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要“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我國將通過“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個五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兩步走”戰略安排的第一步。“十五五”時期正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在這一歷史進程的關鍵節點,黨中央明確提出“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這一目標要求,集中展現了我們黨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在現代化關鍵領域展開攻堅,持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堅定決心,具有重要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價值。
1.“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精神實質
成就非凡事業,離不開非凡的精神支撐與行動自覺。五年規劃作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制度工具,通過具備戰略性、前瞻性與協調性的頂層設計,將長期發展目標分解為可執行、可評估的階段性任務,既確保我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又能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發展航向,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五年規劃的實施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動態演進、積極作為的現代化推進過程。黨中央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要“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絕非時間維度上的簡單遞進,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系統總結過往奮斗經驗基礎上,所秉持的高度使命自覺與歷史主動精神。
使命驅動,錨定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始終以實現國家現代化、推動民族復興為核心目標。強烈的使命意識,是我國發展規劃制定與落地實施的根本驅動力。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從“一五”計劃到“十五五”規劃,我國發展規劃體系不斷完善成熟,有效引導資源配置,為重大戰略任務的落地提供了堅實保障。“十五五”規劃承前啟后,是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再動員、再部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對當務之急,要立說立行、緊抓快辦,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對長期任務,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明確提出“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正是這種使命意識的集中體現與階段性宣言。這意味著我們黨不僅為現代化建設設定了宏偉目標,更以高度的責任感與緊迫感,致力於在關鍵時間節點取得足以支撐全局、影響深遠的突破性成果,推動現代化藍圖逐步轉化為現實圖景。
歷史傳承,把握推進邏輯。進入21世紀以來,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九大,我國先后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戰略部署,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最終圓滿完成這一歷史性任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升級與拓展。作為這一戰略目標的第一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樣需要遵循循序漸進、梯次提升的推進邏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淬煉積累的“分步驟實現戰略目標”的寶貴經驗,為“十五五”時期攻克難關、取得“決定性進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積極作為,掌握發展主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體現了長遠發展眼光,其核心在於通過認識規律、運用規律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歷史主動精神,意味著不是被動適應環境變化,而是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不盲目跟隨他人發展路徑,而是立足自身國情,走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秉持高度自信,在發展實踐中既要善於順勢而為,把握有利機遇,也要敢於逆流而上,破解發展難題。形勢越是復雜多變,越要堅持積極作為,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信心的重要性不亞於黃金,越是到關鍵階段,越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干。“十五五”時期,我國需在更廣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把握發展規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歷史主動的姿態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2.“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歷史方位
2021年—2025年的“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2026年—2030年,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必須精准把握“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全面做好“十五五”時期與“十四五”規劃收官的銜接,同時統籌謀劃好更長時期的現代化建設路徑。
穩中求進,保持規劃實施的延續性。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關鍵在於五年規劃始終保持戰略穩定性與政策連續性,“穩中求進”是貫穿其中的工作總基調。“十五五”規劃要與“十四五”規劃實現無縫銜接,形成“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工作格局。要對具有延續性、長期性的發展目標進行接續部署,確保“十四五”期間啟動的重大項目獲得持續的資金、政策與資源保障,順利建成並發揮效益。需要明確的是,“決定性進展”並非簡單的量的積累,而是質的根本性提升﹔並非局部的、單項的進步,而是全局的、系統的突破。在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時,必須准確把握階段性要求,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科學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要在“十四五”發展基礎上,推動各項事業實現質的飛躍,著力解決制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瓶頸與深層次矛盾。
引領未來,奠定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十五五”規劃不僅要著眼於五年的目標,而且要放眼於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乃至更為長遠的目標。這就要求規劃制定與實施必須具備深遠的歷史眼光與戰略前瞻性,著力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在科技創新領域,既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更要提前布局可能引領下一次產業革命的顛覆性技術﹔在人才培養領域,要構建能夠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人才體系﹔在制度建設領域,要探索適應未來社會形態的國家治理模式。同時,要通過提升戰略預見能力,對未來更長時期全球政治、經濟、科技、環境、社會等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變革與挑戰進行前瞻性研判,提前做好應對長遠挑戰的戰略儲備與適應性准備,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韌性與戰略主動性。
3.“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關鍵環節
黨中央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要“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不僅是時間維度上的階段性要求,更是新征程上開展攻堅克難的動員令。“決定性進展”既要求在總量層面完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絕大部分任務,更要求在質量層面打贏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攻堅戰。這就需要聚焦最關鍵、最核心的領域,集中力量打好攻堅戰,實現發展質效的根本性躍遷。
以科技創新筑牢核心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核心戰場,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支撐。隻有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與發展的主動權。“十五五”時期推動科技創新實現重大突破,關鍵在於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從“跟隨並跑”向“並跑領跑”轉變。目前,我國已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成功躋身全球創新型國家前列。“十五五”時期,需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從1到N”的能力,同時重點破解基礎性原始創新難題即“從0到1”的突破。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集成電路、新能源、深空深海等前沿領域,部署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培育形成以新質生產力為標志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以改革開放激活動力引擎。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探索推進的,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必然依賴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釋放發展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問題謀劃改革舉措。“十五五”時期,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聚焦關鍵領域推動改革開放走深走實。要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推進制度型開放,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同時,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穩定市場預期,增強發展信心。
以安全發展構筑堅實屏障。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缺乏安全穩定的環境,一切發展成果都可能付諸東流。“十五五”時期,我國將在更為復雜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謀劃自身發展,各類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現。在此背景下,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堅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推動國家安全保障能力邁上新台階,將維護國家安全貫穿於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經濟安全保障能力,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強金融風險預警、防控機制與能力建設,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提高國民經濟循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