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张汉林  2011年05月09日15:30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张汉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研究》(项目号07&ZD053),最终成果为著作《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研究》,2010年8月结项。

  一、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理论基础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理念,经济全球化是互利共赢战略产生的理论起点,互利共赢是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博弈论是互利共赢战略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国际政治学中的国际合作理论是互利共赢战略的实施依据,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有利于形成国际认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对外开放领域的实践运用,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抓手。

  在现有国际秩序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的情况下,基于中国的视角,积极倡导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是在实现自身身份认同与国际期待(压力)之间实现一种巧妙的平衡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将是中国在世界上发挥与自身实力相称的作用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实现全球布局的战略抉择。 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主要大国开放战略的历史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实行自由贸易战略,采取审时度势的自由贸易政策,主导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并以国内立法促进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配合其在多边领域的行动和主张。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经济“滞涨”催生新贸易保护主义,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战略,利用国内立法推行贸易保护,频繁使用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战略开始有所调整,市场开放与战略保护相结合,市场整体开放程度有所提高,能源部门的开放以国家安全为纲,自由贸易立法下的贸易保护,利用贸易争端维护产业利益,利用FTA战略开拓国外市场及实现多重政治经济目标。人才战略为开放战略提供支持,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积极吸收商业精英。日本的开放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采取“经济立国”战略,必要时放弃部分政治利益,制定法律法规推动贸易发展,“低调”处理国际贸易争端,长期保持对美贸易顺差。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采取官方发展援助战略一举多得,官方发展援助战略追求多重目标,专项政策保证官方发展援助有效实施。2002年以来开始推行FTA战略,从松散走向系统,实施有所取舍,在短时间内迅速推进FTA,以便重振日本经济。德国的战后经济改革为开放奠定基础,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推行经济改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采取区域经济安排与多边贸易体制并重,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系,FTA战略促进自由贸易,两德合并以来的外贸促进政策,制定对外贸易与投资促进计划,商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研发、教育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研发政策激励创新。实施高科技战略,制定中小企业联邦创新计划,教育政策注重技能培养。俄罗斯的国内改革伴随开放进程,20世纪90年代采取激进式改革,2000年以来采取渐进式改革。20世纪90年代全面推进“入世”谈判,21世纪“入世”态度趋于理性。能源战略逐渐完善,经济增长依赖资源禀赋。制定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经济全球化下大国开放战略的启示,对外开放的同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国际合作,谋求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良性互动,完善与开放战略相关的法律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开放战略。

  经济全球化下大国开放战略的启示是对外开放的同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国际合作,谋求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良性互动,完善与开放战略相关的法律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开放战略。

  3、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现实背景和实践基础相互依赖促进相互合作,为互利共赢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利共赢”的成为处理国际关系新准则。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中国发展经济贸易提供更多竞争与合作的机会,为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提供了现实基础。采取互利共赢战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世界产出,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互利共赢势在必行。

  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的出现表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发展模式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经验。中国成长为全球大国过程中被要求承担更多责任,国际社会让中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中发挥领导角色,主要大国希望通过各种协调对话机制让中国认识到并承担更多责任。

  未来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定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改革成为各国寻求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互补与竞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始终存在,使各国都不得不加快自身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是“发达国家”,但其组成都在发生变化。

