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规划与管理,自2007年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单列学科——艺术学项目所使用的名称由原来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统一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并将原来隔年评审立项一次改为每年评审立项一次,同时取消原自筹经费项目类别。
2007年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评审的第一年,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十五”规划期间,艺术学项目的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十五”(2001-2005年)规划要点》、修订颁布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省级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和加强;艺术学科研队伍稳步发展,社会影响日增,承担“十五”规划课题的百余单位遍布全国(除海南、港澳台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度,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申报课题1337项,申报项目数量较以往大幅增加,申报热情空前高涨;艺术学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作为艺术学科的两个国家重大项目,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构成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挖掘、收集、整理和保存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散落民间的丰厚文艺资源,由14卷本构成的《中华艺术通史》则以涵盖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清末的全部传统艺术门类厚重而精粹的综合性史论内容,初步形成了富有我国浓郁民族特色的美学与艺术理论体系;《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二期工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对峙与解构:东西方戏剧》、《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成果也相继进入收获期,总结中华文化艺术悠久历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扎实厚重;抢救民族、地域特色鲜明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研究、探讨文化艺术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成果应用价值初步显现。
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艺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有较大差距,联系我国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及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实际的应用性研究在前瞻性与实效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强化;在我国文化事业及艺术学学科建设上具有原创性、前沿性或质量高、影响大的力作仍不多见;艺术学各学科的学科基础及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相对薄弱;艺术学项目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些中级管理机构和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的管理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如:对项目的申报、中期管理及鉴定结项等环节的审核把关不到位不严格,2007年度有十分之一强的项目申报评审书填写不合格,主要表现为:所申报的项目研究内容分别属于教育、文学、新闻等非艺术学科范围,项目论证活页中出现有关申报人及其著述、出版信息,重复申报等问题。
为此,“十一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艺术学项目的规划管理:
一、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导向作用,完善项目管理办法与制度,改革评审制度和评审方式,完善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严把立项“入口关”和结项“出口关”,进一步提高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质量,确保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创新成果。如:分期分批公布项目成果鉴定结项的有关情况及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名单等;进一步加强“十一五”规划与年度课题指南等对项目申报的导向作用,如:在广泛征集、遴选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建议选题和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2008年度课题指南,课题指南与项目评审将按照《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规划》的总体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遵循并鲜明地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党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以深化、拓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加强、完善我国艺术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为中心任务,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基本原理及文化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文艺思想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研究;深化和拓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艺术创作、生产与科学发展观、先进文化及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深化和拓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及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市场、文化安全及其政策法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及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研究;针对艺术学及其各门类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化和拓展我国艺术学及其各门类学科体系建设和当代发展问题研究;加强艺术学各门类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深化和拓展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抢救、保护、传承与利用问题研究。要居于学科前沿,充分反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新的进展。
二、进一步健全并强化中级管理机构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职能及其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如:开展规划管理培训,将各中级管理机构和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管理状况及水平作为其新申报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国家文化战略重大前沿问题及相关政策等前瞻性研究的总体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并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审、研究及管理的有效运作机制。
四、大力推进重点项目的跨地区、跨系统、跨学科合作、协作与集体攻关。积极推动艺术科学研究从材料积累为主到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艺术科学学科体系为主的转变;在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上从单兵作战、分门别类的研究为主向协同攻关、综合研究为主的转变。
五、深化艺术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若干具有高水平、资源共享的艺术科学研究基地,通过评建重点学科基地促进优势学科及科研队伍的建设,将选题规划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文化艺术科研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结合起来。
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切实加强艺术科研成果的推广、宣传和奖励工作。通过建设全国艺术科研成果文库,办好“成果要报”、“艺术科研论坛”等,促进艺术科学规划优秀研究成果更好地向实际应用转化,并将优秀成果与优秀人才的宣传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艺术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使之成为优化、凝聚科研队伍,繁荣艺术科学的重要途径。
(田军亭)
(责编:赵健)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