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雲鬆  曹平:以人類前途為懷 以人民福祉為念

——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文感召力

王雲鬆 曹 平2025年10月30日08:4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以人類前途為懷 以人民福祉為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訪談錄)

嘉 賓: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傅小強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刁大明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邢麗菊

主持人:本報記者 王雲鬆 曹 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闊步前行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根植於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繼承弘揚新中國優良外交傳統,展現出獨特的人文氣質和人文光輝、深厚的文明意識和文明底蘊,彰顯了強大的人文感召力。

本期“訪談錄”邀請嘉賓就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文感召力進行交流探討,以饗讀者。

以人為本,為全人類整體利益計、為子孫后代謀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人類社會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願望更加迫切強烈。習近平外交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把中國人民命運同各國人民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站在人類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高度為化解時代挑戰、解答時代課題注入強大思想力量和精神動力。從理念到方案,從主張到倡議,習近平外交思想處處展現著對全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深刻關注、對各國人民福祉和安危的深切關懷,這正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文感召力最鮮明的體現之一。

主持人:12年前,習近平主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目的就是回答“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為在彷徨求索中的世界點亮前行之路,為各國人民走向攜手同心共護家園、共享繁榮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所以能在國際社會深入人心、贏得共鳴,根本原因之一在於其為全人類整體利益計、為子孫后代謀的人本精神和人文光輝。如何看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蘊含的人文力量?這種人文力量對當代國際關系理論創新有何突破性意義與價值?

傅小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最重要的人文力量在於它將人的價值、尊嚴與整體福祉置於全球治理的中心,展現出對全人類共同未來的深刻關切。特別是在世界局勢變亂交織的當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和平與發展定義為所有人的和平與發展,強調人類利益的整體性,注重公平包容的分配正義,為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對當代國際關系理論的突破性創新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突破西方中心主義敘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以特定的文明價值觀為“普世價值”,而是承認文明多樣性,倡導在平等對話中尋求價值共識。二是突破傳統國際關系中以權力博弈為核心的思維定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對零和博弈,倡導共同安全、共同發展,旨在破除“叢林法則”陷阱。當這一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念深度融入國際規則制定與全球治理實踐,人類方能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選擇一條超越霸權更迭、通向共同繁榮的文明新路。三是超越傳統的主權國家本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以民族國家為重要行為體,忽視超國家的全人類整體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堅持國家主權平等的同時,強調人類利益的整體性,將“個體—國家—全人類”3個層面的利益納入一個統一、包容的框架中,彰顯了深厚的人文關懷與高遠的視野格局。

刁大明:站在何種立場上觀察和思考問題,決定著理論的高度和深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是為某些國家、某些人提出的方案,而是為全人類擘畫的美好發展前景。這一理念超越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突出主要國家“個體理性”的“利益最大化”的窠臼,更徹底否認了“單極霸權”或“兩極對抗”的舊有固化觀念,將世界各國的存在與發展構筑為一個有機整體,體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共生邏輯”。通過重構國際關系的價值坐標、思維范式與實踐路徑,為破解“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紀之問提供了東方智慧、開啟了富有希望的光明前景、指明了符合全球人民福祉的正確方向。

邢麗菊:“人文”一詞出自《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人文的力量在於“化成天下”,這就需要“內修文德”的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深厚的人文底蘊,強調“以天下為一家”,把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致力於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各類挑戰層出不窮,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站在全人類發展的戰略高度的思想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於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將中國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融合在一起,真正體現了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是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的人間正道,是對傳統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揚棄和超越。

主持人:習近平主席指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現代化是近代以來的發展潮流。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習近平外交思想主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這種現代化觀體現了怎樣的人文精神?對於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攜手發展中國家共同邁向現代化有何重要意義?

傅小強:習近平外交思想主張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觀,既是對中國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全球現代化困境的突破性回應。這一現代化觀蘊含著鮮明的人文精神。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以民生為大,堅持以人為本,旨在實現生存權與發展權的有機統一。傳統現代化模式常陷入GDP崇拜,導致人的物化、異化。習近平主席強調:“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國式現代化不僅牢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也堅持以造福人民為目的,旨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單線敘事,承認不同文明形態的現代化。現代性並非西方文明所獨有,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打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繪制出一幅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嶄新圖卷。

