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推進城市現代化的主引擎。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將創新置於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的首位,並將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列為城市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凸顯了創新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縱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深刻影響全球創新版圖與經濟格局。城市作為創新活動的集聚高地,已成為全球發展競爭的主戰場。在此背景下,將創新置於城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不僅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塑造國家競爭優勢、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
深刻理解創新城市的時代意涵
建設創新城市,必須立足全局、把握關鍵,深入理解其豐富的時代意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強調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價值遵循,為創新城市建設指明了路徑方向。建設創新城市,必須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緊緊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構建有力度、有溫度的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創新局面。
強化系統集成的戰略導向。隨著新技術、新動能與新模式的加速迭代,創新活動的復雜性呈現非線性增長趨勢,跨領域、跨學科、跨主體交叉融合不斷深化,這對創新城市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強化戰略思維、辯証思維,分輕重緩急,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為此,應通過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系統把握城市創新的關鍵環節,促進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強化“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品開發—產業化應用”之間的有機銜接,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與人才鏈的協同共進,構建開放共榮的城市創新生態。
推動人文與科技的價值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人民城市應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國氣質、中國風范。”創新城市建設必須超越簡單的“技術至上”邏輯,深刻把握人文與科技“體用貫通、道器相成”的辯証關系,以人文精神引導科技向善,為前沿科技創新注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道德觀﹔以科技創新厚植人文底色,通過創新表達,讓城市精神與城市文脈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形成人文與科技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創新城市發展模式。
協同發力推進創新城市建設
高質量發展視角下,創新城市建設既要承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有力支撐,是一項多層次、多主體、多維度協同的復雜系統工程。為此,應立足城市實際,從創新資源、創新空間、創新場景、創新服務與創新文化五個維度協同發力、精准施策,推進創新城市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加強創新資源統籌。一方面,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城市創新雙軌驅動體系。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揮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牽引,協同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建機制靈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高水平創新聯合體。同時,立足城市特色與優勢,推動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精准對接,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動態優化學科設置與人才規劃,使其與城市中長期發展需求相匹配,並構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三方參與的協同評估機制。另一方面,推進城市創新資源在更大空間尺度實現組團式、網絡化配置。探索建立城市群、都市圈層面的常態化創新協調與利益共享機制,通過共建創新聯合體、共享科研重器、共構產業集群、共造創新飛地、共育創新人才等多種模式,高效聚合區域創新資源,協同開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鏈條銜接的一體化區域創新組織模式。
營造高質量創新空間。一方面,提升開發區的創新策源能力。支持開發區圍繞主導產業發展構建多層次科技創新平台體系,聚焦“卡脖子”難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採用“任務清單制”“賽馬制”“揭榜挂帥”等組織化攻堅模式,並著力塑造“科技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協同發展的融通創新生態。強化空間保障,優先滿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高成長性創新主體的用地需求,建立工業用地與研發設計用地合理轉換機制,適度增加二、三產業混合用地供給規模。此外,積極對接國際創新資源,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另一方面,探索創新生態社區建設,營造創新驅動、人才集聚、功能完備的城市社區單元。積極開展前沿科技沙龍、基礎研究交流、雙創項目路演等活動,形成激發持續創新的城市微生態。
培育多元創新場景。一方面,全市域、全領域推進創新場景布局。堅持場景牽引與應用導向,圍繞培育壯大新動能、營造高品質生活空間、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增強安全韌性、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等重點領域,為新技術新產品創設應用場景。同時,注重在推進城市更新行動中實施大規模場景煥新,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同頻共振,賦能老舊廠房、低效樓宇、閑置傳統商業設施等存量空間的功能提升與體驗升級,打造彰顯歷史記憶與未來願景的“科技范兒”新場景。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常態化創新場景發掘與對接機制。重點策劃一批示范性強、帶動性廣的標杆性創新場景項目,支持場景牽頭部門公開發布場景“機會清單”和“能力清單”,進而有效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為縮短新技術、新產品市場培育周期提供支撐。同時,充分尊重首創精神,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開放式創新場景工作平台,廣泛吸納創新解決方案,推動全社會以“場景共建”的方式參與創新城市建設。
構建全生命周期創新服務體系。一方面,強化主動服務意識,為創新主體提供集成化、個性化、智能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加強跨部門協同,在“高效辦成一件事”基礎上,推進“持續辦成系列事”。依托數字技術為創新主體精准“畫像”,實現服務智能匹配與精准推送,切實提升創新主體的獲得感與滿意度。構建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強化政府引導基金的帶動作用,創新科技信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工具,暢通企業融資渠道,並在創新高地打造耐心資本集群,吸引全球資本,形成創新與金融良性互動的生態。另一方面,聚焦“引育留用”,為創新人才提供一體化服務。暢通事業通道,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與項目對接平台,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並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機制。強化生活保障,圍繞創新人才的健康、住房、育兒、養老等需求,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構建重能力、看實效、論貢獻的評價體系,強化成果落地、價值創造的激勵導向,激發創新人才內生動力。
培育特色創新文化。一方面,塑造崇尚科學、尊重人才、激勵創新的城市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與工匠精神,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通過紀錄片、媒體報道、主題展覽等多種形式增強特色創新文化的影響力。深化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創新,將創新文化培育前移至基礎教育階段,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一線設立創新實踐教育基地,推行“創新教育導師制”,推動科學家、工程師走進課堂,激發青少年創新熱情。另一方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基因。深度發掘文物和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智慧,在賡續城市文脈中塑造傳統與現代交融、傳承與創新並重的特色創新文化形態。以此為核心,不斷豐富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供給,打造一批承載創新文化內涵與情感價值的本地化原創IP,增強市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