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治理,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當前,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為我國搶佔科技競爭制高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前不久,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要搶抓科技革命機遇,推動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人工智能是通用技術,應用范圍廣泛,往往可以作為投入品用於其他行業,並在應用領域催生新的創新。人工智能主要是由數據、算法、算力的復合驅動發展。其中,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具有非競爭性使用、規模報酬遞增等特點,廣泛存在於各行各業,用戶規模越大、數據積累越豐富,模型訓練效果就越好,就越能形成數據驅動的正向反饋循環﹔深度學習等算法的突破發展,使機器具備了學習推理能力,能夠發現蘊藏在數據中的復雜模式,適應不同行業的特定需求並提供定制化的智能決策支持與業務優化方案﹔作為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的關鍵動能,算力能夠支撐通用大模型訓練迭代,可以隨著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和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實現對經濟社會發展效能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數據、算法和算力協同共振,為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構筑了堅實底座。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已展現出解決諸多現實場景復雜問題的核心能力。比如,對於科學研究,人工智能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科學領域、協助人類推導和驗証重大理論創新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能夠催生科研新范式,解決過去無法解決的重大科學難題,正在孕育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對於經濟發展,人工智能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創新生產要素組合,不僅能夠重塑生產函數、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況下實現產出大幅提升,還能夠催生個性化、定制化生產和服務等新模式,開辟經濟增長新藍海﹔對於社會建設,人工智能已經融入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在進一步提升效率、優化流程、便捷服務等方面優勢顯著,正在成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社會智能躍升的全新引擎﹔對於生態環保,人工智能能夠整合太陽能、風能等不同形態的可再生能源,更好匹配電力供需與光能、風能的間歇性波動特性,持續提升全球能源利用的整體效率,也可通過對海量氣候數據的分析與推演,深度參與氣候變化影響的建模工作,增強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預警精度與綜合治理能力﹔等等。總的看,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撐場景應用落地,以新的應用需求牽引技術創新突破,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雙向賦能,有助於以人工智能發展的確定性助力重塑人類生產生活范式、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近年來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工作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整體性、系統性躍升,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向縱深發展。比如,企業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工業視覺檢測,大幅提升了缺陷識別准確率和生產效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水平,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患者﹔“城市大腦”實現城市運行智能調控,顯著改善市民出行體驗﹔智能監護、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等功能為老年人提供貼心服務。這些實踐表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強大動力。面向未來,堅持科技向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將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系深層次變革,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
同時需要看到,以“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還存在一些風險和挑戰。比如,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在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人工智能應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裡”障礙等突出問題,人工智能技術的大規模普及可能產生誤用濫用等應用風險等。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正從試驗探索邁向價值創造階段,引發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深刻變革。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要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演進規律,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強化前瞻謀劃、系統布局、分業施策、開放共享、安全可控,以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具體可在以下方面著力。
在技術層面,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等,大力攻關高端芯片、基礎軟件、大模型訓練算法等核心技術,確保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構建自主可控、協同運行的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系統。在基礎設施層面,統籌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統籌布局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助力加強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同時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和開放共享,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動數據資源向數據資產轉化,為人工智能訓練和應用提供充足支撐。在協同層面,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既更好發揮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作用,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鼓勵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並引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同時,聚焦科研工作者、企業、消費者等不同主體提出相應鼓勵方向和支持舉措,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鼓勵大企業開放平台能力,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廣泛調動全社會參與人工智能發展的積極性,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在安全層面,需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算法治理、數據保護、倫理審查等制度規范,強化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風險防控,堅持發展與安全並重,在促進創新的同時守住安全底線。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