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由华侨大学骆克任担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与救护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侨大学举行。该项目由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数量经济研究院、旅游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及福建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外交学院夏莉萍教授,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研究员,厦门大学曾少聪教授、李明欢教授,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李拉亚教授、赵昕东教授、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丽霞教授等参加了开题论证会。原校长丘进教授、副校长徐西鹏教授、科研处副处长黄安民教授、各子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出席开题论证会,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范如松巡视员专程参加。开题论证会由我校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项目首席专家骆克任教授主持。
徐西鹏副校长在会上致辞,对课题竞标成功表示祝贺,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希望,通过研究能提升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并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该项课题的研究。同时,他也要求课题组精心布局,高水准、高质量地进行课题研究。
范如松巡视员在致辞时表示,该课题由华侨大学获得立项,充分表明华侨大学的华侨华人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衷心希望华大借此机会继续努力推进相关研究。同时,他建议课题研究要紧跟国家、国际形势发展,突出课题的政策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特色,围绕国家对外工作的展开,服务于国家侨务、外交、经济工作,这样才能使课题的性质与特色得以最大发挥。
原校长丘进教授指出,华侨大学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属不易,希望课题组齐心协力把课题做好。同时,希望国侨办在该课题开展研究时,多提供支持。
课题主持人对课题基本情况的论证
报告会上,项目首席专家骆克任教授作开题报告。首先,从时代背景论证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主要分为六方面论述:中华民族的崛起、海外华侨的剧增、华侨安全受到威胁、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国际关系的发展及我侨务工作的重视。其次,论述了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1)加强海外华侨生存安全的保护,(2)促使政府相关政策文本的完善,(3)建立海外华侨安全预警的机制,(4)完善海外华侨安全学理论体系,(5)丰富我国国际关系学相关理论,(6)构建华人华侨学相关理论体系,(7)制定可操作化的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与救护机制,(8)探索外交发展的双赢对策机制,(9)构建海外华侨的相关信息数据库。第三,综述了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四,重点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课题总体框架由六个子课题组成(1)海外华侨生存安全现状与政府工作回顾,(2)海外华侨及其生存安全信息的数据库建设,(3)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模型的研究与测试,(4)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系统研究,(5)海外华侨生存安全救护工作研究,(6)华侨生存安全预警的政府政策文本研究。研究目标分三部分,理论目标:构建和谐世界的海外华侨安全预警与救护机制的理论框架;探索海外华侨生存生存安全信息数据库与安全测评体系。政策目标:为党和政府提供相关决策依据和操作模型。前瞻目标:公开发布《海外华侨生存安全状况的系列研究报告》,开发《中国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信息网络平台》。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研究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问题的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海外华侨生存安全现状和我国政府相关工作;调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对海外侨胞生存安全预警工作和案例;设计海外华侨生存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预警对象--海外华侨华人的动态数据库;进行海外华侨生存安全信息动态采集与相关数据库研究;开发海外华侨生存安全潜在不稳定因素的预测与预警模型;研究海外华侨生存安全的救护等。第五,论述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有:判断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问题的分类特征和重点问题;探索构建海外华侨生存安全数据库和预警模型;提出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机制的政策文本;创新完成课题必须的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
骆克任教授着重指出,该项课题的特点在于量化研究,即通过对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文献资料和实证调查的研究,提出影响华侨海外生存安全的理论假设,再通过构建有效、可靠、可信的指标体系,转化为可操作假设,据此设计预警模型,并用动态数据库进行仿真模拟,经过反复检验,最后形成可应用的预警模型来产生预警信号,结合设计的对应救护体制,建设一套完整的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与救护的机制。整个研究是一个从定性到定量,再由定量到定性的过程。
骆克任教授重点介绍课题相关情况后,各子课题负责人、相关专家对展开课题可能涉及到的多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充分交流了意见,提出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项目研究性质方面,各位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是一项填补空白的研究,其特点是通过电脑使用先进的定量研究技术于复杂、面广且难以度量的社会问题研究之上,研究任务跨学科、跨文理,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动态变化,是一块“硬骨头”。应该说,本次项目属于探索性的研究,是为国家今后真正建立有效的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与救护机制,提供先行先试的模板和经验,同时本次研究需要与国家相关各部委密切联系,争取支持。与会专家感到任重道远的同时,也坚信通过不同学科专家的通力合作,课题能够顺利开展。
在统一研究对象方面,李鸿阶研究员认为如只单一研究华侨,可能会显得单薄,是否可考虑将留学生、出国劳务人员等也包括进去,但又不能太宽,要控制妥当。夏莉萍教授认为,研究对象是否可考虑按人群来分,如按企业、留学生、劳务等分类研究;另外,不能将研究对象限定的太窄,否则可能难以突出课题现实意义这一重大特色。骆克任教授认为最近国侨办公布的世界海外侨胞有5000万,这份数据的来源不一定科学,建议国侨办要建立统一、科学的华侨华人数据库。范如松巡视员指出,国侨办一直很重视华侨华人相关数据的统计,近年也在资助这类数据库的课题,如果华侨大学通过这类课题能建立较好的数据库,国侨办可以考虑支持这项工作,并把此类数据库建在华侨大学。赵昕东教授根据自己在国外多年的生活经历,指出许多外国人分不清楚“华侨”与“华人”,所以课题组有必要在一些基本概念定义上达成一致的看法。李拉亚教授认为,要专门研究像美国、英国等这样西方国家政府智囊库中的专家,因为这些专家的建议往往能影响国家的决策,进而关联到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等相关利益,所以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重要思想、观点、倾向,这也是预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研究国别、地区的选择方面,曾晓聪教授提议从发达、发展中、欠发达三方面各选取一个典型国家研究,如欧洲选法国或西班牙,非洲选南非,美洲选智利。李鸿阶研究员认为,研究国别的选择要与我国的对外战略相联系起来,比如当前美国在经济、军事上在我附近做出了围拢姿态,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在它的“后院”(如智利、哥伦比亚等国)做些相关研究,此次课题也是一个机会。李明欢教授认为,国别选择要紧扣课题,像美国、英国等国,因其社会、经济、政治总体比较稳定,海外华侨的生存威胁较小,所以应真正考虑“高危”国家,像非洲、中东等一些国家应作为首选对象。骆克任教授指出,本次研究的典型对象需要课题认真分析文献资料后再行确定。
在借鉴相关学科和其它研究主体的成果方面,夏莉萍教授指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相关的预警研究,不过主要都与反恐、情报等相联系,尽管如此,仍可以借鉴它们的主要思路和相关工作。李拉亚教授指出,课题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取得可能要支出一定经费,建议向中国新闻社等与华侨大学关系较近的单位多联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李明欢教授认为,不能仅依靠华文媒体的资料,而更多要关注对象国母语为主的各种资料,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地的政策、社会、政治和文化情况,所以语言可能是获取资料的主要障碍。
在研究经费使用方面,骆克任教授着重指出,本次课题意义突出,难度系数大,各子课题紧密关联,同时研究任务各有侧重,其所需费用可能不尽类似,是故,建议严格按国家社科课题管理办法的要求并结合各子课题实际需要,科学、合理使用经费,努力做到每一笔经费都用到刀刃上。
论证会上,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均认识到此次课题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表示会努力按照课题立项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本次论证会是课题首次会议,给大家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在下一次课题碰头会上,期待丰收相关研究硕果。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