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项目动态

2010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三十二: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

  2011年07月28日14:13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0年2月25日下午,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石硕同志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批准号:10zd&110)开题论证会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会议室召开。
  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出席了论证会并致辞。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黄兵、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宋歌、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姚乐野、四川大学社科处常务副处长高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等项目管理部门领导,西藏社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研究员、历史所原所长巴桑旺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康藏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任新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冉光荣,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复生等5位评议组专家及课题组主要成员、部分师生等30多人参加了论证会。开题论证会由四川大学社科处姚乐野处长主持,西藏社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巴桑旺堆研究员担任专家评议组组长。
  罗中枢副书记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校对以石硕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基础研究类重大招标课题表示祝贺,并希望课题组通过开题报告会,加大研究力度,全面并有重点的开展研究,力争出一批重要的、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更好地认识康区特殊战略地位,深入阐释与总结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必先安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新形势下制定稳定藏区的战略方针及相关政策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借鉴,对推动我国藏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黄兵主任代表省社科联对以石硕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课题研究提出四点希望和建议:(1)潜心研究,锐意创新。课题成果要充分体现研究的创新性、前瞻性、对策性和应用性,努力推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精品;(2)求真务实,服务大局。要确保研究工作的客观、真实和准确,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的现实价值方面给以足够重视和关注,为国家的相关政策提供相应的学术建议;(3)加强组织管理,做好宣传推介。依照国家社科规划办相关规定,开展有序、规范的研究,多产出高质量的阶段性成果,并利用各种宣传平台,扩大课题成果的社会影响;(4)整合学术力量,培养研究人才。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学术梯队,培养和增强青年学者的科研实力。
  石硕教授首先就本次开题论证会的准备过程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了简要介绍。自项目批准以来,课题组就立即按照国家社科规划办的相关通知和要求进行了开题论证的相关准备工作:根据全国社科规划办反馈的专家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思路;召集各子课题负责人讨论研究计划,明确分工,开展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开题论证会前多次咨询相关专家和学者,论证子课题的框架与内容。
  随后,石硕教授分别从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课题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突破与创新、项目管理、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课题论证汇报,着重强调本课题研究具有长远的基础性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原则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主脉,以康藏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及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呈现康藏历史的基本脉络与整体面貌,为深化对康区特殊战略地位的认识,在新形势下制定稳定藏区的战略方针及相关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与会专家在听完课题论证介绍后一致认为,“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课题选题意义重大,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前期研究基础扎实,研究内容科学,研究团队强大,研究计划可行,对加强当前相对薄弱的康区基础研究,推动藏学的长足发展,重新估量康区在治藏过程中的特殊战略地位,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专家们希望,课题研究通过充分消化和吸纳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大量汉藏及外文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始终具备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方法意识,争取在“康区宗教格局”、“土司制度”、“牧区经济”、“康区多元文化格局”、“近代康藏政治关系”等康藏史难点、重点问题上有所突破,特别是对重大问题集中攻关,同时处理好各部分的关联,进一步优化课题框架,在总结康区在治藏方略中的战略地位、汲取“稳藏必先安康”的历史经验等方面有新的进展。
