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蘇熹: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

蘇熹2025年10月31日09:1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

作者:蘇熹,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學思踐悟】

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選擇和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增強國家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加快構建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當前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中面臨的重要任務。

國家實驗室體系是國家為了在關鍵科技領域實現突破而構建的戰略性、網絡化科研組織生態。它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支撐,也是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戰略基石,更是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國家發展和安全提供戰略支撐。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是國家經濟和國防安全的重大隱患。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國家實驗室體系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筑牢國家安全的技術根基。全球科技競爭的前沿在於對顛覆性技術的掌控。國家實驗室體系能夠面向長遠未來,在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領域進行前瞻布局,塑造未來國際競爭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台,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干網絡。”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建設好國家實驗室體系能夠讓科學家在長周期、穩定的經費支持下,潛心研究需要長期積累、高風險、高回報的重大科學問題,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傳統的科研力量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往往存在重復建設、資源消耗等問題,難以形成合力。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通過多學科交叉、大團隊協同,能夠打破創新平台的資源壁壘,整合優秀科研團隊和資源,將科研成果快速推向應用,加速創新成果的轉化,提升國家科技實力。通過穩步推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增強體系化攻關能力,圍繞科技創新主線任務,推動有組織、建制化、體系化的重大科技創新,能夠更好地支撐國家戰略發展,滿足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需求。

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產生的突破性科技成果能夠催生一批新的產業和產業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海洋裝備、量子信息、納米材料等,這是國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佔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國家實驗室體系的不斷完善,能夠為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持久動力。此外,國家實驗室體系開發的高新技術能夠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隊伍。國家實驗室體系擁有強大的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能夠打造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促進人才按需合理流動。在承擔重大任務的過程中,國家實驗室體系圍繞特定研究方向組建跨學科團隊進行攻關,能夠培養具有集體攻關能力的高層次創新團隊、具有戰略眼光的科學家,以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一流的科研裝備、開放共享的學術氛圍,能夠在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培養科技領軍人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推動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強化頂層設計,協同布局。發揮黨和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領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採取自上而下的決策方式,統籌布局不同類型的實驗室建設,形成梯次聯動、功能互補的國家實驗室體系。一方面,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台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建設既要對標世界一流實驗室,借鑒發達國家實驗室建設經驗,又要符合中國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優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布局,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推動實驗室與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緊密合作,形成開放共享、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

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中,應探索建立適應國家重大目標和戰略任務需求的新型運行和管理機制,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方面出台改革舉措。如:實行實驗室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賦予實驗室在科研選題、技術路線、經費使用、人才聘用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權﹔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前沿基礎研究、重大應急科技任務中,建立跨學科大團隊協同攻關機制,實行“揭榜挂帥”“賽馬制”等組織模式﹔實施動態管理與評估,建立“進退”機制,根據定期評估結果對各類實驗室進行動態調整﹔完善以創新為導向的評價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實驗室和研究項目,實行差異化考核評價標准,建立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

打造聚集國內外一流人才的高地。以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為引領,不斷壯大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隊伍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體系和大科學裝置集聚優勢,引進全球頂尖科學家,打造戰略科學家隊伍,培養具有前瞻性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培育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為國家儲備具有潛力的后備科研力量。同時,不斷優化與國家實驗室體系相適應的人才發展和遴選機制,實行一系列配套政策。如實施戰略科學家負責制,建立與成果、貢獻挂鉤的人才評價與激勵制度,設立國家實驗室博士后專項﹔等等。

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鼓勵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基地同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共同開展原創性研究,形成多元主體協同投入的基礎研究格局,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運用好國家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同行業頭部企業開展長期性合作,圍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打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打破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平台的資源壁壘,以聯合攻關、技術委托、設備租賃、人才培養等模式,補齊企業在硬件設施與人才儲備方面的短板﹔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把科研產出直接轉變為產業動能,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重要通道。

展望未來,一個布局完整、運行高效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必將肩負起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與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者”的時代使命,成為匯聚一流人才、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柱,有力支撐和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責編:王燕華、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