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黄祖辉  2011年05月09日14:12  

  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项目号04&ZD012),形成的最终成果包括13份研究报告,51篇论文。

  一、成果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对策建议

  (一)主要内容

  1、构建了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三维一体"(历史维度、区域维度、制度维度与农民主体观)的综合性研究框架。据此研究框架,深入分析了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对中国"三农"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判,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构想和基本思路。

  2、出版了系列成果丛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鉴于中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项目团队将系列研究成果以《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主编:黄祖辉)的丛书形式公开出版发行,总数达23部之多,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影响。不少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批示。该丛书几乎涉及到中国"三农"问题中的所有基本问题,如农地制度及其改革,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民组织化,农业竞争力与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农村发展与政府统筹等。根据相关的理论框架和问题分析,各位作者提出了解决各个 "三农" 具体问题的思路、对策和路径安排。

  (二)重要观点

  1、必须为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构建有效的分析框架----"三维一体"。所谓"三维一体"的分析框架是指分别把时间维度(或称历史维度)、空间维度(或称区域维度)和制度维度作为分析和研判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视角,把农民主体性作为分析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农民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

  时间维度(或称历史维度)是指我们必须将"三农"问题及其解决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和研判;空间维度(或称区域维度)是指我们必须将"三农"问题及其解决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结构中来加以考察和研判;制度维度是指必须将"三农"问题及其解决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约束中来加以考察和研判。

  必须从农民主体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农"问题,必须以农民发展为核心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建立一种基于农民主体视角的"三农观",或可称为"农民主体观"。这种"农民主体观"的价值观主张:(1)确认、发挥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的主体作用;(2)维护、增进农民作为重要社会主体的主体地位及其权益;(3)引导、培育农民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主体。

  基于此分析框架,我们要用人本观、全局观、时空观,要用主体的视角、系统的视角、转型的视角来透视和把握中国"三农"问题。换言之,我们既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长期性,不可能一劳永逸,又要看到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和解决的紧迫性;既要看到问题的普遍性,又要从不同空间区域出发,揭示它在一定地区的特殊性,进而找到解决思路与重点的差异性;既要着手操作层面和治理层面的制度变革,也要注重宪政层面的制度变革;既要聚焦"三农",又要在"三农"以外甚至在全球化格局中寻求解决思路。

  2、必须充分认识中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相互关联的、风险叠加的问题集合。这些问题不仅必然地服从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定性,也根本地受制于中国作为人地关系紧张、区域差异极大的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还现实地依赖于中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转型、文化变革的历史进程,更因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市场化、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后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突显急迫。

  中国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是:一方面,传统的基于二元社会结构和要素市场人为扭曲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续。这不仅因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有悖市场经济规律,还在于中国自然、技术环境已然发生深刻变化,因而,这种扭曲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呈现出显著的后劲衰竭、环境恶果,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发展;更为深刻的是,这种扭曲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率性,但从根本上缺乏社会公正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国社会稳定乃至我党执政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深刻的约束。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因素,短期来看是体制问题,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组织、政府体制改革、农村金融等诸多根植于二元社会结构的体制性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因素则是资源环境(能源)问题和人力资本问题,并且两者互为制约,成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两难选择。

  3、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三农"问题正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新挑战。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三农"问题几乎是必然的伴生物,既是贡献,又是代价。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基于二元社会结构和要素市场人为扭曲的贡献与代价交织的状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长期处于低偿或无偿的奉献和牺牲中,这既缺乏效率基础,也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十分危险。一个使最大社会群体持续相对贫困的社会是无法持续发展的,一个使城乡长期处于严重分隔状态的社会是无法和谐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三农"问题正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新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新信息生物技术的挑战,新市场需求的挑战,新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挑战,新国际贸易格局的挑战和新食物安全的挑战。

  4、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应提出新的总体构想。现阶段的中国"三农"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绝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稳定农业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谋求农业、农村、农民长远发展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三农"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关系到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进一步社会转型的问题,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与体制的转型与现代化的问题。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历史进程,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一场影响数亿农民乃至十几亿国人生活的划时代的经济社会革命。

  从根本上说,中国"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特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问题,即中国特定转型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即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性的问题;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发展的问题,是占中国人口70%、世界人口16%的众多人口的发展问题。

  农民发展是指农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主体性得以彰显,现代性得以提升,最终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现代主体。换言之,所谓农民发展也就是农民逐步获致较为合理的从业方式、较为富裕的经济收入、较为合意的生活品质、较为公平的主体地位、较为充足的知识水平的过程。简言之,所谓农民发展即提升农民主体性、现代性的问题。

  不妨设问:何时可谓"三农"问题得以解决呢?实际上,一方面,就是农业主体与非农主体之间经济社会差异不再显著的时候,也就是一体化的时候。在此意义上,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根本的取向。换言之,"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就是农民主体性得以确认、维护和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就是中国的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农村成为现代农村、农民成为现代农民的时候。在此意义上,实现"三农"现代化是一个根本的取向。"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三农"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就是农民现代性得以建构、培育和提高的过程。

