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道德与和谐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樊和平  2011年05月09日14:04  

  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道德与和谐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05&ZD040)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和平任首席专家,课题组主要成员有:田海平,董群,王珏,徐嘉,陈爱华,马向真,许建良,刘波,许敏,李兰芬,杨韶刚。课题由东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承办,合作单位有: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项目最终成果有以下三种形态构成:专著《中国伦理道德报告》(55左右万字);《中国伦理道德状况数据库》(75万字左右);58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并标注为本课题成果的学术论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对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当前我国伦理关系、道德生活、伦理道德素质、伦理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系统、全面和细致的调查,调查的成果不仅用于本课题的分析,而且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伦理道德数据库",以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未来的历史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和精确的参照。

  2.对经过三十年开放以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走向,或者说,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针对"中国问题"的"中国战略"。

  3.从道德哲学的层面和交叉学科的视野,对当前我国伦理道德发展尤其是和谐伦理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学术研究,尤其着力探索高技术、全球化、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新问题,寻找"中国问题"的"中国解释"或"中国理论"。

  二、课题研究的新发现

  在系统和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报告有不少新的发现,仅就第一部分的总报告而言,与以往调查研究不同的新发现就很多,譬如:

  1.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的文化要素与结构模型。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的文化构成是由市场经济道德、意识形态中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传统道德、西方道德影响四要素构成的四边形结构,其中,市场经济道德权重最大,达40%以上,意识形态中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与传统道德大体相当,前者略强五个百分点,二者权重的总和比市场经济道德略强,西方道德影响权重不到十二个百分点。由此,当前我国伦理精神的结构模型,大体是以市场经济道德为下底,西方道德影响为上底,传统道德与意识形态中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为两腰的近似梯形。不稳定性和多元文化类型是这种结构形态的基本特征。它说明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还处于市场经济的自然决定性水平和阶段。

  2.伦理道德精神的体质。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具有明显的二元体质的特征,其表现是:在许多基本和重大问题上,两种判断、或认知、价值取向,势均力敌。在对于我国目前的伦理状况与道德状况、义利关系、德福关系、生活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德性论和公正论的主张等方面,都呈二元对峙的局面。对此,总报告将它概括为"一个悖论"、"四大对峙"。二元体质既是一种高度的一致,又是一种截然的对峙。它说明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的主流,不是多元,而是二元。这是伦理道德精神走到重要十字路口,将发生重大转折和转型的表征,也表征着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引导的重要性。

  3.伦理-道德悖论。对道德生活的基本满意,与对伦理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基本不满意,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悖论。它表明,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伦理关系与道德生活的基本矛盾。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面向现代,是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的基本和重要走向。如何建构合理而有效的伦理-道德生态,解决社会伦理关系与个体道德生活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伦理道德发展的关键性难题之一。

  4."新五伦"与"新五常"。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关系即"新五伦"依次是:父子、夫妇、兄弟姐妹、同事同学、朋友。最重要的五种德性即"新五常"依次是:爱、诚信、责任、正义、宽容。"新五伦"与传统五伦相比,传统的要素五者有四,而且结构相当。但"新五常"中,传统的要素勉强可说五者有其二。伦理与道德的变化不同步,呈现相互矛盾的辩证状况。

  5.伦理道德的影响因素与责任群体。政府官员与演艺娱乐圈是道德上最不被信任的群体,其中政府官员高居榜首。知识精英是思想道德方面影响力最大的群体。影响诸群体之间伦理和谐的最重要的因子有二:官员腐败,分配不公。伦理道德的地域性差异较小,甚至很小,但群体性差异较大甚至很大。

  6.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素质的最重要的素质缺陷是"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道德行动"。

  三、重要观点

  1.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基本完成了市场经济转型,它所面临的突出悖论和矛盾运动,是"理性"僭越"精神"而导致的"精神"危机;如何捍卫和蓬勃"精神",使伦理道德真正回归"精神文明",是当前中国思想道德与和谐伦理建设面临的关键性的"中国问题"。

