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研究》成果简介

杨云香  2011年05月09日15:25  

  郑州大学高丹盈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研究》(项目号05&ZD038),最终成果为多卷本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刘成纪、杨云香、王保国、史鸿文、谈新敏、王庆梅、高代英、张敏等。

  在中国文化的诸区域构成中,中原文化占有独特的位置。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它与中国文化建立的直接关联。按照传统史家勾勒的上古史系统及三代至唐宋历史的实然状况,中华5000年文明史,基本上是围绕中原逐步展开的历史,传统形态的中国文化基本上可视为从中原出发的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和现代史观的形成,传统的“中原中心论”一度成为学界反思或质疑的对象,但中原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和奠基作用却仍然无法否认。基于这种状况,从中原出发研究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和现代发展,是该成果的重要方向,也是重建民族史观的一次重要尝试。同时,自近世以来,中原文化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北转而逐渐衰弱,尤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现代文明的侵入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更使基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中原文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孕育与被孕育的关系,而是反向哺育和重新塑造的关系。据此,该成果认为,从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中找到新的精神支撑,是中原文化的现代转换,甚至中国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所在。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从中原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以中华民族精神反观中原文化的现代转型之路,是此项成果的基本思路。围绕这一思路,该成果分为五部分:

  1、探讨中原文化的定位和理论边界问题。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里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研究中,它之所以长期没有像荆楚、吴越、岭南文化一样被作为地域文化看待,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表意的重叠性。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研究的态势及中原地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看,它的地域特性明显压倒了作为国家文化的特性:首先,与传统的单一文明起源观不同,20世纪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地域的。这种多元文明观是对传统中原文明一元论的解构,也为中原文化从国家意识形态向地域文化的下降提供了实证的依据。其次,中原文化是一个具有空间限定的概念,它只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有效。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它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它从来不是中华民族的单一文化,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在汉民族内部,在某些历史阶段存在着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的并置甚至对立;在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它与北方草原文化等更是不可相互替代。第三,中国社会自北宋以来,政治文化中心彻底远离了黄河流域,这一地区失去了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力。生活在现代中原地区的人民,一方面延续了中原文化的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为其增加了新内容。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中原文化,基本摆脱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地域命题。 2 、探讨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该成果认为,中原文化虽然属于地域文化,但其地域性明显又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最值得重视的特点就是与中国文化形成的直接关联。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我国中原地区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由这种文明衍生的文化,为后世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礼仪典章提供了基本的范本。同时,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于它强大的辐射力。在中国历史上,它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方式、军事的扩张、甚至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外迁,向四方传播,直至蔓延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这种传播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所谓主动,即中华帝国的版图扩展到哪里,中原制度文化及价值观念就在哪里扎根;所谓被动,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变乱,必伴随着中原人口的大量外流,甚至政权的整体迁移。魏晋以降,中原文化的南向发展大抵脱不了这种被动传播的带动和影响。