  5、新时期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应该有新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可归纳为: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引领,深刻认识农业基础地位,以人为本,以提升农民主体性和现代性为核心,以农民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维护和增进农民权益为切入点,深化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村公共品体系、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的改革,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三)对策建议

  1、通过永佃、转移、组织、统筹,提高农民的主体性。

  所谓永佃,是指农民在完整物权意义上拥有对农地的永久经营权,从而使其成为真正的财产主体和权益主体。永佃是对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化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确认和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

  所谓转移,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领域。在一定意义上,"三农"问题就是一种人口现象,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精简农民。一是"简",二是"精"。一则,农民自由迁徙,自由择业,本身就是其基本权利。二则,农民转移,也是培养现代营农主体的需要。必须积极探索营农主体的退出机制。

  所谓组织,是指赋予农民合法自组织的权力和空间。这些农民自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其它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对农民组织的赋权,是农民获得主体性的主要标志之一。事实上,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控制进行村社自治,通过自愿联合、民主控制进行农业合作,是生活在农村的农业从业者的基本生活方式。

  所谓统筹,是指政府对农村公共品(如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进行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安排。政府统筹,不仅是基于农民应有的公民权利,而且基于反哺农村的发展规律。

  2、通过提高知识水平、组织化程度、社会参与能力,提高农民现代性。主体性不等于现代性,主体性提高不等于现代性提高。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性是主体性的发展和深化。主体性得以确认、维护和提高,只是使农民具有财产主体和权益主体的地位,而农民现代性得以建构、培育和提高,则是进一步使农民具有参与、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即知识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参与能力。

  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必须把提高中国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视为基本任务和主要工作。农民劳动力素质无疑以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基本内容。现代农业主体必须是具有较为充足的知识水平的现代农民。

  组织化程度是考察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指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指农民的产业组织程度,即农业组织化,而且指农民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如村民自治组织等。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农民组织必须是在既定制度框架中的自组织程度。对农民自组织的赋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农业组织化是各涉农要素主体,以农民组织化为核心,以合作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依据农业产业链关系,加以有效整合的过程或状态。其实质在于,实现从自然农户向法人农户的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体系。

  3、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改革,以使要素市场化,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以统筹城乡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忽视市场作用是极端错误的,淡化政府职能也是极端错误的。

  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市场机制改革主要要解决要素市场化问题。此外,应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激励地方政府营农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在,不是要不要加大政府农业投入的问题,而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无积极性的问题。因此,要设计、形成地方政府围绕营农资源的市场化交换机制。在中国地方政府日益"诸侯化"的情形下,有时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地方政府营农远比通过行政体制有效。

  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社会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农村、农民的公共品问题和体制赋权问题。

  4、明确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首要责任,发挥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主要作用。在相当意义上,中国"三农"问题是具有显著的公共品性质的问题。因此,要强调各级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责任和作用。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地方政府天然地具有非农偏好,主要因为政府收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所以,要解决地方政府营农激励。要解决农民营农激励,就要解决地方政府的营农激励。而这除了要强调农业基础地位,要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的营农积极性,切实转变口号农业的弊端。一定要改变激励结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三农"问题上的立场、偏好是不一样的。不要指望地方政府关心粮食安全问题。要明确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首要责任,发挥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主要作用。

  5、解放思想,鼓励创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三农"问题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的"三农"政策要不断创新,而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要求中央的"三农"政策应该体现分类指导,或者说在相对统一的宏观"三农"政策框架下,应允许(赋予)不同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结合自身实际的进行"三农"政策的大胆探索与试验。

  实施差别化战略和分类指导是统筹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情况下的明智选择,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制度变迁的路径来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或异质化,导致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集团对制度需求多元化及制度需求市场的细分化,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政府,不宜沿袭传统的思路和模式,即以自上而下地、单一的、统一的、一刀切的思路和方法来提供制度或实现制度创新与变迁,而应根据制度需求的新特点,提供多元的、有差别的、分类指导的制度安排,同时,为地方和基层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创新提供更为宽松的空间,处理好局部突进与全局推进的关系。

  二、成果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生态等多视角探讨而凸显其研究的系统,运用多种经验研究和计量研究方法对现实材料和数据加以科学分析而凸显其研究的实证,基于对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分析而凸显其研究的前瞻。可以认为,本项目是我国近年来对于"三农"问题研究中一次最为系统、实证、前瞻、策论的研究活动。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评价本项目系列成果丛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说:"这套丛书涉及了中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方面,从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和组织体系,到具体的粮食、收入、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到操作层面的政策设计,对近年来'三农'问题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整合,提出了许多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观点。这套丛书的施政内容深深根植于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丰富实践和探索,为全国其它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一定有助于把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中华读书报》专文评论说:"《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克服了中国'三农'问题错综复杂、理论难点甚多、学科基础十分薄弱等困难,定位于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层面,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大多都是在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撰写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把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从某一侧面、某一学科的零散研究,推进到了多学科、全方位、综合创新的层面和研究阶段,帮助广大读者建立起了一个理解中国'三农'问题理性的分析框架和思维方式,同时揭示了综合治理中国'三农'问题的可能途径,以期在对策上有新的突破,而且许多建设性意见的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责编:赵健)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