  调研信息表明,当前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状况,在结构形态上表现为"四边形结构"和"二元体征"。市场经济中形成的道德、意识形态提倡的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道德,四种元素的相互激荡和此消彼长,构成了当前我国伦理道德精神的生命表达。代表性的"体征"是一系列处于"认知或判断的二元对立状态"的矛盾运动。它具体表现为"伦理-道德悖论"、"义-利对峙"、"德-福分立"、"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分离"、德性论与公正论对立的矛盾关系。四元素所构成的伦理道德精神的文化合力,大致围绕"市场经济道德"这一"底轴"(或"底边")上下波动,表明中国的伦理道德已经基本完成其市场经济的转型,正面临如何超越"经济必然性支配"而达到的"伦理道德精神辩证和谐"的难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道德与和谐伦理建设"必须应对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发展在精神结构层面呈现的"中国问题"。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道德生活、公民道德素质及其影响力结构中的突出矛盾,是以个体主义为基础的"理性"对以"个体与实体统一"为本性的"精神"的僭越。伦理道德精神链的断裂,伦理精神形态的哲学改变,道德同一性力量的危机,是伦理道德发展面临的三大"精神问题"。伦理世界中的实体意识或者同一性意识危机,道德世界中的过度的个体主义与片面的理性主义,道德素质中"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的缺憾,使当前中国伦理道德在"市场经济时代"陷入"有理性"但"没有精神或者精神力量不足"的总体危机之中。我们处于伦理道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字路口",必须为"捍卫和蓬勃精神"而制订切实可行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精神战略"。

  2.当前中国伦理和谐状况面临的首要现实问题,是诸社会群体间的伦理和谐。而由观念形态的价值共识进展为现实形态的伦理和谐,是解决伦理冲突的根本;克服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带来的伦理后果或伦理冲突,乃是当前中国社会诸群体达致"伦理和谐"与 "蓬勃精神"的关键。

  从总课题组和十个子课题组的调研信息看,我国当前伦理道德状况的地域分布差异不大。江苏地区的取样数据与新疆、广西地区的取样数据基本一致,而这两组数据与十个子课题组在江苏苏北地区和苏南地区取样的数据又是基本一致的。与伦理道德取样数据地区分布的差异不明显形成巨大反差,数据在各群体之间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冲突。这表明中国伦理和谐的关键问题不取决于地域上的差异,而取决于诸群体的社会分层及其呈现的伦理精神禀赋与主观道德气质。我国六大社会群体(即政府公务员群体、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群体、青少年知识分子群体、新兴群体、弱势群体或者困难群体)之间价值共识与伦理禀赋的发展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和规律性,体现在"新五伦"的正在形成与"新五常"的由微而显,即一些基本伦理关系和基德或母德正在形成过程中。然而,由于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两大问题的存在,诸群体之间存在潜隐而深刻的伦理冲突。当前我国社会诸群体间的伦理和谐具有四大规律:其一,观念上或者理念上趣于同一,而行为上和现实中趣于冲突;其二,对问题诊断上的一致性高于价值认同和价值判断上的一致性;其三,地域间的一致性高于群体间的一致性;其四,伦理道德领域的一致性高于思想文化领域的一致性。在六大群体中,关键的两大群体是政府公务员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导致国家权力中的伦理冲突和社会财富中的伦理冲突,其结果是生活世界中的伦理普遍性的消解。这是我国社会诸群体伦理和谐状况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和谐伦理建设必须应对各种类型的"趋同-对立"之悖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我国和谐伦理发展战略。

  3.当前中国和谐伦理建设要解决两个具体的精神"情结",即道德教育的合理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从《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实施的经验看,中国和谐伦理建设要从回归"精神"文明的意义上解决这两个精神之"结"。