  附:
  一、首席专家石硕教授所作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康区在藏区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康区地跨川、滇、藏、青四省区,西接卫藏,北连安多,被藏区的两大板块环抱,地域上介于西藏与内地之间,自古以来是连接西藏与内地之间政治交往、汉藏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与桥梁地带,也是历代中央政权经营西藏的前哨和依托之地,其跨地区、跨文化的特点十分显著。清末以来,康区成为左右汉藏民族及政治关系走向的关键区域,历代治藏者总结出“治藏必先安康”的经验,足见康区在藏区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深入认识康区,特别是编纂大型基础性《康藏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2、康区发展滞后带来的隐患与康区研究的薄弱凸显了加强康区基础研究的迫切性。
  由于康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藏区中长期滞后,3·14事件后中央考察组将康区定性为藏区“塌陷地带”。而且近十余年康区已成为境外藏独势力的重要渗透地,此局面为康区乃至国内藏区的稳定埋下极大隐患。与之相对应,康区研究在藏学领域一直相对薄弱,特别是基础性研究,对康区历史整体面貌缺乏清晰认识。因此,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的编纂与研究,不但可以扭转和改变康藏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长期薄弱的局面,同时对研究和解决康区当前突出的现实问题,改变康区作为藏区“软肋”所带来的涉及稳定与边疆安全的隐患与问题,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基础性价值。
  3、《康藏史》编纂将填补藏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空白,对推动藏学的整体发展有重要学术意义。
  康藏研究是藏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长期以来,康藏研究一直缺乏大型基础性研究成果及基础性资料建设,使康藏研究长期处于相对薄弱与低水平徘徊状态。而藏学要发展,必须对西藏以外的藏区进行深入研究,这是藏学研究进一步开拓、深化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方向。
  4、对康区历史脉络的全面梳理与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康区历史、社会与文化的独特性和基本特点,深化对康区特殊战略地位的认识,从而对理解“稳藏必先安康”战略思路,维护藏区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康区因地处藏区之边缘,不仅为汉、藏民族交接地带,也是藏族与羌族、纳西族、彝族、回族等众多民族交往接触区域,其历史面貌、社会形态及文化特点均具有相当的独特性。要想在新形势下,深化和准确定位对“稳藏必先安康”历史经验的认识,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康区的社会及文化传统,一个重要基础是必须对康区历史与社会发展脉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二、研究现状
  近三十余年来,康藏史研究渐趋活跃,尽管尚未有一部在区域上囊括整个康区范围的完整、系统的《康藏史》问世,却出现一批按照行政区划编写的区域性通史,比如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林俊华《康巴历史与文化》、王恒杰《迪庆藏族社会史》、谢廷杰、洛桑群觉编著《西藏昌都史地纲要》、李光文、杨松、格勒主编《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等,这些区域性通史开创之功和建设性甚大,为康藏史整体脉络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其缺陷有两个:一是按行政区划编史,研究视野受到较大限制,缺乏对康藏历史整体面貌的关照;二是总体上仍以粗线条或轮廓性史实叙述为主,对史料的汲取和消化尚不充分。
  随着藏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国内涉及康藏历史的相关论著日益增多,特别是受各类社科基金资助,先后出现一批涉及康藏史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如任新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藏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2003年),石硕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藏族族源与川、滇西部及藏东古文明研究”(2001年)——研究成果:专著《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吴彦勤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清末民国时期川藏关系研究”——研究成果:专著《清末民国时期川藏关系研究》,曾现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北方草原民族与藏彝走廊”(2007年)——研究成果:专著《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王川主持的2002年和2005年四川省社科项目“民国时期四川藏区社会史研究”、“近代藏区的民间宗教研究1840-1949”以及2004年国家社科项目“中国藏区的民间宗教与信仰研究”——研究成果:论文集《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石硕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2009年)等等,在康藏政治史、民族史、经济史、宗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领域均产生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国外康藏史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偏重康藏近代史研究,注重微观个案研究,尚未出现以康区为整体区域的《康藏史》著作。
