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22日,2025城市規劃·長安論壇在長安大學舉行。本次論壇聚焦“長安·長新——絲路沿線城鄉現代化之路”這一主題,並就“區域協同與動能轉換、社區治理與機制創新、城市更新與文脈賡續、綠色宜居與韌性發展、城鄉融合與治理現代化”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安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侯全華主持開幕式,長安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陶繼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分別致辭。
陶繼東書記在致辭中代表長安大學對石楠理事長及與會專家表示熱烈歡迎,並祝賀論壇召開。他強調,古都長安作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為探討“絲路沿線城鄉現代化之路”提供了深厚的歷史背景。長安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四部一省”共建高校,堅持“工科登峰、理科振興、文科繁榮、交叉突破”的學科發展理念,在交通運輸、國土資源、城鄉建設等領域成果豐碩,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長安大學建筑學院立足西北、聚焦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與論壇主題高度契合。正因如此,在本屆“城市規劃·長安論壇”這一高層次平台上深入探討絲路城鄉高質量發展,具有尤為特殊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石楠秘書長在致辭中指出,“城市規劃·長安論壇”歷經十年發展,已成為推動學術研究、教學改革與實踐融合的重要平台,為城鄉規劃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我國城鄉規劃事業正面臨空間治理現代化的新要求,需以系統思維和戰略視野回應發展變革,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探索城鄉協同發展新路徑,以高質量規劃支撐高質量發展。石楠秘書長希望論壇持續凝聚各界智慧,以“長安”為基、“長新”為志,共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城鄉發展新模式,為構建宜居、綠色、可持續的城市未來貢獻規劃力量。
主旨報告(上半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雷振東主持上半場主旨報告。
彭建兵院士從地質安全與城市規劃融合的視角,系統闡述了盆地圈層結構理論及其對城市安全的影響機制,提出了城市地質風險防控的系統性思路與實踐路徑。他指出,在我國城市群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重大工程面臨的地質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地質安全已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宜居中國”的根本保障,不僅是工程問題,更關乎國土空間安全、人居環境穩定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課題。
彭院士提出,城市所在盆地具有典型的“五圈層”結構,各圈層相互耦合、互為反饋,共同構成城市地質安全基礎。隨著超大城市群與地下空間開發的快速發展,城市地質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他以西安地鐵地裂縫、北京地鐵滲漏和蘭州山洪泥石流為例,說明地質問題已深刻影響城市安全運行。彭院士呼吁跨學科協同,推動“地質—規劃—防災”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並建議以規劃為綱,地質為基,將地質安全深度融入各級規劃全過程﹔從防御式工程思維轉向韌性適應式系統思維,實現防災前置﹔加強地質與規劃的跨學科合作,打破專業壁壘,構建“人民安全、城市安全、地質安全”協同的治理機制。
甄峰教授指出,人工智能賦能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方向。他強調,當前AI賦能工作面臨場景碎片化、賦能路徑單一、技術與業務脫節三大突出問題,制約了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與綜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對此,甄峰教授提出需構建系統化框架,突破"各自為政"局限,形成全鏈條貫通、多主體參與的協同模式。該框架通過數據、技術、場景三大賦能維度推進:數據賦能融合遙感、物聯網等多源數據﹔技術賦能運用機器學習等AI技術實現智能識別與方案生成﹔場景賦能通過參數化建模推動智能審查與監測預警。典型應用包括多源數據融合、空間格局模擬、實施監測預警等,覆蓋從資源調查到公眾參與的七大環節,推動規劃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最后,他提出四方面建議:加強跨區域協作與資源共享,完善市場規范與標准體系,健全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推動公眾參與制度化建設。