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项目动态

“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课题组田野调查成果丰硕

  2012年01月31日16:33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1年3月5日和1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批准号:10&ZD084)课题组先后在宣纸原产地安徽省泾县和首席专家所在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和开题报告会,随后即按照预设的研究方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开了第一期大规模的拉网式田野调查,参加调查的人员有课题组成员、首席专家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先后达300多人次,连同资料整理,前后有8个月时间。
  第一期田野调查,主要集中于宣纸原产地安徽省泾县,主要包括宣纸发祥地小岭17个自然村,有小岭、金坑、周坑、里占云、外占云、方家门、下湾、牛颈岭、梅村、朱家、许湾、外湾、双岭坑、皮坦、汪义坑、方家山、西山等;小岭周边地区一些自然村如丁桥、后山、新渡、鹿园、省湾、丁渡、包村、李元、枫坑、丁桥、百岭坑、园林牧场、黄村等;泾县县城内绿宝街及其周边地带商铺等;红星宣纸厂及其周边地区的板坑、灰坑、浙溪宣纸原料生产基地;苏红桃记宣纸厂及其周边的桃岭、泥坑等地;同时还到河南等地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第一期田野调查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1. 对原产地周边的宣纸、书画纸大小厂家及320户生产经营户进行了地毯式的入户入坊调查,按照预先设置印制的表格分别进行了填表统计,主要包括产品类型、品种、数量等,各道工序从业人员性别、年龄、特长、待遇等,各厂当前营销状况、厂主的经营理念等多方面情况。
  2. 搜集点校整理了《泾县小岭曹氏宗谱》。该宗谱是唯一记载有宣纸史料的家谱材料,弥足珍贵。《小岭曹氏宗谱》有乾隆刻本和民国3年刊本两种,乾隆本只有半部存于民间,民国3年刊本善本只存1部。在这次田野调查中,课题组将24卷全部拍摄在存,经过点校整理,形成简体字文档文本,给课题组研究宣纸发明者小岭曹氏世代演变,以及曹氏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发展和完善历程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资料。
  3. 搜集到一批清代和民国时期散落民间的有关宣纸材料。要者有清光绪三十二年谯国宅太三公裔孙们的宣纸做草户的《草户公议规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份纸乡关于宣纸原料制作各户必须共同遵守的规条条例;新四军军部在皖南时期创办“皖南宣纸联营生产合作社”时期向村民租赁宣纸原料生产用具的《租赁皮锅合同》,实属难得,是一件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将有专文论述),直接证明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四军为打破敌伪顽的封锁,扶持纸乡宣纸生产,解决当地民生,并直接供应新四军抗战用纸之需的历史境况,证明了战争年代革命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40年《泾县宣纸同业公会会议记录》则记载了旧时宣纸公会组织的活动情况,可以通过会议记录窥见当时宣纸行业的经营、销售、宣纸工人生活待遇、纸厂税负和槽捐负担境况以及行业内部的运作情况,还可以窥见行业内部上层向多数生产宣纸的散户转嫁危机的情况,亦是一份宝贵的材料。
  4. 在泾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课题组在协作单位泾县中国宣纸协会和泾县中国宣纸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县档案馆、各宣纸厂家资料室搜集了建国以后历年的档案史料,这些资料绝大部分都十分珍贵,为研究宣纸在建国后的发展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
  5. 对宣纸生产核心区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梳理。如初步考证了泾县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墓地所在;新四军在双岭坑等地创办宣纸厂的遗址;小岭许湾古纸槽遗址;小岭皮坦古纸槽遗址;皮坦在咸丰时期清军和太平军激战丧命纸民男女公墓;百岭坑古纸槽遗址;梅村古纸槽遗址等,还有建国后早期宣纸原料生产合作社遗址等。这些遗址都是宣纸发展的见证,很值得研究和记载。
  6. 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外传进行了初步考察。如组织考察了从小岭迁往宣城胡家崂、金牛岭一带曹氏继续从事宣纸生产的情况,根据《小岭曹氏宗谱》记载纠正了长期以来宣城县是宣纸发明地的误传;组织实地考察了从清乾隆年代于小岭迁居河南固始一带曹氏利用当地便皮资源丰富,采用宣纸制作技术在当地制作“便皮纸”的情况;组织考察了县内宣纸从小岭一地到县内多地生产的情况;到桃岭考察了当地村民长期从事青檀皮培植和制皮情况。
  7. 对泾县在外地的宣纸、书画纸经营商户300余家中的100余户进行了调查登记,就经营状况、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8. 对部分80岁以上宣纸艺人和辅助性特殊技艺的艺人进行了抢救性调查摸排登记造册。
  9. 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各个程序和各道工序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初步梳理,做出了细化研究的具体方案。
  除田野调查外,还对历史典籍中的一些涉及宣纸记载的零散资料进行了摘录,对20世纪初以来直至2010年底的有关宣纸的报道、研究论文、专著、内部调查材料编制了目录索引。
  在开展田野调查全过程中,课题组始终遵行了以下原则:一是突出抢救性原则。如突出从年纪较长的宣纸艺人和专家那里首先展开全方位的调查研究,记录他们的讲述和介绍;突击调查和整理以前有所耳闻且资料特别珍贵的资料,以防散失和流失等。二是充分发挥知情人作用的原则。在宣纸原产地,有一些对宣纸历史、掌故较为熟悉的老干部、老专家、老艺人和宣纸研究热心者,课题组特别注意聘用他们为工作人员,请他们做向导,请他们介绍各自掌握的情况,他们都热心将自己保存的材料提供给课题组备份使用,如有的老干部就将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编制的宣纸生产车间的生产技术标准贡献出来供课题组研究,这些文献是后来制定国家宣纸技术标准的基础性文件。课题组准备将当地特别热心宣纸研究的乡土学者吸收进课题组为正式成员,充分发挥其独到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力量的原则。首席专家出身于宣纸世家,生长于纸乡,为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第29代,参加工作后曾在宣纸发源地工作8年,对原产地较为熟悉,在整个调研中起到引领作用。团队成员有宣纸国家级、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有省级宣纸工艺美术大师,有宣纸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者等,他们既是研究团队成员,又是课题组研究的对象。课题组还动员了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宣纸研究的学术研讨和田野调查中来,有效地克服了课题组中非本土人士在调研中存在土语方言不通、技艺诀窍表述理解困难、特殊风俗理解差异等问题。四是充分依靠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的原则。首席专家所在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宣纸原产地泾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相关乡镇等各级领导,都十分关心和支持课题组的田野调查工作,方法上给予指导,生活上给予关心。在炎热夏天,泾县有关领导还专门组织人员到课题组成员居住地--小岭皮坦慰问,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困难,给了大家极大鼓舞。
  课题组全体成员决心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按照预设研究计划,进一步加强田野调查,进一步丰富研究材料,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