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汪超:數字賦能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

汪超2025年11月03日09:3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數字賦能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

 作者為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教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國城市發展所處歷史方位”,“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這既是黨中央從國家戰略層面對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系統謀劃,也蘊藏著深厚的人民指向和價值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數字技術因其數據共享、萬物互聯、跨越時空等特征,既可實現對風險的及時感知、信息互聯互通,又可提高城市日常管理的精度、溫度、力度,還可動態應對復雜的現實情況。為此,應注重發揮數字技術對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賦能作用,通過數字化服務來深入了解民情、配置民生資源、回應民意訴求、夯實民心基礎,實現對人民現實需求的精准把握和人民主體力量的內在激活,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深入了解民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評判標准。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眾生活品質”。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覆蓋多樣化場景,既包括常態化治理情景與非常態化治理情景,也包括常規問題與突發問題。場景的多樣化反映出個性化的人民需求,而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縱深革新所構建的“服務場景”與繪制的“需求清單”,有助於精准了解民情動態。通過數字技術部署一感多識的泛在智能,實時採集城市空間中的物理環境、社會行為和個體特征等方面的數據,推進多源異構數據的深度融合,能夠實現民情動態的數字化映射。智能終端能夠憑借其強大的感知、計算、交互特性,為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精准把握民意內容、民生訴求提供工具支撐,進而在終端層面形成基本民生服務“需求—供給”的動態化、科學化適配。

合理配置民生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這啟示我們,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要將民生放在優先位置,解決好人民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數字驅動的技術平台不僅能夠有效抓取、分析海量的民生訴求數據,還能憑借其超時空、跨區域的技術特性延伸民生資源的“技術觸手”,推動基本民生服務均等化覆蓋。例如,有的地區建設“15分鐘養老生活圈”,以技術革新為紐帶搭建“區—街鎮—社區—家門口”四級服務網絡,保障老年人群體的生活、醫療、照料等需求得到及時感知和智慧響應。這種建立在數字網絡基礎上的生活圈,既能突破傳統服務鏈條延伸的物理局限,又能通過時空再造的方式保障重點服務群體的基本權利,提升民生資源的均衡性與可及性。建立在大模型深度學習基礎上的智能終端還能根據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推動終端形態的多樣化發展,並依據用戶的使用頻率、偏好及習慣,為用戶制定出更加具有預見性、個性化的服務方案,實現民生資源由“單向供給”向“雲端感知+精准匹配”的數字化轉型。

及時回應民意訴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躍遷,數據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基礎性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公共服務領域數據集中和共享,推進同企業積累的社會數據進行平台對接,形成社會治理強大合力”。作為檢驗社會治理效能的“試驗田”,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離不開對民意訴求的精准響應,而基本民生數據的匯聚與貫通提供了要素支撐。伴隨數字技術的迭代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深度融合,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同城市基礎設施的系統互聯,推動著基本民生服務的精細化與精准化。基於網友留言、12345政務服務熱線等方式獲得的海量數據所構建的交互網絡,能夠以圖像可視化形式清晰呈現人民群眾反映集中、涉及面廣、具有代表性的突出問題,進而以民生訴求倒逼“被動處理”向“源頭治理”轉變。通過對海量數據的系統整合、深入分析,在探尋人民群眾現實訴求演化規律的基礎上,實現民生訴求從“被動回應”向“智能響應”轉變。同時,借助數據共享平台推進民意訴求在城市空間中透明流轉,打破傳統數據壁壘,實現政務溝通、服務決策、服務響應從“單兵作戰”向“協同作戰”的創新性變革,從而確保人民訴求得到及時回應。

夯實民心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要始終堅持以民心為本、以民生為重,始終尊重民意、順應民願,回應好人民期盼。基本民生服務數字化轉型,為夯實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群眾基礎、民心基礎提供了路徑指向。算法模型同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在政務、就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精准分析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為其提供更加精細化的高質量服務,還能夠依托海量數據實現對人民需求的深度分析與情景模擬,由此預判人民群眾潛在的現實需求。算法模型的另一顯著優勢在於其強大的分析、調配能力,能夠在需求導向下推動基本民生服務的智能調度與精准回應,促進基本民生服務供給的個性化、便捷化與高效化。數字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的深度融合,讓城市生活更加便捷、舒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成為贏得民心民意、匯聚民智民力的重要著力點。

總之,應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更新全過程,堅持科技向善,實現全民共享數字紅利,讓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共同書寫城市發展新篇章。

(責編:李慧博、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