  调查结果表明,《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危机,并没有产生实质性效果或者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然而,这并不表明《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不重要,它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文件,展示了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难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信息。它表明,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瓶颈问题,是体现在现实公民伦理生活中的道德教育的"精神问题",即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精神",从而使得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失去了稳固的根基。目前亟需倡导一种基本的、从"娃娃"开始的"回归精神的道德教育"。此外,《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属于"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调查信息显示,"多元、多样、多变"是当前中国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基本事实,表明我国当前伦理道德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后意识形态时代"。然而,"三多"只是"问题","多"背后的"一"才是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后意识形态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或者主轴精神世界问题。我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和谐伦理建设,具体落实到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把握"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实施精神意识形态战略",坚守"中国意识",在尊重多样,包容多元中,建构伦理道德的精神内涵。

  4.分群体调查表明,我国和谐伦理建设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公务员与企业家群体分别遭遇到"隐性"和"显性"的伦理道德"去精神化"威胁,是和谐伦理建设的首要层次和重点;青年知识分子、青少年学生和新兴群体代表了转型期伦理精神危机及其多样性探索,是和谐伦理建设的前沿层次和难点;城市弱势群体反映了社会总体文明水准和伦理精神底色,是我国和谐伦理建设的基础层次(价值轴线)和起点。

  调查表明,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在伦理关系方面,表现出注重父子、夫妇、上下级、同事等四重伦理范型的倾向,看重夫妇关系和父子关系,对于伦理境遇的看法以正面的积极评价为主流,绝大多数认为个人的行为应当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公务员实际遵奉的行为规范以正面的积极价值居主导。然而,我国公务员队伍在伦理关系、道德生活以及伦理、道德素质状况方面存在着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个人与国家的伦理关系隐性化;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虚悬;三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公务员群体伦理的精神现象特征是:其"积极面"隐含着"消极面",如果不加控制,就易于滋生腐蚀其精神品质的"伪善",导致"异化"或者"去精神化"。

  企业家群体的伦理关系反映了市场经济道德的要求,其伦理精神特质在总体上呈现出时代特色: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日趋简单友善;利益坐标呈两极趋势;诚信开始成为伦理自觉;家庭-企业-民族-价值链初步形成。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两大伦理冲突:由财富分配不合理衍生的伦理冲突;由企业与社区之间产生的社会责任问题而衍生的伦理冲突。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群体伦理的精神现象特征是:伦理滑向市场经济理性,"理性"公开地取代"精神"的地位。

  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独生子女成长背景,使他们面临伦理关系的新范型。调查表明,他(她)们除了面临传统五伦、五常的新诠释之外,还成为"第六伦"运用的主体。第六伦运用的主要领域有两大代表性的伦理领域:一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一为"网络信息世界中的伦理关系"。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伦理的精神现象特质是:以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存为特质的多元展现,受到一种"流动的现代性"的淘汰。

  当代中国青少年群体的道德价值观的调研数据显示,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和不协调性。青少年总体上表现出社会取向的主导价值观趋向,个人取向不占主流,但占有可观的比率且有向个人本位发展的态势。他们在道德价值层面表现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伦理精神气质,但也存在集体主义精神趣谈的消极面,道德认知和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甚至相互矛盾的特点,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精神世界的范导。

  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的伦理关系、道德状况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调查数据表明,他们的伦理观念、道德素质的基本状况是健康的。但因为德福分离而引起的道德信仰危机、对分配制度的负面伦理评价、对政府行政伦理与公务员职业道德缺乏信任等原因,这一群体与他人、社会存在着比较大的伦理冲突。因此,有必要引导这一群体拥有健康的道德观念和理性的道德态度,在全社会培育包括风尚与制度在内的充满伦理关怀的精神氛围,其中制度伦理之建设具有根本意义,它反映了社会的总体文明水准和基本精神底色。

