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项目动态

2010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三十九: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

  2011年07月28日14:17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1年3月2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批准号:10zd&121)开题报告会在浙江大学举行。
  此次开题报告会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开题报告是以曹锦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评议组专家由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陈炜湛教授,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安徽大学黄德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等五位国内外知名古文字学家组成。
  曹锦炎教授首先就课题的学术价值、研究思路和方法及主要内容等,向专家评议组进行汇报。随后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就《甲骨文字汇》的编撰与甲骨文资料数据库等重点研究项目,向专家评议组作了详尽解说。在认真听取课题组成员的汇报之后,专家评议组对课题的子项目构成与发展进行了认真评议,提出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资料的大量发现,使寻找古文字的规律性及相应的基础研究工作方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曹锦炎先生主持的“甲骨文基础字形的整理研究”这一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丰硕,具有十分扎实的研究基础。不仅如此,该课题还充分结合浙江大学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专长与优势,拟在结项成果--编撰甲骨文字汇编工具书《甲骨文字汇》的基础上,延伸项目为建设甲骨文全文资料数据库,这一具有创新意识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目标已处于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
  日本学者岛邦男关于甲骨文字形部首整理的模式具有突出的独创性,但在具体应用上还存在诸多模糊与不确定的问题,作为课题组主要人员参与的吉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相关著作已作了不少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甲骨文基础字形的整理研究”这一课题能够充分利用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前期成果,充分吸收在申请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评标专家的修改建议意见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剔除了不合理的内容和蔓延枝节中的有些子课题,集中目标做好甲骨文的基础字形整理研究工作,这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更明晰的思路与工作路线,尤其是在检索、存储及利用计算机技术推进甲骨文资料的研究和利用上具有较突出的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希望在此思路的指导下,能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看到相关成果的发表。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 课题名称的修改。关于“甲骨文基础字形的整理研究”这一课题名称,由于学术界在“基础字形”的界定上还存在争议,因而建议在提交最终成果及结项时将“基础”二字删除,直接以“甲骨文字形的整理研究”为课题名称。
  2. 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首先,甲骨文字形的整理和研究体系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文字释读与编排等方面分歧较明显。本课题在开展过程中,应充分吸收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分歧较大的问题上,必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重点把握。例如,在甲骨文释读的问题上,如果存在多种理解,课题将采取原字及对其进行隶定的原则,在释读上暂不处理;或亦可提出相应的观点,同时增加附录予以说明。其次,目前学界在《合集》刊布的甲骨文资料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缀合工作,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因而该课题在编排过程中,应充分吸收这方面的成果,以强化课题的研究深度。
  3. 索引的编制原则与类型。首先,编制索引的原则要明确,在字头的确定、部首的设置及字形的归部上要重点关注。其次,丰富索引的种类,不妨同时编制多种索引,如按形索引和按字索引,特别要增加使用现代拼音方案的音序索引,以兼顾传统和现代检索方法,尽可能地方便专业和非专业学者的利用。
  4. 技术层面的注意事项。此项需要注意的总体原则是既要保持资料的翔实,同时也要兼顾工作量的大小,从而降低研究风险。首先,甲骨文拓片的选择。以《甲骨文合集》所录资料为基础基本可行,因为该书在甲骨文的分期断代、辨伪、校重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例如某些拓本不够清晰。因此,部分资料需要寻找原拓,加强所用字形的清晰度。其次,甲骨文字形的选择、切割和编排。字形方面需要重视残字、习刻字、摹本的收录问题。经过评议专家的深入讨论,初步确定了选择的标准。对残字,涉及甲骨文字形释读、缀合等具有研究价值的残字、习刻字需要收录,形体特殊的残字、习刻字必须收录。对摹本,原则上不予收录,但对仅存摹本而不见拓片的字形应予收录。甲骨文字形的切割涉及美观和失真两个方面的问题,基本原则是不能因为编排的美观而导致字形的失真。针对字体较小而造成使用不便的字形应予以放大,同时对其他字形应按同比例进行放大,以尽可能保持字体的原形。同时,也需要兼顾甲骨文引得的需要,若有可能应需要编制一套用于引得的字表。至于字形录入时还存在使用白字或黑字的问题,在编排效果上黑字比较美观,但不易区分泐痕和笔画,因而造成后期制作时电脑修版工作的增加,容易造成讹误。与此相反,使用白字能够较好区分泐痕和笔画,从而减少修版工作量,讹误的几率也相应降低。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建议课题组作进一步讨论。
  三、研究内容
  1.《甲骨文字汇》的编著。首先,字例的选择。《甲骨文字汇》所收字例针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即字形较少的尽可能完备录入,字形较多的在选择字例时,需兼顾形体、分期、分组等,同时在延伸成果《甲骨文资料数据库》中实现相关资料收录的完备性。编制《甲骨文字汇》时处理好异体字的问题,同时防止怪字头的出现。每一字头之下的字形主要按字形排列,在《甲骨文字形总表》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扩展的同时,兼顾分期与分组。其次,索引的编制。确定多种索引方式并行的原则,突出实用性与便利性。第三,重点关注对象。①异体字的处理。②相关研究成果的吸收。③内容的丰富性与工作量的协调。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总体原则需体现出该课题在甲骨文计算机处理技术上的革新与突破,尽可能满足相关学者的要求,方便学者的使用,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研发与探索:增加检索时的链接与联想功能;加强检索资料定位的准确性与直观性。
  四、最终成果及建议延伸项目
  1.结项成果:《甲骨文字汇》(包含相应的检索)。
  2.建议延伸项目:利用本课题整理甲骨文字形的成果,建议编制《甲骨文全文引得》,从而为建立“甲骨文资料数据库”创造条件。
  评议组专家对“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课题的重要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充分肯定课题组厚实的研究能力与丰硕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赞同课题组根据评标专家的修改建议对子课题设置拟作的调整与补充,剔除了不合理的内容和蔓延枝节中的有些子课题,集中目标做好甲骨文的基础字形整理研究工作,这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更明晰的思路与工作路线,尤其是在检索、存储及利用计算机技术推进甲骨文资料的研究和利用上具有较突出的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希望在此思路的指导下,能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看到相关成果的发表。
  通过此次开题报告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正式进入实质研究阶段,预期将在五年内完成相关资料的录入、整理与研究工作,出版大型甲骨文字汇编工具书《甲骨文字汇》,并完成甲骨文资料数据库的初步建设。

(责编:高巍、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