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坛新论

跨民族的美国研究研讨会在清华举行

  2012年06月11日10:37  


  首届“跨民族的美国研究: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6月7日至9日在清华科技园举行。开幕式后,美方代表团斯坦福大学约瑟夫·阿莎英文人文学科讲座教授雪莉·费西·费什金(Shelley Fisher Fishkin)、清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宁分别作主题发言。

  费什金指出,美国研究应该超越民族和国别的界限,同时也应该超越学科的界限。她认为美国研究的下一步就是要采用一种横跨太平洋的研究,即要看看大洋彼岸的学者是如何研究美国的。费什金以美国文学在全世界的接受和传播为例,回顾了美国文学在各大洲不同国家的翻译和传播。她认为,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美国文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美国学者应该做好准备,吸纳国外学者对美国问题的研究观点。

  王宁指出,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由于这些作家不确定的民族和文化身份,长期以来在研究中美文学的学术界受到不应有的忽视。同时他认为,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学实践不仅对专事中西比较文学和文学史研究的学者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他们的文学成就为有着“多元文化”特征的美国文学谱写了新的一页,对研究美国文学史的学者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耶鲁大学威廉·兰普森英美文学讲席教授宋惠慈(Wai Chee Dimock)分别从英籍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流散写作经历探讨了流散写作的双向发展。在她看来,针对20世纪的全球地缘政治,所谓“美国性”、“爱尔兰性”和“中国性”的现象纠缠不清,恰恰就产生于环环相扣的历史。

  布朗大学历史和族裔研究教授胡其瑜(Evelyn Hu-DeHart)从史学家的角度分析了19世纪华裔中国劳工在古巴的移民和工作经历,提出了族裔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相互交织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建平在发言中指出,美国研究在当今的世界虽然变化多端,但始终提供了跨文化理解的平台,在中国的语境下,最早出现于冷战时期,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自我反思、批判性的和将全球文化他者改变为本土知识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意识形态。因此他呼吁,在中国高校的美国研究学科和组织结构上,应从民族空间、政治议程和文化合法性以及制度上的实践等方面来配置美国研究。他认为费正清早年提出的“学术外交”是协调这一系列关系的有效手段。

  德州理工大学英美文学副教授舒元(Yuan Shu)在发言中提出了一种超越全球化和超民族主义的“星球化”的美国研究(Planetary American Studies)。他认为,美国研究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他受到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的启发,提出这种美国研究的“星球性”是针对具有帝国主义倾向的全球化的有效方法。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罗伯·威尔逊从大洋洲目前所处于危机与希望并重的状态回应了舒元的“星球性”研究模式。他提出一种横跨太平洋的生态诗学,并认为这可以将超民族的归属、生态联邦以及跨种族的团结连接起来。

  南京大学美国文学教授杨金才在发言中具体详实地回顾了整个20世纪美国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和接受状况。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谭惠娟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都岚岚分别从西方理论的视角细读了美国作家拉尔夫·艾利森和基兰·德赛伊作品的跨文化意义。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教授孙艺风提出了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跨文化/翻译”的方法,他认为这样的一种翻译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协调。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罗选民从张爱玲在美国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重新发表产生的变异分析了这种跨文化协调的作用。还有些学者结合具体的个案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启发的见解。

  此次会议是中美两国学者首次将美国研究和美国文学研究两个学科融为一体进行的综合研究。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作为中美学者的双边研讨会,大会还得到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的资助。(通讯员 清 衣)

  来源:清华新闻网

(责编:秦华、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