  新兴群体和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远离传统领域的群体,对影响意义世界诸现代性因素异常敏感。调查表明,他们在遭遇伦理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异动及其机制,体现为三大危机:其一,在个体认同与实体认同的伦理冲突中面临自由与认同危机;其二,在"自然"对"德性"僭越中面临心灵失序的危机;其三,在"理性"对"精神"的置换中面临道德约束他律化的精神危机。新兴群体和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伦理道德生活面临的这些危机,对于审察现阶段伦理关系及其变迁以及道德世界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5.和谐伦理建设的影响因子与经验教训的调查表明,新时期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总体上受到全球化、高技术和市场经济三大因素的影响;特别说来,受到道德话语权的各种影响因子和后单位时代组织伦理的各种影响因子的影响。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伦理道德建设受到四种伦理普遍性规定(意识形态、市场经济、西方现代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认同危机"和"自由危机"。这是全球化、高技术、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伦理关系经历结构转型的重要表征。在全球化、高技术、市场经济影响下中国伦理关系经历的结构转型中,呈现出一种主导性的、主流的发展趋势:公私分域的伦理关系之建构;"新五伦"(夫妇、父母子女、上下级、兄弟姐妹、朋友)及其德性的培育。

  虽然受全球化、高技术、市场经济的影响,领导干部、党政机关仍然是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强势主体。但是,市场经济道德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时代主题。现代媒介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生产的主要载体,其背后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权力、货币、文化。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当前我国道德话语呈现出主体分层、主题散落、载体转型和影响因子此消彼涨四大特征。

  与此相应,当前中国伦理道德建设在组织形式上受到单位制度转型因素的重大影响。单位组织伦理的变化使我们面临"后单位时代"的组织伦理问题。调查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单位组织的伦理道德出现了三个特征:道德价值取向"自利性"的增强、单位伦理同一性方式受困、单位及社会伦理结构失衡。这表明,中国伦理道德建设应当充分重视单位组织的伦理建设。单位组织伦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其真正成为道德责任主体。

  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突出地表现为,已实施的道德建设举措与成效反差较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亟需回归"精神"。

  四、重要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传递着一个重大信息: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正在或者已经从多元走向二元。它作为一种过渡,标示着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已经进入重大转折和转换的关键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道德和和谐伦理建设,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大课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基本完成了市场经济转型,它所面临的突出悖论和矛盾,是"理性"僭越"精神"而导致的"精神"危机;如何捍卫和蓬勃"精神",使伦理道德真正回归"精神文明",是当前中国思想道德与和谐伦理建设面临的关键性的"中国问题"。

  2.当前中国伦理和谐状况面临的首要现实问题,是诸社会群体间的伦理和谐。而由观念形态的价值共识进展为现实形态的伦理和谐,是解决伦理冲突的根本;克服官员腐败和分配不公带来的伦理后果或伦理冲突,乃是当前中国社会诸群体达致"伦理和谐"与 "蓬勃精神"的关键。

  3.当前中国和谐伦理建设要解决两个具体的精神"情结",即道德教育的合理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从《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实施的经验看,中国和谐伦理建设要从回归"精神"文明的意义上解决这两个精神之"结"。

  4.分群体调查表明,我国和谐伦理建设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公务员与企业家群体分别遭遇到"隐性"和"显性"的伦理道德"去精神化"威胁,是和谐伦理建设的首要层次和重点;青年知识分子、青少年学生和新兴群体代表了转型期伦理精神危机及其多样性探索,是和谐伦理建设的前沿层次和难点;城市弱势群体反映了社会总体文明水准和伦理精神底色,是我国和谐伦理建设的基础层次(价值轴线)和起点。

  5.和谐伦理建设的影响因子与经验教训的调查表明,新时期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总体上受到全球化、高技术和市场经济三大因素的影响;特别说来,受到道德话语权的各种影响因子和后单位时代组织伦理的各种影响因子的影响。

(责编:赵健)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