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最终成果简介

熊澄宇  2011年05月09日15:22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04&ZD013),成果有多篇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
  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世界战略格局向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中起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民族文化、市场经济、科技发展、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业有初步的进展,但总体落后于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的需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明显的距离。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并存的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传媒、管理、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因此,在我国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国家社科基金设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大课题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 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与校内外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试点单位广泛合作,在为中央和地方决策提供咨询、文化产业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
  1、依托课题建立的跨院系研究机构已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平台。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根据总书记关于“要利用清华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就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作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的指示精神,决定依托国家重大项目成立跨院系校级科研机构,推动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相关学科的建设。2004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和清华大学文化产业中心成立大会同时进行,首席专家熊澄宇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时任中宣部副秘书长邬书林到会揭牌并发表讲话,文化部、教育部、国新办、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参会并发表意见。中心成立三年来,多次组织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国际学术论坛,通过走访和合作研究,与美、英、法、澳、日、韩、新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近二十册,完成各类研究和调查报告十余部。研究中心2004年底被教育部评为本学科唯一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6年底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2、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建立“研学产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在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方面,整合学校内外和国内外相关资源,建立了“研学产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学术队伍以清华大学为主,邀请全国其他高校和重点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兼职、合作或承担子课题等不同方式加入,使学术研究始终以一种开门、开放和动态的方式进行,便于研究人员打破体制约束,为国家项目服务。研究工作以学术队伍为主,邀请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文化部等国家行业有关主管人员和主要试点地区和相关文化产业试点单位人员参加,使得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和部门决策服务,也能为试点工作服务,并及时总结试点成果进入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三年来,持续为新华社《动态清样》提供观点和内容,发布《传媒产业年度报告》三期和二十多期的《文化产业研究》双月内刊,并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瞭望》周刊等重要媒体发表专题文章,使得研究成果来自实践,用之实践,并为实践所检验,所完善;这种“主管部门-研究教学机构-产业单位”紧密联系的运作链条的建立,不仅是高校科研体制的创新,也是国家科研体制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
  3、为中央决策服务,为地方实践服务。
  从2004年到2007年,课题组多次接受和参与中央及有关部委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咨询、规划论证和政策研讨,直接参与了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起草和论证。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上,向刘云山同志汇报关于概念的辨析和构成文化产业四个核心要素的思考。在广东,就文化经济和文化生产力等相关理论问题,根据张德江同志的指示,向广东省委中心组作了汇报和解读。在北京,根据刘淇同志的指示,在北京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就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三年来,根据领导指示和有关部门安排,与13个省市党委中心组就区域文化产业和社会发展问题作了讲座和交流。
  课题组调研了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河南、山西、山东、吉林、黑龙江、四川等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思路。以北京市、广东省、云南省三个中央试点地区为对象,直接参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研究;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发展的差异。在为地方实践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和案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一方面能发现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使决策建议更切合实际。
  4、理论创新
  (1)文化产业基本概念与理论观点
  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概念进行理论阐释和辨析,对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基本概念混淆而产生的困惑进行了解答。提出“概念就是话语权,概念就是议程设置,概念的提出要慎重,概念提出后要保持相对稳定,概念背后体现的是国家战略”等思路,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提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将产生新的变化,并论证了文化是生产力,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还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观点。在经济建设中心时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社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时,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就凸现,将逐步发展成为了第一生产力。提出文化产业由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四个核心要素构成,其中内容决定社会需求,科技决定产业形态,资本决定市场规模,服务决定事业成败。
  (2)文化产业的资本形态与其发展的五个阶段
  通过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概念的梳理与辨析,提出文化产业的资本形态区别于文化资本概念,应分为科技资本、人力资本、虚拟资本、产业资本和战略资本;第一种资本形态,科技资本,是作为知识符号的文化资本;第二种资本形态,人力资本,是作为身体符号的文化资本;第三种资本形态,象征资本,是作为规则符号的文化资本;第四种资本形态,产业资本,是作为产业符号的文化资本;第五种资本形态,战略资本,是作为信息符号的文化资本。由此在资本形态深入文化产业的进程中,文化与资本的矛盾得以解决,而且资本赋予文化以新的信息资源与产业实力,文化借助资本得以增值、交易与扩张。同时,与这五种资本对应提出了文化产业资本发展的五个阶段。
  (3)媒介集团竞争力方面的理论贡献
  提出了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根植于传媒本身综合能力;是传媒机构拥有的累积性的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机整合,三种知识资本的整合让媒体能比其他媒体更有效地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中组织资本包括治理机制、管理结构、战略模式等重要要素。社会资本包含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两类,前者的集中化、商业化表现就是传媒品牌;后者主要是指社会网络。
  (4)广告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贡献
  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广告产业结构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界定了影响广告产业发展变化的六类因素,指出中国广告产业具有支持宏观经济-社会结构动态均衡运行的作用,同时发现广告产业结构中的基本构成因素之间存有结构性关系紧张,并进一步提出了这些因素在广告产业结构未来变化中可能发生的作用。指出新的因素的出现可能从结构外部,或结构内部的某一部分开始,继而影响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造成结构间关系或结构组成部分间关系的调整,乃至发生重要变化。通过综合审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了这些作用与广告产业现状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产业结构与外部经济-社会结构关系的影响,从而对广告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与路径做出评价。其评价标准具有双重特点,既考虑到保持广告产业的持续性发展,也充分关注广告产业与宏观经济-社会结构之间的健康互动关系。
  (5)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方面的理论贡献
  指出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以“文化贴现”博弈为轴心,以获取“外部利益”为隐含诉求,并对中国文化产业的三大国际竞争战略进行了理论探讨。
  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侵略”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指出“文化侵略”是一种有目的地将本土文化投放于非本土文化的国家与区域,使他国的文化削弱,甚至消亡。而文化消费是生产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与文化侵略是有差别的。
  对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全球市场的“瓶颈”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汉语语言特点、传播者与受众的文化价值差异、文化产品中的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5、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联席会议主席单位,中心于2006年5月、2007 年5月召开了两次全国会议,召集全国40余所设有文化产业专业的相关高等学校,研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提出了学科建设建议书,争取文化产业成为高等学校学科体系中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带动相关学科综合交叉发展。经过努力,目前在清华大学校内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增设了文化产业与传媒经济博士研究方向,并已开始招生。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培养了五名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人员,有三人出站被评为优秀,相关媒体还发了专题报道。韩国文化振兴院、澳大利亚昆士南理工大学国家创意产业中心、英国伦敦大学艺术学院均向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项目课题组提出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国际高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建议。
  6、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兴研究领域,同时是一门与实践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本课题在“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下,对理论研究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的迫切需求。
  在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开放式研究之后,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在跨学科的深入交叉与理论提升方面还有很多理论空间需要探索;我国文化产业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和提炼;在具体运作方面也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突破中小文化企业的投融资困境问题,找到文化园区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文化产品的产权认定、估价和交易机制,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战略与国际大企业中国战略的结合问题等等。建议将《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继续滚动进行,下一步将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总体目标,同时继续坚持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总结提炼我们文化产业实践的经验和模式,提出重大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建议,增加文化产业研究与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与指导能力。

(责编:赵健、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