  目前,国内外康藏史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内容涵盖日趋广泛,某些领域的研究已相对深入,研究方法日趋多元。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两个较大局限:一是目前的康藏史研究存在严重的时段与区域不均衡现象。由于史料分布多寡不一、某些时段和某些区域史料严重匮乏,所以学术界对康藏史的研究存在断层现象和研究区域上严重不平衡,这是目前康藏史研究领域较突出的问题;二是有关康藏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严重不足。无论国内外藏学界,目前均没有一部全面、系统反映康藏历史整体脉络及面貌的基础性的《康藏史》,这是藏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和缺陷。
  三、课题框架
  基于对康区历史基本脉络及总体特点的充分认识与考虑,《康藏史》编纂总体框架分“古代卷”和“近代卷”两卷,由10个子课题组成基本的研究框架。
  1.古代卷的基本框架
  年代跨度上起石器时代,下迄清末瞻对事件,以唐代为座标,大体又划分两个阶段:一是新石器时代到唐以前,主要以众多民族的迁徙流动与交往互动为主要特点;二是从唐代开始,以吐蕃向东扩张征服和统治康区的众多部落为起点,开启了康区众部落与民族的一个全面和长期的“吐蕃化”与“藏化”过程。
  “古代卷”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从新石器时代到唐以前康区的民族构成、源流及基本格局;二是从唐代吐蕃的东扩开始康区的“藏”化过程是怎样进行和完成的;三是康区历史发展进程同中原地区以及西藏地方之间是怎样互动、影响及联系的。
  2.近代卷的基本框架:
  该卷起止年代以赵尔丰大规模经营川边为起始,到1950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成立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系统梳理和勾勒近代康区历史的基本脉络和整体面貌;二是将近代的康藏史置于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以及川、滇、青三地地方军阀等多种势力的角逐较量的大背景中来加以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近代康藏历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三是深刻揭示近代康区的社会变迁、民族互动与文化交融,特别近代汉人大量进入康区所导致的汉、藏之间的密切互动与深刻的文化交融,探讨汉、藏密切交流融合对康区社会及人文特性的影响。
  四、研究思路
  穷尽目前有关康藏史的所有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在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原则的基础上,以通史体例,依照年代顺序,对康藏史各个时期及阶段的史实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提炼和把握康藏历史各个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趋势及重要人物,抓住主脉,避免对康藏史的认识与阐释流于平直叙述、细碎化及简单的材料堆砌。
  五、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古代康区的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
  充分发掘现有的考古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拓宽视野,从康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视角,阐释远古至吐蕃东扩前康区早起的文明发展与民族源流问题。
  子课题二:吐蕃东扩、藏传佛教在康区的传播及康巴藏族的形成
  在充分吸纳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阐述吐蕃东扩对康区的深远影响和康巴藏族的形成,特别是详细论述被以往学术忽略的藏传佛教在康区传播的具体过程,关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子课题三:13-19世纪康区的民族流动与文化变迁
  在搜集和消化现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赴四川巴塘等地调查明代木氏土司势力向巴塘扩张的相关史实、传说,及汉、藏文化交流等情况,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将13世纪以后蒙古、纳西、甘青游牧部落、汉回等迁入康区的历程,进行综合和整体的阐述,总结13世纪以后康区民族迁徙与变迁的总体特点。
  子课题四:汉藏茶马贸易与康区经济社会形态
  查阅相关档案文献资料,对相关研究成果作全面清理、分析,从宏观视角探讨康区茶马贸易与汉藏贸易及其影响,并先后赴西藏昌都的丁青、巴青、索县及玉树囊谦一带调查有关清代三十九族的历史及社会情况,赴青海玉树调查该地的历史传说、历史上的部落组织及其宗教、社会情况,赴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调查当地游牧社会的部落组织、社会结构等状况,赴昌都地区调查当地历史、社会的缺环部分,赴迪庆藏族自治州调查当地历史传说、社会组织变迁,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口述访谈,弥补文献记载不足,剖析与阐述康区的经济社会形态。
  子课题五:格鲁派向康区渗透与康区宗教格局的演变
  以汉藏文献相关记载为基础,赴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调查藏传佛教传入历史等状况,既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明清康区宗教发展的整体趋势,也需对相关史实进行细致的甄别与考证。
  子课题六:明清时期康区的土司政治
  赴金沙江流域德格一带对明清以来德格土司所辖区域(今德格、白玉、石渠、西藏江达等县)调查格德土司统治区域的历史、宗教与社会情况,结合汉藏文献,探讨康区土司政治的演变脉络,尤其是土司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子课题七:清末民初康藏政局与政治变革