甄峰教授強調,構建"人技術空間"一體化的新型治理范式,是實現國土空間規劃智能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陳天教授系統闡述了低碳綠色城市更新在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的理論構建與實踐路徑。他指出,新時代城市更新已超越單純的物質空間改造,發展成為融合政策、技術、經濟的綜合性系統工程。他強調,構建面向“雙碳”目標的低碳綠色城市更新理論,是當前城市規劃與建設領域的重要使命。陳教授提出應以綠色城市設計核心理念貫穿城市更新全過程,通過多學科融合與全過程碳管理,統籌解決更新過程中的節能減排與環境優化問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他重點提出了推進低碳綠色城市更新的六大實施路徑,全面覆蓋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的關鍵環節,為規劃設計工作者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技術指引。作為實現路徑落地的重要保障,陳天教授詳細介紹了《低碳綠色城市更新規劃設計標准》的編制背景、核心意義與主要內容框架。強調通過多學科融合、全過程碳管理推動城市更新中的節能減排、環境優化與可持續發展,為我國城市綠色轉型提供系統性技術支撐與行動指引。
張磊教授指出,我國城市發展正由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亟需統籌優化空間結構、資源配置與管理體系。他強調,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基礎,強化市級規劃管理機構的統籌協調作用,實現發展理念向以人為本、發展方式向集約高效、發展動力向特色創新、工作重心向治理投入、工作方法向統籌協同的“五個轉變”。通過對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機構改革的系統分析,張教授發現市級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領導干部中超過半數來自原國土資源系統,約四分之一來自原城鄉規劃系統,反映出機構融合過程中的差異化回應。當前規劃管理干部隊伍呈現“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特征:94%為中共黨員,95%具本科以上學歷,80%具理工背景,但也存在年齡偏高、女性比例偏低等問題,亟需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張教授總結指出,城市高質量發展不僅依靠技術手段,更需提升治理能力。規劃師應從“圖紙規劃”轉向“治理規劃”,在制度創新、政策協調和公眾參與中發揮更大作用。他建議加強行業主管部門與地方政府的雙向互動,構建動態適應的政策生態系統,強化市級部門的承接能力,形成上下貫通的規劃實施機制。
李效順教授指出,城鎮人地系統是一個高度復雜的耦合體系,理解人類活動與“三生”空間(生產、生活、生態)的互動規律,是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他提出,城鎮人地系統的運行機理與DNA鹼基互補配對原理具有相似性:人類活動與空間結構之間存在互補配置關系,共同維系城市系統的穩定與演化。李效順指出,城市人地系統存在“慣性空間”及理想、適度、極限三條邊界,並據此劃分出“綠色理想區”“黃色代價區”“紅色警戒區”三類空間類型。其中,採用適度邊界將城市慣性空間調控至“黃色代價空間”內,是當前我國城鄉國土空間治理的理性與現實選擇,這一研究不僅為人地關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范式,也為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參考。報告最后,李效順教授表示,城市空間治理應更加注重系統性與前瞻性,強化空間政策的精細化調控,以實現人地關系的協調共生。未來,應該持續深化“人地關系—空間治理”研究框架,推動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經濟與社會目標的多維協同,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貢獻學術力量。
學術對話
隨后,石楠秘書長主持了主題為“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學術對話,並與陳天、甄峰、張磊、李效順、李裕瑞、侯全華、雷振東等嘉賓展開交流。
專家們圍繞學科融合、創新路徑與教育改革展開深入交流。專家們一致認為,城市規劃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手段的革新上,更在於理念的重塑與學科的融合,學科交叉是推動城市規劃創新的必由之路。陳天教授指出,我國城市規劃正從“指揮型管理”向“多元協同治理”轉變,創新應在制度與機制層面深化﹔甄峰教授強調,創新是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應突破傳統邊界,形成包容開放的學術生態﹔張磊教授認為,公共管理與空間規劃的結合能為城市治理注入新的思維,應強化“包容性創新”機制。李效順教授從“人地耦合”視角出發,提出創新必須遵循規律、揭示底層邏輯,才能實現從“0到1”的原創突破﹔李裕瑞研究員結合鄉村調研案例指出,創新是長期積累的過程,應形成自下而上的持續改進機制﹔侯全華教授認為,真正的學科創新應建立在跨專業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融合基礎上﹔雷振東教授則強調,創新需要實踐土壤與制度支持,應在高校教學與科研體系中形成聯動效應。
