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識 擘畫未來——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十屆三次常務理事會議在山東濟南召開
2025年10月10—11日,由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主辦,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承辦的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第十屆常務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在山東濟南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近120名代表匯聚一堂,對過往工作以及未來規劃展開了深入探討。
開幕式
會議開幕式由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文史哲》主編杜澤遜主持,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向陽、中宣部出版局期刊處一級調研員楊震林、山東省委宣傳部出版管理處二級調研員史斌、第十屆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劉曙光致辭。

李向陽副書記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他指出,人文學科是山東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文史哲》是這一優勢的集中體現。70多年來,《文史哲》始終堅守“雙百”方針與“守正創新”理念,在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肯定。他強調,高校文科學報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學術創新、文化自信,山東大學將持續支持《文史哲》發展,願各位學者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深入探索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助力學術繁榮與民族復興。
史斌調研員指出,山東是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目前擁有高校文科學報近百家,其中50余家為研究會會員單位,居全國前列。一直以來,山東省高度重視學報建設,通過召開工作會議、完善獎勵資助政策、組建專家隊伍、開展學術報刊評價等舉措,推動學報形成特色鮮明、層次分明的發展格局。他希望省內高校學報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用心打造精品期刊,也期待研究會專家持續支持山東高校文科學報的發展,共同促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
楊震林調研員對研究會30余年來在團結、服務全國高校文科學報和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精神為指導,他對高水平期刊的打造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守好意識形態陣地,服務大局﹔二是聚焦核心任務,助力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三是堅持守正創新,推進期刊數字化轉型,培育青年學者﹔四是提升出版能力,抵制不良學風,維護良好學術生態。
劉曙光理事長感謝山東大學與《文史哲》編輯部對會議的支持,同時也對中宣部及山東省委宣傳部領導的蒞臨表示感謝,指出主管部門的指導對研究會和期刊的發展具有重要幫助。他強調,研究會及各學報應緊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文化思想,在以下七個方面展開工作:第一,要打造期刊核心競爭力,建構中國特色的期刊體系﹔第二,要貫徹新的辦刊理念,自覺服務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第三,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學術與政治的關系,自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第四,要處理好學術與評價的關系,建構中國特色的期刊評價體系﹔第五,要積極應對數字時代人工智能的挑戰,探索學術期刊未來的發展趨勢﹔第六,要扶持人才成長,扶持培育青年才俊﹔第七,要架設各種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研究會工作會議
研究會工作會議由洪慶明副理事長(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社長、總編輯)主持。
劉曙光理事長首先作了工作報告。他強調,大家要心懷“國之大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構建合作共同體,完成新時代學術期刊的使命任務。隨后,他分別就深化黨建引領、優化服務和創新機制、加強自身規范化建設、發揮學會上傳下達的紐帶作用、注重平台建設等十二個方面,總結了過往工作,並對研究會未來的工作方向提出了展望。他指出,研究會是辦刊人的精神家園,呼吁大家通過此次會議,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開拓進取,開創研究會工作新局面。。
隨后,研究會各工作委員會及秘書處相關負責人作了工作報告。組織工作委員會主任仲偉民(《清華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指出,目前學會會員單位達到1146家,較5年前增加300家,彰顯了研究會影響力不斷提升。他介紹了一年來組織工作委員會開展的三項工作,一是推動各聯絡中心換屆與轉型,目前多數已完成換屆工作﹔二是在邯鄲召開會議,進一步部署了后續工作﹔三是舉辦多場專業編輯論壇,應對數字時代挑戰。同時,他還建議未來可以每年舉辦一次會員大會,以保持研究會的穩定性、連續性。
宣傳工作委員會主任游濱(重慶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圍繞主題宣傳、溝通交流、宣傳報道、通訊編制、黨建活動、網站建設、公號運營等方面對宣傳工作委員會本年度的工作做了介紹。她還對未來工作進行了展望:一是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入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二是創新會議宣傳形式與內容,採用多元化傳播手段,不斷提升宣傳工作效能﹔三是加強宣傳隊伍建設,加強新媒體技術培訓,打造具有研究會特色的宣傳品牌。