刁大明: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人類現代化觀念,突破了西方現代化“資本至上”的異化思維與邏輯,創造性地開辟出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以包容普惠、合作共贏為原則的人類現代化新路。這一觀念充分體現出了“民為邦本”的文明內核、“共生共榮”的系統理念、“立己達人”的思想境界,展現出的是一種從“異化發展”到“人的復歸”的人文精神。在這種現代化觀念的指引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保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實現現代化,根據自身文明特質和社會條件重塑現代化路徑,而不必在保持自我與淪為附庸、保留傳統與跟上時代之間被迫做“單選題”。尊重每個國家基於文明自覺的發展自主權,這何嘗不是一種更深邃、更廣博的人文關懷?這一現代化觀念無疑對破解全球發展困境具有關鍵意義。

主持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德不孤,必有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外交思想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其人文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等對習近平外交思想人文感召力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怎樣的深刻影響?

傅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習近平外交思想豐富深厚的精神特質和文化淵源,習近平外交思想在新的歷史時代全面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第一是價值取向一脈相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如仁愛、和諧、正義等,為習近平外交思想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蘊。習近平外交思想蘊含的聚同化異的智慧、美美與共的胸襟,正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魅力與風范所在。第二是歷史文明積澱厚重。中國對外交往歷史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外交智慧與戰略文化更是積澱厚重,比如,絲綢之路貿易、鄭和下西洋等都蘊含著和平、尊重、互利等文化內核元素。中國歷史經驗之精華在習近平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弘揚與發展。第三是格局視野博大廣闊。習近平外交思想不僅為中國謀復興,也為世界謀大同。這種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中國氣度、大國風范不僅為21世紀的國際關系、全球治理帶來新氣象,也使得習近平外交思想更具親和力和感召力,得到眾多國家人民的支持和共鳴。

主持人:無論是“和而不同”,還是“協和萬邦”,抑或是“天人合一”,都展現出中華文明所具有的極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是中華文明能夠綿延5000多年的關鍵因素,是中華文明博大胸懷、深邃智慧的直接體現。包容性使中華民族從來不是用非此即彼、你輸我贏的單向思維看待自身與世界的關系,而是尋求共生共贏共榮。習近平外交思想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主張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差異性基礎上平等交流,既要中國好也要世界好。越包容,就越能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展現出巨大的吸引力。這種從人類發展大潮流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的博大視野,這種既為中國謀復興也為世界謀進步的包容胸懷,使習近平外交思想展現出非凡的人文感召力。這種人文感召力是一種靜水深流的力量,是一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吸引力,是基於這一思想真理價值、實踐偉力之上產生的影響力。近年來,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許多理念和倡議成為國際共識、寫入多個國際文件,就是最有力的証明。

邢麗菊:文化的力量最能凝聚人、感召人。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是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明基因。中華民族崇尚“以和為貴”,從儒家的“為政以德”到兵家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對和平的愛好與追求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血脈中。中華文化主張“計利當計天下利”,提倡“達則兼濟天下”。《大學》的“治國”之上還有“平天下”的更高追求。《尚書》“協和萬邦”、《周易》“萬國咸寧”描繪了各國和平共處的景象,是中華文明世界觀的集中體現。植根於中華文明的習近平外交思想蘊含著獨特的精神氣質、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使其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出真正能夠打動各國人民心靈、能夠回應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訴求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和合共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文明之力

習近平主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和挑戰,文明的價值空前凸顯,文明的互動至關重要,文明的對話正當其時。習近平外交思想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主張以文明對話拉緊和平紐帶、增強發展動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文明之力,展現人文之光。

主持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這正是習近平外交思想人文感召力的充分體現。對於文明的認知與理解同國際關系演變有著怎樣的聯系?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如何看待全球文明倡議在加強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國際社會繁榮進步上所發揮的人文效應?

傅小強: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演變,文明認知對於國家行為和國際秩序的影響日益受到重視,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專門從文化和觀念的角度來解釋國際行為。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學者拋出“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將文明差異簡化為優劣對比,甚至鼓吹文明差異會導致國際沖突。此類觀點根植於西方中心主義,是對人類歷史發展和文明演進的片面解讀和偏差性認識。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將矛盾論、辯証法等科學運用到了認識和理解人類文明進程中,強調各種文明之間應當平等、互鑒、對話、包容,蘊含著“和”的世界觀、“合”的方法論。這有利於充分釋放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產生的和平、穩定、發展的力量,進一步打破隔閡、化解誤解,拓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空間,在國際政治理論和實踐中發揮巨大的建設性作用。

