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成果简介

方立  2011年05月09日14:05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方立同志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项目号05&ZD001),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课题组成员有冯海发、邱敦红、白津夫、薛宝生、宋小庆、陈子舜、赵海忠、尚英、李小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崇高社会理想的批判继承和伟大超越,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由空想到科学实践的伟大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创新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该成果由四部分组成,绪论和十六章。

  第一部分是绪论。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问题。

  第一节"从美好憧憬到科学实践"。论述从人类和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看,各种空想的理想社会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追求和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既是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观,也是治国方略和社会理想,既是历代志士仁人持久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第二节"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论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全面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第三节"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论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个既紧密联系又有不同内涵的发展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看,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为中央作出有关决策提供了初步框架意见。第四节"从和谐社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论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和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有5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当今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严肃思考和重要观点。第五节"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篇,包括第一至四章。

  第一章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从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溯源、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思想、国外早期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成果、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简介、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要点五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价值目标,又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阶段相适应。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中外传统和谐思想的汲取与借鉴。

  第二章研究的是我们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党经过了逐步深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本章全面研究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

  第三章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本章从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障、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四章研究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章全面研究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领导等内容。

  第三部分是实践经验篇,包括第五至十一章。

  第五章研究积极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社会利益关系问题,把理顺社会利益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全面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优化发展。本章全面研究了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了导致社会利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以大量实例研究归纳了各地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践探索,以及促进社会利益关系和谐的主要做法。

  第六章研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章全面研究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化的原因,以大量实例研究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探索,总结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

  第七章研究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本章全面分析了我国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大量实例研究了各地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践探索,以及解决好就业问题的主要做法。

  第八章研究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本章分析了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大量实例研究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完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九章研究的是维护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不断增大。本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全面研究了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

  第十章研究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不断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本章分析研究了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大量实例研究了加强社会管理的实践探索,总结归结了完善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

  第十一章研究着力加强社会稳定工作。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章分析研究了社会稳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大量实例研究了加强社会稳定工作的实践探索,深入研究了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问题。

  第四部分是措施建议篇,包括第十二至十六章。

  第十二章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在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章深入研究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必须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

  第十三章研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政治条件。本章全面分析研究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重视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具体内容。

  第十四章研究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本章全面分析研究了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十五章研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体制条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体制条件。本章全面分析研究了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组织机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整合社会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利益结构;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促进和谐发展等内容。

  第十六章研究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是关键。本章分析研究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问题;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各项工作。

  本项目研究成果共计近30万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研究成果,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起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供了初步框架意见,为决定起草小组提供了10多万字的参考资料;一些专题研究成果通过中央政策研究室内部刊物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多次批示。

(责编:赵健)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