  中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所具有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及意愿,中国经济增速全球领先,主要经济指标在世界的位次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占世界的比重持续提高,中国国有意愿凭借经济发展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影响与引导全球问题的解决,在重大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反应出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在反对愿望的同时,又不能简单地搞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对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架起一座桥梁,与发达国家就某些全球性问题进行磋商、沟通,必要时进行政策层面的协商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全球化深入发展,互利共赢成为国际关系新准则。中国具备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意愿。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中国实现身份认同和全球布局的战略抉择。 4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科学内涵和目标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开放战略内容存在差异,在具体实施上存在争论,外贸体制改革、鼓励出口政策、优惠性的加工贸易政策、优惠性的外资政策、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扩大出口的积极性、三大出口战略的实施、是否利用与如何利用外资都进行过争论。希望以开放换取技术,促进自主创新。入世以后对外开放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应积极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中性的”互利共赢贸易战略。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密切,经济全球化赋予国家经济安全新内涵,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中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根据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 循序渐进地推进贸易、投资、金融的自由化进程,把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与有效监管结合起来,维护经济制度安全。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变贸易增长方式,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增强对外贸易主导权,避免对外贸易大幅度波动,提高对外贸易利益,维护贸易安全。完善金融市场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安全。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把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外资与改善外资监管结合起来, 调整外资产业政策, 维护产业安全。完善外资企业市场集中度的审查制度, 建立反垄断法律体系, 防止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市场, 维护市场安全。从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互利共赢战略科学内涵,制定出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政策体系、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决策机制、利共赢开放战略中的政策监督和反馈机制。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目标与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国家利益是永恒的核心;二个内涵:确保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而非无限制、最大化的国家利益;三个目标:贸易平衡发展是基础,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是优先,兼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个层次:以国内为基础,双边为核心,区域和多边两翼齐飞,建立和完善积极、立体、综合协调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完善五大领域贸易政策体系: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协调、贸易与投资的融合与协调、贸易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融合、贸易摩擦与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中要处理好质与量、三次产业、效率与公平、对内与对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产业、行业协会、企业和劳动者以及各种贸易方式之间的关系。

  5、立体地、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迫切性和能力在增强,IMF、世界银行体制改革为中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可能。以份额和投票权为基础的决策机制,决策层面与操作层面的背离性,政策实施结果与倡导的宗旨相背离使得提升发展中国家在IMF的影响力势在必行,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机构事务积极探索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国际收支在高水平上的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的适度弹性,逐步扩大人民币可兑换的范畴。

  参与全球经济协调倡导互利共赢是国际经济规则的核心理念。大国是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在国际谈判中具有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务实主义”是大国对待国际经济规则的普遍做法。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成为务实的互利共赢战略的实践者。

  6、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保障与评估机制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战略,要达到其预期目标和效果,必须在贯彻和实施中给予充分的思想、组织、人员、机制和物质保障,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以促使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我国对外经贸战略保障与评估体系尚未有效确立,国内尚没有系统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保障及评估机制。政策战略评估的必要性与需求日益增加,也越来越受到决策层的重视。加入WTO后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保障与评估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政策战略的保障与评估机制尚不完善,且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各部门在政策战略的保障与评估机制中的定位和分工尚不明确。开放战略的保障与评估机制尚未进入立法者视野。政府部门尚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来专门制定保障与评估机制。政策战略的保障与评估机制的理论、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尚需改进。立法层面:制定中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保障与评估法律法规。政府部门管理层面:要具有配套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保障与评估机制。构建战略评估系统和完备的功能性的子系统。从理论研究、政策设计、舆论引导、资源配置、战略布局、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和执行能力这9个方面构建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保障体系。从目标绩效、大国关系、对外援助、国际影响、全球布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和经济安全这9个方面构建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评估体系。通过模型构建、政策模拟、双向反馈对机制进行修正,使其成为一个动态的保障和评估机制。

  提出互利共赢指数的概念及内涵,它是对对外开放中的相关指标通过定量方法制定而成,综合反映对外开放中的某一侧面的互利共赢程度的指标。指数数值介于0-100之间。50为互利共赢指数的临界值。当指数大于50时说明互利共赢程度处于上升或者改善阶段,越接近100越好。当指数小于50说明互利共赢程度处于下降或者恶化阶段(互利共赢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或者存在利益的过分偏离)。接近于0说明互利共赢程度很小,状态越来越差。并以外援助战略、国家经济安全和跨国并购为例进行了初步评估。

  二、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从理论上看,这项成果对互利共赢战略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论述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丰富、充实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在对外开放进入全新的时期,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和格局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方法、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开放战略需要做出调整,研究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后危机时代中美对话新机制战略研究》、《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主要经贸大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及立法》、《入世后中国经济安全隐患分析与预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分析及对策》、《IMF和WB世界经济预测准确性的经验分析》、《美国实施“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的政策措施评析》 等已经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研究》、《国际贸易》等刊物上公开发表。

  项目中期成果《对外谈判以我为主,对内加快理顺体制——部分国内专家对我加入GPA谈判建言》、《专家为完善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建言》、《专家建议尽快建立贸易保护损害援助制度》、《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关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约主题问题及相关建议》、《积极应对美国轮胎特保案》、《关于完善我对外援助机制的建议》等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责编:赵健)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