  借鉴和吸收目前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以长时段的研究视角,将清末民初康藏的政治变革置于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重新审视此时期川边改土归流、川边入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子课题八:1910年代至1930年代的康藏政局
  赴昌都地区调查近代三次康藏纠纷的相关情况,采访当事人获取相关口述资料,结合大量档案资料,将1910年至1930年代康藏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放在汉藏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及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上来考虑。
  子课题九:西康建省与刘文辉经营西康
  全面梳理西康建省的缘起与具体过程,及其在康藏历史中的重要影响,客观评述刘文辉治康期间的功过成败,阐释国民政府在西康建省中的作用。
  子课题十:20世纪上半叶变革中的康藏社会、经济与文化
  赴四川巴塘一带调查清末民国时期发生于巴塘所有重大事件的相关史实以及基督教传播情况,结合档案文献资料,以变革的眼光,依次对20世纪上半叶康藏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宗教文化、近代教育等领域作全面阐述。
  六、研究方法
  以历史学、民族史的研究方法为主,对相关史料史实的细致甄别、考证和扎实深入的实证研究是课题的基本研究方法,既注重对史料的实证分析,也充分吸收学界已有的观点与认识,做到史实叙述与阐释并重,实证研究与史实分析相结合,处理好主干与细节、微观与宏观、史实与史论的关系,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以口述访谈资料弥补文献资料之不足,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方法和视野,拓展和深化对康藏史的宏观把握与认识,通过对史料与史实的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来揭示康藏历史的丰富内涵。
  七、突破与创新
  1、对各种类型的康藏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特别是对史料严重缺失的区域与时段开展广泛的档案查阅和实地调查。本课题将尽最大努力广泛、深入地收集和挖掘所有有关康藏历史的汉文、藏文及其他民族文字史料,同时除文献方面的史料外,也尽可能地收集和利用有关康区的考古材料和口碑传说及史诗材料,以求多角度、全方位和最大限度地勾勒与呈现康区历史的真实面貌。
  2、在对康藏史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搜集、梳理和消化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和汲取现有康藏史研究成果,使《康藏史》集康藏研究之大成。最大限度地借鉴、消化和吸纳学术界既有的对康藏历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国外对康藏史的研究成果,提高《康藏史》编写的学术含量,使之不仅有扎实的史料支撑,而且在学术上集以往康藏研究之大成,能够充分反映藏康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与最新研究成果。
  3、构建完整系统的《康藏史》基本脉络与框架体系,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康藏史》基本框架体系。为此,要做两个庞大的基础工作:一是系统清理和消化目前有关康藏史的所有基本史料;二是依据对基本史料的消化理解来构建总体框架,同时在反复征询学界意见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
  4、通过对康藏史的系统梳理深刻揭示康藏地区在地缘与人文传统上的独特性。通过对康藏历史发展整体脉络的梳理来深刻揭示康藏社会与文化的独特性,特别是从地缘政治与经济交往的角度来揭示康藏地区在汉、藏关系及藏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及重要性。
  5、完整、系统地勾勒康藏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总体面貌,填补藏学领域中一个长期缺失的基础性空白。
  6、本课题研究将在充分整合康藏史相关史料及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首次构建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康藏史主体框架,特别是尽可能地填补康藏史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点和缺环,从而为今后的康藏史研究确立一个基础性座标与参照范本,将把康藏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7、通过《康藏史》这一大型基础性成果的研究与编写,着力挖掘并深入揭示康区地缘及社会文化上的独特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康藏社会特点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既有康藏史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康藏史的视野和背景,将康藏史置于历代中原政权与西藏地方、汉藏民族交流与互动以及康区与安多、卫藏关系的大背景中加以探讨和认识。
  八、项目管理
  1、经费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2、团队管理:任务明确,分工明晰,合作攻关,动态协调。课题组汇集目前国内近年来从事康藏史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在首席专家的统筹协调组织下,各子课题既分工又合作,子课题负责人具体组织开展研究工作。
  3、研究计划:
  (1)2011.3—2012.3:召开研讨会、修改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全面搜集整理研究资料、开展调研工作。
  (2)2012.4—2014.5:分析资料,分配子课题研究工作,邀请知名藏学家,召开研讨会,组织学术交流,进一步丰富和扩充研究资料,撰写和发表相关论文。
  (3)2014.6—2015.3:深化论证、集体研讨,依照专著体例,完成初稿。
  (4)2015.4—2015.12:继续探讨、交流,修改初稿,统稿定稿。
