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德平,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健身事業,把全民健身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增強人民體質、保障人民健康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方面,系統謀劃和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全民健身事業向縱深發展,譜寫出“體育強則中國強”的嶄新篇章。
1.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引領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新風尚
從“村超”“村BA”再到“蘇超”,這些體育賽事之所以火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民參與。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實施,人人參與體育、人人熱愛健身的理念不斷深入,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熱潮涌動、蓬勃發展,為推進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增添了新的動能。
全民健身“活”起來,群眾參與度顯著提升。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484.1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42.3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0平方米,全民健身的可及性、便利性、科學性顯著提高﹔2024年,通過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台上傳的社區運動會等群眾身邊的賽事活動約31.7萬個,活動參與人數超5327萬,越來越多的地方“把賽事辦到群眾身邊”,全民健身從國家戰略不斷落地為老百姓家門口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民生福利。
全民健身“融”起來,發展融合度不斷深化。通過深化體教融合、體衛融合、體旅融合等,全民健身與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基本保障內容有機結合,與全民健康事業深度融合,其健康效應不斷凸顯。據統計,2024年,我國常態化國民體質監測首次覆蓋全國31個省份,通過375個常態化監測站點,累計提供33.19萬人次的體質檢測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全年全國國家體育鍛煉標准達標活動累計參與超125萬人次,總體達標率89.89%。同時,全國多地推出“跟著賽事去旅行”、年輕人開啟“運動+社交”新玩法等活動,各類“跨界”融合活動開啟了全民健身的“破圈”時代。
全民健身“新”起來,運動時尚度更加彰顯。近年來,冰雪運動、水上運動、山地戶外運動、電子競技運動、極限運動等時尚運動項目的廣泛興起,以及現代科技的發展讓健身器材的智能性、互動性、趣味性不斷增強,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的國際化、特色化、休閑化、娛樂化成為重要趨勢。全民健身活動正在展現出“運動美學”,不但引領著現代生活的新風尚,而且日益激發出體育消費的新動能,不斷催生出更多體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2.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這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對體育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戰略部署,為推動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改革方向。
圍繞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基本內容,推進公共服務標准體系建設。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基本內容越來越清晰,其所涉及的場地、活動、賽事、指導、組織等方面的服務內涵越來越充實,老百姓的獲得感與滿意度不斷提升。但也要看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標准化程度還不夠高,區域化差異還比較大。為此,需要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准(2023年版)》和《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建設工程工作方案》,深入推進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建設,在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准的基礎上,加大體育領域行業標准的有效供給,細化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實施配套的地方標准,推進基層全民健身服務機構的標准化規范化建設。
圍繞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民健身是民生工程,應根據新時期我國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變化,及時動態調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內容、類別與標准,不斷拓展服務的內涵與外延,持續優化資源配置、規范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構建起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與老百姓需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基本制度、運行制度和保障制度,切實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與效率。
圍繞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推進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突出政府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保基本、兜底線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時鼓勵和激發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多元投入機制,推動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健身需求。
3.立足筑牢人民健康根基,推動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最根本的是增強人民體質、保障人民健康。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實施五年來取得了良好成效,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開展《全民健身計劃(2026—2030年)》的研制工作。面向“十五五”,全民健身事業要堅持服務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以筑牢人民健康根基為目的,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積極貢獻。
堅持問題導向,在破解難題上下功夫。應充分認識到,當前我國的全民健身工作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離老百姓對全民健身的新要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尚有一定差距,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人群、項目之間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基礎性、兜底性還不夠,資源分散、動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制約著全民健身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推進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切實解決“健身去哪兒”“組織在哪兒”“活動好不好”“賽事優不優”“指導准不准”等問題,進一步破除制約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提升全民健身質量。
堅持統籌協調,在均衡可及上下功夫。一方面,以促進機會均等為核心,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不斷縮小城鄉、區域、人群之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差距,切實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另一方面,以精准匹配供求為重點,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賦能、數字治理方式,不斷增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可獲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適應性,確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在空間上便捷可達,在內容上精准匹配,在方式上供給多元,切實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體驗感。
堅持協同聯動,在融合發展上下功夫。作為國家戰略,全民健身不能在體育的小圈子裡“自循環”“小循環”,必須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堅持“體育+”和“+體育”的融合發展理念,實現全民健身與其他行業、其他領域的“大循環”與相互促進。以體醫融合、體衛融合、體工融合、體教融合、文商體旅展融合等為抓手,不斷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打造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新業態,讓全民健身在“活起來”“火起來”之后真正“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