受杜敏主任(《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審)委托,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庄藝真(福建農林大學學術期刊部主任)介紹了今年重點開展的2023年度課題結項評審和2025年度課題立項評審工作。她指出,學術工作委員會將繼續秉持嚴謹、開放、務實的工作態度,優化選題和評審機制,加強過程管理和成果推廣,努力為編輯同仁搭建更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台。
培訓工作委員會主任王建平(華南師范大學期刊管理中心主任)介紹了本年度在西安舉行的編輯業務培訓情況以及即將在重慶開展的培訓課程方案。據統計,培訓滿意度調查達到97.3%,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超過90%。他指出,未來的培訓中,培訓工作委員會將進一步優化課程,增設青年編輯成長案例課程,邀請更多專家作專題報告,不斷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李文邦(湖南大學期刊與出版社社長)介紹了委員會組建和第一次工作會議召開情況。他指出,今后將配合學術工作委員會開展優秀編輯學論文評選,出版編輯出版學優秀論文集。同時,擬於2028年研究會成立40周年之際出版紀念書籍,並同步開展主題征文活動。
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秦曰龍(《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常務副主編)首先介紹了本屆青委會的人員構成,綜合考慮了個人素質、單位多樣性以及年齡構成等多重因素。他指出,青年工作委員會未來將舉辦第五屆中國高校社科期刊青年編輯業務技能大賽,同時以多種形式積極推動青年編輯業務能力的提升與科研水平的發展。
數字化國際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浩斌(《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執行主編)指出,在國際化方面,目前委員會與南京大學合作,積極推動“海外傳播計劃”落實﹔在數字化方面,將協助做好學會網站中相關欄目的建設,與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雜志社配合,推進新版學術文摘、學術專題的編制工作。
受李宏弢主任(《求是學刊》執行主編)委托,權益保障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寇麗(中國政法大學《政法論壇》副主編)介紹了第一次工作會議情況,就侵權認定、假網站以及期刊發展的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未來,委員會將牽頭制定文科學報領域的版權協議范本,利用網站、公眾號推送相關法律知識,加強法律知識培訓,推動建立行業性維權協作機制,制定期刊來稿使用AI的規范等。
執行秘書長鄭園(《北京大學學報》副主編)介紹了秘書處工作的開展情況:一是信息聯絡群的規范化管理和擴容﹔二是重新整理會員信息,規范入會程序﹔三是審核、確定9個委員會的成員以及協助開展工作﹔四是協助各聯絡中心的換屆工作﹔五是協助兩次常務理事會議的籌備工作﹔六是一些其他的日常工作。
黨史學習
黨史學習環節由副秘書長劉相美(河北大學期刊社社長)主持。
郭家宏副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執行主編)作了題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世界歷史意義》的專題講座。他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打破了法西斯全球擴張計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推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重塑了國際格局與正義秩序。同時,為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持久作戰”的范式,喚醒亞非拉運動,推動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彰顯了“人類共同體”早期實踐,凝聚了全球正義力量。
上半場學術研討及交流環節
上半場的學術研討及交流環節由副理事長周維東(《四川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主持。
山東大學《文史哲》主編杜澤遜指出,古籍整理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關鍵舉措,並向與會代表分享了《文史哲》的辦刊經驗與成果。蘇州大學期刊中心主任江波闡述了《蘇州大學學報》前身《學桴》雜志的辦刊歷程,並詳盡介紹了籌備中的以“百廿學桴,智領未來”為主題的紀念活動。西南大學出版集團總編輯張陳介紹了學校期刊發展現狀,以及為推動期刊發展所採取的舉措及其成效。中國政法大學《政法論壇》副主編寇麗從內容質量、傳播交流、培育引領三方面,闡述了《政法論壇》在新發展理念下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期刊部主任李麗闡述了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提升期刊、出版行業影響力方面能夠發揮的重要作用。
下半場學術研討及經驗交流環節
下半場學術研討及經驗交流環節由副理事長秦曰龍主持。
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黃立波介紹了該校的辦學歷史,表達了校方對期刊工作的支持,並申請承辦2026年4月的常務理事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鄭納新分析了期刊工作面臨的挑戰,指出應積極回應時代需求,以更多精品力作推動學術文化的發展。《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兼編輯部主任楊威回顧了學報的辦刊歷程,並介紹了擬於2025年12月在海口舉辦的研究會理事會籌備情況。《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梁霞分享了期刊在專欄打造上的經驗,指出應以重點專欄建設,帶動期刊高質量發展。《香港大學中文學報》主編宋剛以該刊的辦刊歷史為線索,系統梳理了期刊發展進程中的經驗以及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閉幕式
會議閉幕式由徐雅雯副秘書長(《財經問題研究》副主編)主持。
斯麗娟副秘書長(《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執行主編兼編輯部主任)作大會總結,她對各位常務理事的積極參與和《文史哲》編輯部的精心籌劃、周到安排表示衷心感謝,並詳細回顧了大會的各項議程,總結了會議研討成果,希望大家繼續努力,推動學報工作更上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