  4、质量管理:严把研究质量关,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实证意识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
  九、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以本课题中能反映康区历史重要趋势和以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如康区的民族源流、下路宏传、13世纪以后康藏地区的民族迁徙与流动、明清时期的格鲁派在康区传播及其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康区的土司政治、清末民国康藏政局、20世纪上半叶的康藏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内容,撰写康藏史相关论文15篇。
  2、出版专著:编纂出一部完整、系统大型地方史著作《康藏史》(分“古代卷”和“近代卷”)共上、下两卷,预计总字数为80万字。
  二、开题论证会专家发言记录
  巴桑旺堆(组长,西藏社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原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本课题研究的长远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重大,论证合理,有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团队和扎实的前期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好。在做课题研究时,一是要注意借鉴、吸收好国内外康藏史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尤其是多吸纳国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化,有所突破;二是全面、系统地搜集文献资料,这其中藏文档案文献、文史资料相当丰富,相关当事人也出版有各类回忆录,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探索如何深入开展研究。
  建议:一是在康区宗教格局演变研究方面有所进展,明清时期的康区宗教活动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可以考虑将康区宗教部分作为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相关文献,进一步明确康区的空间范围,关注其在历史上的动态变化;三是对近代金沙江以西藏区的政治状况及康藏关系研究方面力求有新的提升。
  任新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康藏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康藏史》的编纂与研究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大型基础性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思路科学,操作性强,研究方向明确。
  希望课题组对以下问题加以关注:一是时间断代问题,康区古代史与近代史的断代时限究竟以什么为标志,这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二是以往学术界对某些区域的研究力度相当不足,希望借助本课题研究,能够弥补和加强康藏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三是希望在康区“政教关系”、“宗教格局演变”、“土司制度”等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充分论证和协调好各部分的内在关系;四是将近代康藏政治关系研究置于各种政治势力角逐、较量的背景中加以深入分析,发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内涵,特别是对民初二十余年康藏政局之演变作系统梳理。
  冉光荣(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选题好,目标明确,框架设计可行,对课题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准确,课题团队具有各研究领域优化组合的突出特点,课题本身的重要研究价值与意义是毋庸置疑。
  本课题的重点在于对康区特点的阐释,因此建议课题组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康区空间范围的界定问题,某些区域的研究需要加强,主要是康区多族群杂处的边缘地带;二是康区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生产关系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多样性、区域性,近代土地关系的变化,牧区经济,商业与商贾及货币使用等。三是各寺院、宗派的内部组织形式,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四是寺院与土司的关系;五是近代康区的教会活动问题;六是康区多元文化的特殊性,及其与地理环境、政治统治之关系。
  霍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实证性强,开题论证切合实际,研究路线清晰,其学术价值可以说在康藏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鉴于本课题是大型通史性研究工作,建议一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把握好各研究板块之间的联系,可借鉴国外类似的研究著作,使内容编排与结构布局方面更为妥当、完整,抓住重点,突显康区的历史特点;二是课题研究既要有研究深度,信息量充实,又要兼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
  刘复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藏史》的编纂与研究学术意义重大,是各位评议组专家的一致公认的。
  提三点建议:一是对康区土司制度的研究,可以考虑将其上溯至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制度,也就是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多注意其历史源流;二是对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多加辨析,切勿忽略资料的背景与语境;三是注重处理好康区多族群之间的关系问题。

(责编:高巍、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