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安徽財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習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指出,“任何經濟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基礎上,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要求“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這些重要論述閃耀著唯物辯証法的真理光芒,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激發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凸顯經濟發展的文化基因提供了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
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
從理論上來說,西方主流經濟學始終處在“理性經濟人”的基本假設之下,即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推崇的是物本理念,遵循的是資本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站在發展為了人民的根本立場,不僅追求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物質產品的豐富,而且注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要“見數”“見物”,更要“見人”,即強調違背了民生福祉與人民幸福這一價值標准,任何經濟增長都沒有意義。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文化傳統尤為注重道德倫理,而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需要正確的價值導向和道德規范。“富民厚生”強調富國必須以富民為前提和基礎,體現了對人民福祉的重視﹔“義利兼顧”則將道德規范融入經濟活動,倡導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堅守道義。在經濟活動中注重人與人和睦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覺實踐,是涵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文化資源。此外,禮義、仁愛等優秀傳統美德,是誠信、平等、合作等經濟理念的思想之源,也是公平正義、共同富裕價值追求的精神底蘊。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探索蘇區財政體系和經濟制度,到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再到改革開放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黨推進經濟建設、經濟治理,始終體現以人為本的主題主線。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人民決勝脫貧攻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明確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根本問題。比如,在金融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並從“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等方面加以精辟闡釋,體現出既吸收“重信守諾”“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又彰顯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的鮮明特色,是“第二個結合”在金融領域的映射,展現出文化在規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
經濟發展需要堅實而廣泛的動力支持,其中,文化的支撐作用則具有特殊的意義。文化顯著影響著人類的社會意識、市場行為、創新模式等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要素,極大影響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效。地域文化差異是塑造區域經濟模式和經濟發展特質的重要變量。崇尚誠信、契約精神、尊重產權、合作共贏等價值理念既能對經濟過程本身產生秩序規范作用,又能以倫理道德等共識性准則穩定市場預期、降低交易成本、加強產權保護,從根本上提升經濟效能。
在這方面,浙江的發展實踐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浙江自古就有義利並重、農商並舉的文化傳統和勤勉創業、勵志創新的精神品質。這種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別能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成為發展市場經濟的精神動力。浙江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浙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文化傳統非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如寧波由“奉幫裁縫”發展出服裝產業,溫州因“其貨纖靡,其人善賈”形成了皮鞋、低壓電器、打火機、眼鏡等特色產業群,義烏更是以小小的撥浪鼓“撥”出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等。
這種精神力也體現在經濟組織或市場主體內在的凝聚力和行動力上。比如,企業文化理念可以提升組織效能,體現在引領成員思想,增進彼此感情,培養團隊合作與向心力,激發成員的奉獻精神、進取精神等方面,通過無形的文化氛圍與群體准則,對成員的行為形成潤物無聲的軟約束,進而增強了企業內在的凝聚力和行動力。
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其組成要素主要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習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語》中強調:“先進文化與生產力中的最活躍的人的因素一旦結合,勞動力素質會得到極大地提高,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會得到極大的拓展,人類改造自然、取得財富的能力與數量會成幾何級數增加。”文化培根鑄魂,文化啟智潤心。先進文化不僅能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能提升其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在數字經濟時代,勞動者尤其需要掌握一定的數字技能,具備相應的數字素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新興技術的融合應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如人工智能、區塊鏈、5G、雲計算等,而新型生產要素和高科技工具的使用都要以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前提。同時,文化的繁榮極大豐富了經濟發展的縱深、增強了經濟發展的韌性,文化產業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隨著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文化數字化與數字文化化深入推進,進而引發文化生產領域的巨大變革,推動了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躍升,賦予了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文化的力量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要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始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弘揚企業家精神,有力促進社會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和社會凝聚力的廣泛形成,將文化力更好地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組織力,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經濟發展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