石楠秘書長在總結中指出,創新並非單一學科的獨奏,而是多學科共振的協奏。規劃師既要堅守規律、順應自然,又要在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中不斷求變,以跨界融合的精神推動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高質量發展。
主旨報告(下半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楊輝、西安交通大學米蘭理工聯合學院副院長、教授翟斌慶分別主持了下午的主旨報告。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鄭筱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李裕瑞、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黃衛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吳左賓、廣東國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席總裁張鴻輝、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兼西北分院院長王秀興、長安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侯全華分別作精彩的主旨報告。
鄭筱津院長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區域協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抓手,具體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戰略導向明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國家區域戰略從“增長導向”轉向“以人為本、生態文明”﹔二是新動能聚焦三類。更高水平開放合作、更高層次創新驅動、更高效能治理改革﹔三是差異化路徑落地。鄭筱津院長從不同城市的區域協同模式入手:粵港澳大灣區抓開放鏈接、創新驅動與制度改革﹔京津冀推陸海聯動、創新網絡與陸海統籌﹔成渝強開放高地、產業創新與協調機制﹔南寧都市圈重東盟合作、產業協作與利益共享。最后,鄭筱津院長強調,區域協同發展需始終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統領,依托更高水平開放、更高層次創新、更高效能治理三大新動能,結合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與戰略定位探索差異化路徑,在共建“一帶一路”第二個十年中,持續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發展韌性的高質量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區域協同的實踐經驗。
李裕瑞研究員指出,我國正面臨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人口持續減少、建設需求差異顯著等現實困境,亟需以“格局-機理-模式”為主線系統探索鄉村轉型路徑。從價值維度看,鄉村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從問題維度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顯,鄉村建設存在“水平差異大、需求分化強、支撐能力弱”三大難題﹔從政策維度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建設目標,為工作推進提供了戰略指引。李裕瑞研究員表示,在發展格局上,地域差異性表現突出:人口分布在“胡煥庸線”兩側顯著不均,居民收入呈現東高西低態勢,城鄉融合水平存在明顯區域分化。在實踐推進層面,他提出應分類推進、完善體系,重點聚焦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產業配套建設。通過強化多方協同,依托“能人帶動+集體行動”激活內生動力,結合政府扶持與市場引導共同發力﹔堅持目標導向,圍繞“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核心,確保農民能夠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李裕瑞研究員最后總結強調,鄉村建設要避免“千村一面”,必須立足地域差異、深入研究轉型機理,杜絕盲目復制現有模式,要注重實用技術應用與長效運維機制建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科學依據與實踐支撐。