  3、探讨中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关联。该成果认为,中原文化的扩张或传播,虽然表现为政治权力、典章制度、礼仪风俗等向异域的蔓延,但在其深层,却是其基本价值观念得到了更广大地区人民的认同。该成果将中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归纳为十点,即: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念,和谐共存的自然观念,和谐共处的社会观念,反分重合的国家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学观念,知行并重的求知观念,有所作为的人生观念,重德守信的伦理观念,尚俭节用的经济观念,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该成果认为,虽然中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产生于传统农业文明的土壤,但却触及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和人性的深层欲求。像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对于今天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是有启发意义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传统中原农业社会以家族和村落为基本单位,重视血缘和邻里之爱。这种爱后来被儒家不断放大,即由“亲亲”逐步推及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当代社会所讲的社会和谐,依然是以这种不断“推己及人”的大爱为前提的和谐。同时,中原文化的重人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就是以人为本,有所作为就是提倡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重德守信就是在人与人交往中重然诺、守气节;尚俭节用就是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就是对外来文明成果抱有接纳、融会的胸襟。这些价值观及行为原则,明显具有普适性和跨越时代性,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社会建设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另外,爱国主义是中原文化留给中华民族的重要遗产。在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与“恢复中原”是密不可分的。中原作为士人精神的原乡或国家的象征,成为其表达爱国情感和复国理想的主要对象。在当代视野中,这种以中原为中心的传统爱国主义可能有其狭隘性,但就促进海内外华人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却仍然是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4 、探讨中原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转型问题。中原文化在宋代发展成最成熟的形态,此后便走向衰落。这和元明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有关,更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有关。尤其“五四”以后,异质文化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批判反省的对象,而这种批判和反省的根本指向则是中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中原文化日益显露出局限性。该成果认为,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转型,与今天中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转型时遭遇的诸多困难是一致的。从这点看,中原地区作为中国传统产生方式和文化特性保持得最“顽固”的地区之一,它的向现代转型,将对评价中国社会的整体现代之路,具有标志性意义。或者说,理解中原文化的现代命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现代命运提供了一个范本,也对如何理解传统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富有启发性。

  5、探讨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互动问题。该成果认为,中原文化在中国各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研究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的关系,开辟了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地域文化如何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如何重塑地域文化是该部分关注的重点。从文化表现看,中原历史上的愚公移山精神,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精神,岳飞的爱国精神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及常香玉、任长霞、谢延信等先进典型,则一方面来自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精神不断赋予了时代性的内容。据此,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既是一种历史的孕育关系,更是现代的反哺关系。中原文化的现代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反向哺育。这种互动,使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成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该成果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对中原文化涵盖的地理区间进行了新界定。自近代以来,中原文化涵盖的地理范围长期莫衷一是。该成果认为,中原文化是一个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的概念,其清晰的中心就是以河洛为中心的河南大部,模糊的边缘就是以河南为中心向周边地区的蔓延和放大。这种弹性与确定性并存的界定,为从中原文化出发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可能。其次,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主导地位,使中原文化研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奠基性工作。这种奠基性意味着,可以通过中原文化研究,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历史和逻辑的阐明。第三,中原文化是一个不断形成的概念,它的发展为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范式和线索。这一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黄两大部族的冲突和融合,后有殷周两种文化的冲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东汉以降佛教的东传以及逐渐本土化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文化史就是一部简写的中国文化史,对这一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更深体认中国传统文化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特性。第四,研究中原文化有利于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现代命运和重倡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如上所言,中原文化在宋代发展成最成熟的形态,此后便走向衰落。近代以来,其优势更是丧失殆尽。它能否成功与现代文明对接,将对评价中国社会的整体现代之路,具有标志性意义。第五,中原文化在中国各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研究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的关系,开辟了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成果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历史遗产,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代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民族精神、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手段。但是,离开具体的历史和地理区域,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就会成为抽象的概念,民族精神教育也会陷于空洞。从中原文化据于中国文化正脉、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大量的历史遗存看,它能以显在的方式唤起人们关于中国人精神故乡的记忆,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其次,中原文化是团结海内外华人,促进中国早日统一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港台和海外学者的相关论述中,中国文化往往被更具体地称为中原文化,华人则习惯于将河洛视为先祖居地,中国80%以上的姓氏也都源于中原。这种情况,使中原成为各种文化追思及祭祖、寻根活动最密集的区域。这种由历史记忆唤起的文化认同,是使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宝贵财富,对促进国家统一将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中原文化是促进中国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精神资源。2004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自此,中国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开始引起广泛注意。比较言之,我国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中部的优势则在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由它形成的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成为促进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除理论成果外,该项目还附带完成了中原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工作,即《中原文化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目的在于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撑。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卷》、《非物质文化遗产卷》、《典籍卷》三部分,共计250余万字。此成果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分类科学,体例清晰,基本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面貌,可作为中原文化研究的工具书使用。

(责编:赵健)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