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中国学术视野中的文明理论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文明通论》成果简介

汝信  2011年05月09日15:16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汝信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世界文明通论》(项目号04&ZD023),最终成果是一套7卷10册专著,共470万字。分别是:《文明发展战略》卷(陈筠泉著,45.8万字)、《文明理论》卷(陈启能、姜芃等著,36.8万字)、《国外文明理论研究》卷(上下册,姚介厚、王逢振、杨深著,79万字)、《当代文明》卷(上下册,分别由章国峰、钱满素著和,吴云贵、高洪、徐世澄、邱永辉著,43.4万字和43万字)、《中国文明通论》卷(马勇著,61万字)、《中国近代文明》卷(左玉河著,62.2万字)、《中国少数民族文明史》卷(上下册,何星亮著,98.6万字)。该丛书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文明通论”项目研究,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一切积极成果,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从理论上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世界文明发展问题,探索建立科学的文明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学术视野的文明理论研究;力图通过此项研究,探讨文明冲突、交融的特点和文明发展规律,形成对文化和文明问题的系统见解,并注重研究中华文明的实际,为制定既能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能同外来文化相互作用、积极应对的文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建立和谐世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为政府有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世界文明通论”项目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世界文明大系》对世界上主要文明的历史与现状分别作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以中国的学术视野,从总体上对世界文明开展理论深层次的综合研究,并注重将中华文明纳入全球文明的视野做较全面、深化的研究。

  1、当今时代的需要。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各部分日益成为相互依赖的整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取决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体实力。文明的性质和程度是国家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并将在21世纪世界的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和大国,自然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2、当代中国文明创新与发展的需要。当今中国致力于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倡导建立和谐世界,这实质上是当代中国文明的重大创新。因应文明问题显突的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需要,也当着力推进、深化文明的综合性理论研究,以之服务于我国对内、对外决策的大局。

  3、要“走出去”,在国际学术界的文明研究中取得中国学者的话语权。美国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宣扬不同文明特别是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冲突将主宰21世纪的世界格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则鼓吹西方自由主义的胜利是冷战后的根本性变化,一些西方学者的文明理论研究往往有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当今也有不少流派与学者提出世界体系论、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世界主义等各种文明理论,各有主张与特色。所以,我们中国学者责无旁贷,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中国的学术视野,对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时代的挑战做出有力的回答。

  4、学科建设与学科创新、发展的需要。国内学术界迄今主要限于研究世界文明史,并译介了一些国外有关名著,对世界文明的综合性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和认真研究世界文明问题主要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了翻译出版国外的有关著作外,虽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还缺乏有份量的综合性理论研究著作。从外国学术界看,西方对文明研究虽有较长的传统,也不乏大部头的著作。但总的说来,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终究未能完全摆脱。另有一些西方学者结合国际格局的变化就世界文明问题提出理论主张,很多是为西方的战略利益服务的。其实,世界文明是内容开阔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作为“文明学”,可自成一种开阔的新学科体系,有不少分支学科有待开拓或扩展。“世界文明通论”的一些子题就有其分支学科的创新意义。由于此课题是对世界文明理论展开跨学科研究,所以,也有增进人文社会学科整体的学科建设价值。

  二、《世界文明通论》的主要内容与价值

  成果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紧密联系历史与现实,首次在国内对世界文明与文明思想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总体上就有学科创新、学术内容与观点及研究方法创新的意义。

  我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主张文明中固然包含着地理、环境、种族、宗教、语言、习俗等多重要素,但最根本的是指一种社会整体与人的进步与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中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基本精神文化交互作用、有机综合而形成的长时段历史实体。所以文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密切关联的。社会文明真正的根本动因,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内在构成和发展规律之中。世界各国人民在社会基本矛盾展开的曲折、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绵延了丰姿多采的文明形态。多样性历来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基本特征。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往,交往促进发展。综观历史,一种文明不能自身封闭、孤立生成与发展,不同文明总是在跨文化交往中,互相融会与学习,从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主流。

  1、成果的四个总体特点。一是和过去所写《世界文明大系》分别描叙、论述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历史不同,该成果注重对世界文明演进共同的基本问题、文明发展战略、世界文明背景中的中华文明、国外的文明思想、当代西方与非西方文明的新特征与突显的问题,作了深层次、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一种文明学领域的学科创新。二是理论、历史的研究和探究现实问题结合,对中国与世界文明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多有论述,并提出对策性的见解。如当代中国文明创新中的科学发展、确立核心价值与建设和谐社会,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所谓文明冲突和不同文明对话、和平交往以求重建和谐世界的新秩序,当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性的多元性;西方的后现代问题与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以及当今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实质,等等。三是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特色。文明通论关涉世界与社会整体研究,必定要求多学科攻关。课题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都是学有所成的专家,大多熟悉所需的外语。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发挥专长,彼此切磋,发挥了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优势,诸如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都得到运用。四是资料与史料翔实丰富,既有中国古典、近现代及少见的少数民族史料,也有大量第一手的外文原著文献资料。丰实的材料与理论观点有机结合,这套书的学术分量就较为厚重。

