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研究情况及最终成果简介

  2011年12月02日13:21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方新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近日已完成。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创新、自主创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我国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课题。自主创新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制定正确适宜的科技政策,进一步推动其理论研究,而且可以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和对策体系,有助于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科技进步,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对自主创新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主要观点
  纵观我国150年来的科技发展道路,技术引进与科学传播一直占据着我国各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主线,我国也始终在由技术引进带来的技术转移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尝试。这一历史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及其制度化为基础。随着近代科技的传入以及建国后的调整和完善,中国现代科技制度在20世纪前半叶形成了基本框架,在50年代后逐步成熟,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为提升创新能力创造了制度条件。二是通过技术转移,从模仿到创新。这是后发国家发展的一种典型模式,通过自强运动、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三个阶段的各有特点的技术转移,中国形成了尚不均衡的创新能力,在国防尖端领域,摸索出一套大科学管理体制下迅速实现自主创新的机制,但在其它领域,企业几乎还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尚须更多努力。
  通过技术引进我国完成了现代化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突破,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工程教育制度和科技研发制度,通过技术引进还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培育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虽然技术引进也为我们带来了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过分依赖国外先进技术、无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困扰,但是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中,技术引进的作用至关重要,无法忽略。而且,作为技术后发国家,我国在一段时期内仍然会以追随战略为重要的科技发展方向,是国际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而不是创造者,我们要做的是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不能一叶障目,完全摒弃这一技术转移手段。
  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将各种单项和分散的技术成果整合在一起,实现创新过程与创新资源创造性地集成与协同,通过集成创新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持续竞争力的目标,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多数企业沿用单一性、离散性、线性的技术创新模式,要么是单纯的单个项目的技术改造,要么是一项管理技术的革新和引进。这些局部创新和模仿创新所建立的竞争优势通常非常短暂,无法适应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迅速缩短的新经济形势。企业自身的积累无法适应以速度竞争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需要,而集成创新则为新经济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首先,从技术上,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对多种技术来源进行了有效集成,包括集成独立技术供应商的技术、国内技术与自我开发的技术;其次,我国装备制造业立足本土市场,以适用、够用、好用为原则对多层级技术进行了有效集成,包括国际先进技术、国内先进技术以及自我开发的初级技术等;第三,是对技术潜能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集成。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集成了外部的国家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当地的市场优势,配合企业内部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定位,在国际先进装备技术难以得到的条件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事实证明,有了产业政策的扶持,加上政府适当参与民族企业起步阶段的管理并加以引导,很快可以形成有规模的产业基础,而迅速增长的国内需求又会为企业带来成长的良好契机,只要民族企业立足本土,充分利用行业特点、充分发挥成本优势,并在企业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即使无法获得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我们的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一样可以大展拳脚,获得巨大的生存空间。
  装备制造业是传统的关键产业,而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存在高投入、高复杂性、高不确定性、高时效性等新的特征,这些特点也导致高技术产业创新的难度和失败率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国家需要在管理机制与组织制度上采取新的模式和新的思路来适应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特点,产业技术联盟正是能够实现这一功能的组织与管理制度。
  产业技术联盟是为应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高投入、显著的外部性、高风险、系统集成难度高等系统复杂性而构建的。产业技术联盟的主要作用就是资源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组织学习。2002年在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直接推动下成立的TD-SCDMA产业联盟就是我国政府通过产业联盟推动行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参与制订行业标准的一次成功尝试。TD-SCDMA产业联盟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有效地沟通机制、公平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制度,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以政府为纽带的信任关系作为联盟运转的保障。在产业联盟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创新主体,共同推动企业间合作与配套;创新产业链发展模式,缩短产业化周期,快速提升产业能力;产业发展的各方力量,以联盟的方式实现整合,共同面对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复杂性难题,共同致力于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产业技术群的开发和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投入;通过产业联盟,政府也找到了支持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的平台,通过支持产业联盟,政府部门可以面对联盟出台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政策对象更集中,更能发挥政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现代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现代服务业一部分是新成长起来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一部分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其创新大多具有无形化、过程化、准入门槛低等特点。而“研发与服务联动”机制是应对现代服务业创新特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我们的研究认为价值链,生产链,技术创新链都可以是一个过程,如果从技术创新全过程来看,上游的研发活动和下游的知识产权服务与市场营销服务,其关系十分密切。所谓上下游,不过是流程的划分,并没有先后顺序的安排。下游的知识产权服务与市场营销服务,其中来自客户和竞争对手的“点子”和挑战其实就是上游研发活动的新思想的源泉、启迪和动力。例如,在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过程中,客户反馈的意见、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甚至纠纷中,竞争对手的优势和自身劣势所形成的反差,等等。通过研发与服务的联动机制,促使企业降低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并及时满足运营商的服务需求,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还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观点,将知识产权政策提升到帮助国家摆脱资源束缚,发展创新经济的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国家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纲领的高度来看待《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把知识产权政策放在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发展道路,需要正确的知识产权战略指导才能够最终实现。第二,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创造扶助政策。将专利资助的重点从全面资助型向重点资助型转变,由资助专利申请改变为资助专利的产业化应用上来,并且改革现有的品牌资助措施,避免驰名商标有名无实。第三,有效整合国家知识产权相关机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知识产权政策的机制。如果能有一个级别较高的“国家知识经济推进部”,或者是国务院中设置一个有效的机构,融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化推进的部分职能、科技部中科技计划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职能、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各类型知识产权的各自职能,并协调财政、税收、海关、贸易、产业等政策,方能在最大程度上卓有成效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型。第四,在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和调整过程中,应将“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看作一种重要资源进行配置。第五,加强对知识产权指标体系的建设工作。知识产权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这一指标衡量工作目前研究的较多不过,这一工作目前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以后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从国家、地区和企业三个层面上,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三、学术价值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前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实现,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实施之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现状、问题、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相应的提出政策建议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推进企业更好的成为创新主体,二是为创新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本课题在这两个方向上都做了系统、全面、严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能够反映我国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国未来创新政策的制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未来的创新领域学术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