黃衛東院長指出,2015至2024年間,我國城鎮化率已從57.3%提升至67%,城市發展的底層邏輯發生深刻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變”的是發展理念、核心動力、工作重心與實施方法﹔“不變”的則始終是以人為本與集約高效的核心導向,以及對舒適便利、綠色低碳、安全韌性等城市品質的持續追求,價值導向更加側重於“人民城市”的全面發展。黃衛東院長指出,新時期規劃需實現從“藍圖描繪”向“全周期解決方案”的根本轉變,其核心在於通過制度創新、設計賦能、運營前置與技術革新,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並以華強北為例,介紹了其通過實施物流有序、灰度創新、綠美商街、生動夜色等具體行動,成功實現了空間活力再生與產業持續迭代。黃衛東院長最后強調,新時代規劃必須尊重空間權益、善用數智工具、強化多元共治。深圳與華強北的實踐經驗,為我國存量發展時代的城市治理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樣本。
吳左賓院長指出,高原人居是全球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原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41%,但當前面臨生態脆弱、人居分散、品質有待提升等問題,亟需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高原人居單元模式”。該模式涵蓋三方面核心內容。首先,高原地區作為“亞洲水塔”與重要生態屏障,資源豐富但環境極端脆弱,存在資源利用不充分、人居環境品質較低等現實問題。其次,吳左賓提出構建“自然保護+資源利用+社會和諧+動能轉換+空間提質”五位一體發展模式,以城鎮為核心,統籌鄉村、風景、文化與能源等要素,重點解決人自然協調、資源效率提升與品質改善三大問題,形成多層次嵌套的人居空間體系。最后,以環青海湖地區為例,該地區探索了離散型、城景一體型與雙城多景型三類人居單元,實施中以生態維育為基礎,優化用地格局,配套居游共享設施,應用綠色技術,實現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協同。吳左賓院長總結強調,高原人居建設並非普通城鎮建設的簡單復制,必須依托“五位一體”單元模式,因地制宜適配地域特征,其成功經驗對我國西部乃至全國城鄉人居環境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張鴻輝總裁指出當前大語言模型在自然資源領域面臨的時空推理能力不足、空間數據處理困難、知識表示離散,以及在應對自然資源復雜業務場景(如空間規劃、用途管制)時暴露的智能化不足等關鍵挑戰。針對現有模型在空間關系理解、業務規則嵌入等方面的局限,張鴻輝總裁提出“時空知識圖譜+領域規則”雙驅動預訓練框架,有效提升專業術語處理和業務規則融合能力,解決知識碎片化問題。同時,針對智能體在復雜自然資源場景中任務分解不精准、環境交互能力弱等缺陷,張鴻輝總裁指出,應構建融合GIS時空分析能力的智能體技術,並發展多尺度時空推演系統,增強智能體在復雜場景中的任務分解與動態決策能力,推動從規則驅動到智能體驅動的范式轉換,為自然資源業務提供精准的智能決策支持,實現從通用智能向場景智能的精准進化。最后,張鴻輝總裁表示,展望了多智能體協同在自然資源立體化治理中的發展路徑,並為行業智能化升級提供新思路。
王秀興院長以廣州、西安兩個南北不同城市的更新實踐為樣本,深入分析其因城市背景、發展階段、政策導向等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化路徑。王秀興院長從廣州存量發展現狀、廣州城市更新歷程以及廣州新中軸城市更新實踐三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廣州更新規劃實踐,指出廣州因用地資源緊缺歷經多階段更新,在此過程中始終以實現新中軸線貫通為目標與使命,並實施建立“指揮部+公司”的高效工作機制、合理劃定統籌做地范圍等多項舉措。同時,他還從頂層設計、片區謀劃和更新實踐三個方面對西安更新規劃實踐展開講解,並且以西電更新片區、團結更新片區和碑林變電站三個實踐案例進行落地闡述。王秀興院長強調,廣州側重於市場驅動下的“城村廠”存量活化與功能提升,西安則側重於政府統籌下的“多類型”空間重構與文化傳承。通過對比兩地規劃實踐,深入探討了新時期城市更新從“規模擴張”轉向“質效提升”的多元規劃路徑。
侯全華院長針對暖濕化下黃土高原的水問題展開分析,對“以水定城”概念內涵進行擴展,明確暖濕化背景下的“以水定城”強調地下、地表水文過程,不再局限於水的規模總量及地表徑流。他指出,近年來暖濕化驅動黃土高原水文格局演變,衍生了水資源維度供需失衡與空間錯配、水安全維度基礎設施脆弱性與極端氣候威脅、水生態維度植被恢復與水資源承載力的沖突、水環境維度污染與生態功能退化等空間問題,並分析了由此產生的黃土高原城市的分異特征。面對暖濕化下城鎮空間的關鍵問題,侯全華院長提出,在區域層面,構建順應水文過程的國土空間格局﹔在分區層面,實現“四水”導向的空間適配﹔在城市層面,塑造適應水文過程動態變化的“藍-綠-灰”空間﹔在技術層面,建立基於氣候變化-水位感知的空間風險預警系統。
10月22日上午,來自高校及規劃設計與研究機構的多名專家學者在“學科交叉·協同育人”、“政產學研·協同創新”2個平行論壇,圍繞“區域協同與動能轉換、社區治理與機制創新、城市更新與文脈賡續、綠色宜居與韌性發展、城鄉融合與治理現代化”5個議題展開討論,內容涉及城市更新、文化遺產保護、雙碳目標實現、城市體檢以及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等多個方面。同時,青衿論壇為博士研究生等青年學子搭設交流展示平台,並邀請行業專家和高校教師作為交流嘉賓。
原文鏈接:絲路新章·長安共話 | 聚焦“學科深度交叉,共謀絲路城鄉高質量發展”,2025城市規劃•長安論壇成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