  2、成果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特色。一是对文明的基本理论、文明发展战略和国外文明理论的研究。《文明理论卷》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方法论和马克思的文明演进阶段论和世界历史理论,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总体演变和文明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文明发展战略卷》强调文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任何文明发展战略的制定,都要以一定的文明理论为基础。若不掌握系统、科学的文明理论,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能规划和指导全局的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中国的文明发展战略,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必须深入分析世界各主要国家文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文明发展战略。通过详细剖示欧洲各国、美国和北美其他国家、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各国、俄罗斯及其他斯拉夫国家、伊斯兰阿拉伯国家、非洲各国、印度和南亚各国、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的文明发展战略,并就研究和制定我国文明发展战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对策性见解。《国外文明理论研究卷》择要论述西方约2800年来一些有代表性和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或流派的文明理论,以历史主义视野剖析各时代、各地区与国家的文明进程和文明理论的内在联系,从文明理论的新角度论述国外一些重要思想家的理论体系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二是浓笔重彩谱写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卷》有历史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以问题为中心展开专题研究之特色。它分别论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断与再现的诸问题,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文明的体系化及经学化,中国文明的再度辉煌,全球化对中国文明进程的挑战,中国文明的精神、贡献及其局限等。强调中国文明的内在精神就是“与时俱进”、“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其于这种特质,中国文明依然会像过去一样继续流传、继续与辉煌,并会因应时代不断重构自己的形态、体系。此书确切把握了中国文明的悠久性、原创性和丰富内涵,恰当地概括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并对中国文明演进中产生的问题、挫折及其限制,作了中肯的反思。《中国近代文明卷》也以问题为中心、并将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视野展开专题研究。它紧密联系世界文明进程,论述了1840—1949年间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文化发展演变的9个专题。作者认为中西文明的冲突和融合是近代中国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与历史主题,中华文明在近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复兴机遇。《中国少数民族文明史卷》是国内首部综合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明的专著,研究了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有各类文明产生、发展、融合和变迁过程的历时性分析,也有各类文明的结构、功能和象征意义的共时性分析。三是对当代外部世界主要文明的理论探讨。《当代文明》上卷着重探讨当代西方世界文明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以及问题、矛盾和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当今西方世界的重大变化和有关多种理论与思潮,论述了“现代性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变革与环境”、“全球化”、“文明的冲突和恐怖主义”、“建立公正世界的方案”等诸多全球性问题和“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世界主义”等当代西方文明思潮。《当代文明》下卷对当代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这四大文明,从理论上分别深入分析它们的精神文化基础、发展态势、时代课题、和风格特点。

  3、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一是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上也是当今中国文明与文明理论的重大创新。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背景中,通过中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而形成、发展的。通过上述从理论上对中外古今文明的总体比较研究,深化理解多样世界文明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可对当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背景、成因、重大理论创新与体制创新,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与贡献,得到深刻认识,可总结有益的思想与经验并获解决有关具体问题的对策性参考,可在发展当今中国文明中,继承、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吸取国外有益的文明理论成果,可通过总结文明进程的经验教训中,从正负面都得到有现实价值的历史借鉴。通过对历史上中外文明与文明理论的一些核心价值作批判的历史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坚持富有创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二是以正确的文明理论,看待、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这有助于发展我国的对外交往,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倡导建立和谐世界。当今世界日益密切全球性交往,又呈现文明、文化和发展的多样性,面对多元文化与多样文明的挑战。多样的文明传统与现实形态,对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确实有深刻影响。这套书着眼于批判文明冲突论,揭示世界不同文明的和平交往与和谐融会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主流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强调世界不同文明应通过理性论证、协商,跨文化对话,增进互相理解与合作,来解决当今世界的分歧、磨擦、矛盾,化解某些局部的文明冲突;主张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论与扩大开放、和平合理的文明交往观,使不同文明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套书对我国的所有对外交往工作,会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三是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学术内容的创新价值。世界文明研究是近20余年来国际学术界甚为关注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作为“文明学”,可自成一种新的学科体系。这套书的各卷,可以说都自有拓建或深化其分支学科的学术创新价值。它们既是有待拓展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又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其中也包纳针对重要现实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并有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创新。作者们以中国的学术视野、气派与方法开展研究,在学术内容与见识上也有许多不同于外国文明研究的创新特色。四是对人文社会学科整体的学科建设(包括研究与高校教学)会有积极贡献。这套书关涉社会整体与人的进步与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不少人文社会学科互为关联、互相影响,既吸取这些学科的思想成分,又能反过来给予这些学科新的诸多思想营养。所以,这套书在知识界会有多学科的适用面和读者群,可用于高校、研究所和其他有关政策研究机构的教学与研究。而且,这套书既有深入的学理,又有明白晓畅的行文,就也有某种学术普及性,相信会有更广的读者面。

(责编:赵健)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