刁大明: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是在尊重彼此差異性基礎上尋求共識的過程,這其實是人文精神的精髓。世界各國、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之間的互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際關系的格局與演進方向。“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論調,充斥著“非此即彼”的對抗邏輯。如果基於這類認知,國際關系的演變必然會走向混亂與失序。全球文明倡議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強調文明多樣性與文明互鑒,事實上延續了不同民族之間、不同國家之間始終存在文明互動交織的歷史。以和合共生彌合差異與分歧,以平等對話避免對抗乃至沖突,才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國際社會提供歷久彌新的人文力量。

主持人:文明交流互鑒,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鑒。在哥斯達黎加,走訪當地農戶﹔在俄羅斯,為援華抗日的蘇聯老戰士戴上獎章﹔在塞爾維亞,到斯梅代雷沃鋼廠員工食堂同工人交流互動……習近平主席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展現了平易近人、以誠相待、重情尚義的大國領袖風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懷。如何理解元首外交所賦予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情理相交、真誠溫暖的風格?這對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發揮了怎樣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傅小強: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元首外交是“民相親”的最高形式,也是建立和維護“國之交”的最有效方式。近年來,習近平主席不僅主持主場外交、參與多邊峰會、開展重要訪問,還直接與外國人民進行真誠溫暖的接觸溝通,給國際友好人士和群體發去飽含深情的信件,有效把“國與國的事”化為“人與人的故事”,將“大外交”變成了各國人民群眾更易接受的“老友記”,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情理相交、真誠溫暖的鮮明風格弘揚中華文明“以和為貴、以誠相待、以心相交”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大國領導人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大國外交的獨特風格和人文情懷。

主持人:習近平主席在外事活動中經常巧妙妥帖地引用一些外國諺語,體現大國外交的真誠溫暖和人文情懷。比如,2015年4月,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非洲諺語:“一根原木蓋不起一幢房屋”﹔2022年9月,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妙引烏茲別克斯坦諺語:“有了和平,國家才能興旺﹔有了雨露,大地才能繁榮。”還將中國諺語和外國諺語一起引用,比如,2016年1月,在埃及《金字塔報》發表題為《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中指出:“阿拉伯諺語說‘獨行快,眾行遠’,中國人常講‘朋友多了路好走’。”用當地老百姓聽得懂的話闡述和平發展的可貴、合作共贏的期盼,展現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對團結合作的共同期待,這正是打破文化隔閡、促進文明交流的過程,也是尋求共識、架起友誼橋梁的過程。

傅小強:是的,習近平主席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的包容性文明觀。朋友越走越近,故事越講越親,中國元首外交也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形成可積累、可感知的情感資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僅惠己,更在利人、聚友。在中國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下,全球不同文明、不同國家的交流對象也從“老友”逐漸發展成為“眾友”,交流平台從“雙邊”發展到了“多邊”,人類文明交往方式由“點對點”變成了“網對網”。在這層意義上,中國元首外交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公共產品。

主持人:習近平外交思想強調推進中外人文交流,促進中外民心相通。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把“五通”作為合作重點,民心相通是其中重要一環。如何看待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加深人文交流、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面的作用?

邢麗菊:人文交流能夠增進人們對彼此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了解,伴隨著心與心距離的拉近,減少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偏見、國與國之間的誤讀,構筑的是跨文化的情感紐帶、經濟紐帶。“一帶一路”倡議植根於中外文明友好交往的歷史記憶,民心相通是其最堅實的社會根基。10多年來,共建國家廣泛開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體智庫合作、地方合作等,推動互學互鑒、融合創新,形成了多元互動的人文格局。72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組織結成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開展民生項目和各類活動500余項。中國政府還發布了《“絲路心相通”共同倡議》,設立民心相通公益基金、實施青年精英計劃等,持續拓展和夯實友好關系的社會基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互鑒提供了平台,其深入推進必將為全球和各地區帶來更多的和平紅利、發展紅利、安全紅利、治理紅利。

刁大明:人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國際關系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基礎。推動不同國家間的人文交流,能夠將民心相通的力量轉化為國際合作的“穩定器”和全球發展的“動力源”。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中華文明“和合共生”基因的當代表達與實踐。這種以人文交流筑基、以人民為中心的國際合作,才是人類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持久繁榮的正道。

傅小強:民心相通不是“軟話題”,而是推動國際政治格局向著更為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硬變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多年來,已成為深受世界各國人民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合作平台,其推動國際關系走向公正平等、開放繁榮、和平穩定的積極作用深入人心。“一帶一路”是和平與穩定之路。“一帶一路”倡議在消除誤解與偏見、搭建理解與信任、構筑跨文化的情感紐帶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一帶一路”也是平等與繁榮之路。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中國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與正確義利觀,堅持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一帶一路”倡議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各國人民平等友好交往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的合作機遇。

