市应建立不同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评估标准。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洪松教授认为,农村居民最为迫切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是清洁饮用水、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处理等,均等化应从最为基本的项目入手,这样做符合中国实际。
第二,关于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问题。根据课题招标评审组专家,对“均等化”与“好”的价值判断要有认证的建议,卢洪友教授在开题报告中将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界定为:城乡居民具有同等权利享用由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可及性程度大致相同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认为这应该作为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兜底标准”,并从“投入--产出--受益”不同的维度去加以评价和衡量。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杨灿明教授认为,设计最低标准是应该的,而且最容易操作的是“投入”均等化指标,特别是财政投入问题,比较容易把握;至于“受益”问题,在城乡居民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且是一种主观评价,难以“量”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夏杰长研究员认为,从不同维度设置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优点是更加客观、更加贴近实际,而且,与投入均等化和产出均等化比较,受益均等化的确更具有根本性,理论上有重要价值;在实践上,为了增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提高应用价值,指标选取不易过多、过繁,尽可能多选择定量指标,少选定性指标。对此,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郭熙保教授也持相近看法,他认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的测算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指标的设计应遵循“易窄不易宽、易少不易多”的原则,“人类发展指数”这么重要的指数也只有“人均GDP”、“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寿命”三个指标。武汉大学财政金融研究中心的吴俊培教授认为,指标评估的权威性应该反复斟酌,“公共”不等于“政府化”,“公共需求”也不一定全由政府负责,“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根深蒂固,“均等化”如何与其相区别是研究的重点,并建议从体制上、源头上找指标。
第三,关于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学科基础。根据课题招标评审组专家提出的重大理论的创新点要更加鲜明的建议,卢洪友教授在开题报告中指出,仅从题目本身所涉及的学科来看,该课题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比较明显。“均等化”本质上是一个公民权利与政府责任问题,属于政治学范畴;“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正外部性问题,属于公共部门经济学及公共管理学范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则又是一个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有关的问题;“城乡”、“城乡一体化”,主要是要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安排,是一个与二元经济相关的问题,因此,涉及到发展经济学问题。对此,杨灿明教授认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确受到若干部门、若干环节的综合影响,本课题带有边缘交叉性质,但应以财政学为主要切入角度进行研究。吴俊培教授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要以财政学专业为切入点将相关理论进行融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陈世香教授则认为,该课题的学科基础要依托经济学特别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但同时要注意吸收借鉴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交叉研究,这样做,或许有助于实现重大理论上的创新、突破。
第四,关于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路径优化问题。卢洪友教授在开题报告中指出,客观评估中国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程度,并分析现行公共制度及政策体系的均等化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路径,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对此,夏杰长研究员认为,课题的研究重点突出,侧重于制度效果评估及制度路径优化,针对性特别强,因为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供给与享用,主要是制度安排问题。郭熙保教授认为,“非均等”实际上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伴生现象,“均等化”则是一个与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的渐进过程,包括公共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及模式的改革、优化,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析均等化的实现条件,设计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的均等化路径,更具有实际意义。
卢洪友教授在开题报告中对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布置,明确课题组近期的工作主要放在“基础性”方面。一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抓紧《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该指数包括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等7种,分31个省级样本)的最后收尾工作,力求在明年上半年公开出版发布;二是搭建信息平台,主要是围绕6个子课题,分几个方向,分工负责,系统地梳理国内外经典文献资料,梳理中国的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情况;三是调查3-5个地级市,为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提供感性认识,为2012年上半年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做好准备。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