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胸懷人類前途命運的崇高境界和世界眼光。今年7月出版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錄的79篇著作中,有多篇論及這些主題,深刻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大黨大國領袖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和歷史擔當,為凝聚各國共識、共同書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提供了科學指引。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這裡試著從以下5個方面來深刻體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指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
貢獻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
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工業文明在創造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沉重后果。全球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是對自然資源的無序開發、粗暴掠奪,對廢棄物的無序排放、缺乏監管。其深層次的思想根源則是主張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理解偏差和錯誤認識。
中華文明歷來尊重自然、倡導天人合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立足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客觀實際,創造性地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堅持“兩個結合”的重大成果,既繼承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又傳承和發展了以天人合一為鮮明標志的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在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多邊場合闡釋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中國智慧運用於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錄了多篇相關著作。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努力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中,習近平主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在《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中,習近平主席指出:“錦繡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造就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在《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較於國際社會普遍了解和接受的可持續發展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天人合一理念能夠更加直觀、深刻地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這一理念既承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道家思想,也蘊含著儒家“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自然觀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和為貴”的生態倫理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思想精華,在新時代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應用於全球環境治理,必將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擘畫清潔美麗世界的美好願景
面對復雜多變且日益加劇的全球生態危機,人類社會向何處去成為擺在世人面前的必答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努力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中提出:“我們要努力建設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我們應該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子孫后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永續發展的歷史高度出發,提出建設全球生態文明,擘畫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新願景,為應對全球生態危機作出了中國貢獻。
從理論發展脈絡看,“清潔美麗世界”中的“清潔”源自“清潔生產”的理念。當人們在苦思如何解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的時候,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巴西會議為人們帶來了一劑良藥,提出了實現有利於環境良性發展的模式——清潔生產,旨在更新替代對環境有害的產品和原料,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我國於2002年6月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明確規定清潔生產是指不斷採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提出以“綠色浙江”破題浙江生態省建設,將實施生態工業與清潔生產作為生態省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清潔能源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進一步豐富了清潔的理論內涵。
美麗世界則是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的理論延伸。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其中生態建設方面就是“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造性地將清潔和美麗結合起來,深刻揭示了兩者的緊密關系。清潔是美麗的重要前提,隻有運用清潔能源、開展清潔生產,才能有效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物排放,為改善生態環境創造基本條件﹔美麗是清潔的方向目標,利用清潔能源、開展清潔生產不是出於單純的經濟考量,而是著眼於使生態系統由社會再生產的外部約束躍升為內在動力,更好營造和諧宜居的人類家園。習近平主席於許多重要國際場合深入闡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中國主張,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拓展綠色發展的實踐路徑
綠色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日益成為全球性的發展共識。然而,人類社會走上綠色發展道路的過程卻充滿曲折。工業革命以其科學技術上的革新,一度極大地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正如《共產黨宣言》指出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技術進步也帶來了人類貪欲的膨脹和對自然掠奪的加劇。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20世紀多起環境公害事件在西方國家集中爆發,表明單純想要征服自然,最終難逃自然界的報復。
人類反思的結果是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些發達國家提出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發展模式,但它們在以綠色低碳技術改善自身生態環境的同時,也通過跨國公司和國際貿易體系等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轉移環境污染和高能耗產業。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足、措施不力,也出現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在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上,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提出:“必須更加注重完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符合時代潮流、具有亞洲特色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擺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中指出:“我們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豐富了綠色發展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內涵,將其從生產方式的綠色化拓展到了生活方式的綠色化等更加廣泛的領域,明確了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6項重點任務,有效指引我國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縱觀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仍然突出,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有的是有發展無綠色,有的是有綠色無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中國走好綠色發展道路,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探索綠色發展新思路、拓寬綠色發展新路徑提供了有益借鑒,為世界各國同走綠色發展的康庄大道貢獻了中國力量。
提出完善全球生態治理的中國方案
有效解決全球生態危機,需要世界通力合作、加強全球環境治理。近年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促進各國合作、共同保護地球家園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治荒漠化、減少全球塑料污染等領域的全球環境治理。然而,全球環境治理還存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未能充分體現的問題,少數國家推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阻撓全球環境治理議程,不斷侵蝕損害全球環境治理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加之各國利益存在差異,在談判達成共識上往往費盡周折,在執行落實上常常舉步維艱,一系列因素導致全球環境治理面臨嚴峻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防治荒漠化等眾多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從全球環境治理的參與者,逐漸成長為舉世公認的貢獻者、引領者。例如,我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的堅定支持者,始終全面、善意、有效地落實國際責任,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情況下,發揮了穩定國際氣候合作框架、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我國向世界庄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充分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胸懷。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舉行。我們切實推動大會通過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在全球范圍全面有效落實,充分體現了中國重視聯合國作用、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全球環境治理的堅定立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強調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環境治理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
面對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存在的問題,著眼於捍衛國際公平正義,提升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的治理效能,習近平主席在《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強調:“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完善全球生態治理,建設生態友好型世界經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提出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貫徹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提供了解決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結構性失調、治理赤字加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權利義務失衡等問題的系統方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全球環境治理的嶄新模式,有力回應了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面臨的挑戰,必將引導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變革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形成成果共享的嶄新模式
習近平主席在《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中指出:“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加強全球環境治理,攜手應對生態環境挑戰,不是為了少數國家的利益,而是為了增進全人類的福祉。不能隻讓少數國家從全球環境治理中受益,而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隻承擔責任。隻有實現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共享,所有履行責任的國家都能獲得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惠益,才能不斷激發全球環境治理的內生動力,匯聚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磅礡力量。
共享是共同使用和分享,追求的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而不是少數人共享、部分人共享。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契合了世界大多數國家共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迫切願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共享作為堅定不移的價值追求,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更好共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標定了價值方向。圍繞建設全球生態文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拓寬了共享的內涵和范圍,為有效提高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共享水平提供了新選擇、新方案。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強調:“面向未來,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尊崇、順應、保護自然生態,加強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領域交流合作,共享經驗、共迎挑戰,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海、綠水青山。”可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主張共享綠色發展成果,也主張共享全球環境治理經驗,為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提供了重要指引。
當前,提高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共享水平,需要糾正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不公,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權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現了中國始終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習近平主席在《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中提出:“關注發展中國家特殊需求,通過緩債、發展援助等方式支持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困難特別大的脆弱國家,著力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在《積極打造“綠色絲綢之路”》中提出:“為發展中國家營造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共迎時代挑戰,攜手推進全球氣候治理》中強調:“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和支持,助力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增進各國人民共同和長遠福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捍衛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敦促發達國家承擔歷史性責任,牢牢佔據了國際道義制高點,為推動發展成果、良好生態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注入了強大思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