重信尚義,攜手各國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人文感召力是一種能夠跨越國家和民族、穿透意識形態界限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等重大理念才能廣泛凝聚國際共識、匯聚合作之力。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將始終行天下大道、謀世界大同,攜手各國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主持人: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科學指引下,中國堅定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對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親誠惠容、正確義利觀、真實親誠等重要理念。新型國際關系、親誠惠容、正確義利觀、真實親誠等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怎樣的世界情懷和人文精神?

刁大明:這些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既是對西方傳統國際關系范式的突破性創新,也體現了中華文明基因與當代全球治理需求有機結合。新型國際關系,本質上反映出中華文明“以和為貴”的人文境界以及“協和萬邦”的秩序理想﹔正確義利觀,本質上反映出中華文明“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與“兼相愛、交相利”的文明自覺﹔親誠惠容、真實親誠,本質上反映的是由“近者悅、遠者來”的儒家智慧轉換而來的“親仁善鄰”的治理思想。

傅小強: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日益加劇的地緣競爭與沖突風險,中國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核心原則,其本質是對西方主導的“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式傳統國際秩序的改變,這種歷史主動性彰顯了中國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東方智慧探索包容性發展道路。針對亞洲地區復雜的歷史因素與發展差距,親誠惠容理念將情感紐帶注入現實外交,使中國周邊外交超越單純的利益交換,形成基於共同價值的情感共同體。針對南北差距擴大的現實困境,習近平主席創造性提出“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原則,將道義承諾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紅利。針對所謂“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等偏見和誤解,真實親誠理念為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協作,為全球南方聯合自強匯聚新動能,使中國成為能同時贏得多國戰略認可與民眾好感的國家。這些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既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世界情懷和人文精神的生動展現。

主持人:“中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是很多國際人士對中國貢獻發自肺腑的評價。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文感召力不僅體現為思想引領力,更體現在實踐行動力。中國攜手各國同行現代化之路,以自身發展給世界帶來新機遇,特別是給全球南方國家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這是習近平外交思想人文感召力最生動的注腳、最鮮活的體現。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積極踐行全球發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全球治理四大倡議等實踐,是如何深刻彰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文感召力的?

傅小強:思想的生命力在於實踐。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全球發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全球治理四大倡議等實踐,不僅重塑了全球治理的邏輯起點,更通過深刻的人文關懷、平等包容的價值取向和普惠共贏的實踐路徑,展現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獨特的人文精神、人本精神。這種精神並非源於意識形態輸出或地緣政治博弈,而是根植於對全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切共情、對文明多樣性的真誠尊重,以及希冀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實現自身發展的廣泛共鳴。這既是中華文明的當代閃光,更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時代回響。

主持人: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和關懷,最終要體現到滿足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如果一個理論隻有思想的建構,沒有實踐影響,其感召力就難以持續。習近平外交思想提出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踐性,在現實中已經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和平與發展中作出了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

邢麗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信尚義,強調“言必信、行必果”“君子義以為上”。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上,中國既是積極的倡導者,更是堅定的行動派。如今,“一帶一路”合作范圍擴至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既有諸多基礎設施建設成果,也有實實在在的“小而美”的民生項目,這條惠及世界的“幸福路”越走越寬廣,“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實現有機統一。8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全球發展倡議推動1100多個項目落地,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持全球安全倡議,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和熱烈響應……四大全球倡議分別從發展、安全、文明、治理的維度,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人文的核心是對人的關懷。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回應的是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期待,實踐的是將人文精神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惠及各國人民的具體行動。

刁大明:今天的世界並不太平,地區熱點此起彼伏,沖突危機延宕反復,關稅戰、貿易戰沖擊世界經濟秩序,單邊霸凌沖擊多邊機制,新舊挑戰層出不窮。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文感召力彰顯了在這樣一個變亂交織的國際大環境下的大國擔當,展現了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的大國貢獻。比如,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同40余位外資企業全球董事長、首席執行官以及商協會代表共聚一堂、深入交流,不懼逆流堅持開放合作﹔9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鄭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為破解日益嚴重的治理赤字提供新方案。這些理念和實踐尤為可貴,彰顯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與時俱進和時代擔當。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將一如既往地攜手各國做世界百年變局中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王燕華、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