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文仲,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學思踐悟】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發展模式也必須實現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的根本性轉變。當前,以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統,顯著提升了人類在信息處理、模式識別、預測判斷等方面的認知效率,成為推動生產力變革的新引擎。“十五五”時期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通過數智技術創新,促進資本要素的精准、高效、公平配置,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數智科技賦能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銀行業、証券業、保險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種以資產規模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從宏觀層面看,必須防范和有序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從資源配置效率看,傳統金融體系在服務小微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綠色產業等關鍵領域存在短板,社會資本回報率不高。從國際競爭格局看,全球金融發展正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演進,我國金融發展必須及時轉型升級,在全球金融版圖中搶抓競爭優勢。
因此,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實現從“做大”到“做強”的轉變,即從追求資產規模的外延式增長,轉向提升社會資本分配效率的內涵式發展。提高資本分配效率,意味著金融體系要更好地發揮“經濟血脈”的作用,引導資金流向那些真正具備技術創新能力、管理效率高、市場前景廣闊的市場主體。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更能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出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最終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要實現資本分配效率的實質性提升,必須依靠數智技術對金融體系進行系統性重塑。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金融體系的透明度,二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首先,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降低信息不對稱,增強金融體系的透明度。傳統風控模式主要依賴抵押擔保和歷史信用記錄,難以全面評估借款人的真實狀況,尤其對缺乏財務報表的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存在嚴重排斥。大數據技術通過整合多源異構數據,構建360度全景視圖,有效緩解了這一難題。例如,通過分析企業的稅務數據、用電量、物流信息、電商平台交易記錄等,可以更真實地反映其經營狀況和現金流水平等。這種基於行為數據的“軟信息”分析,突破了傳統“硬信息”的局限,使得金融機構能夠識別出那些被傳統體系忽視但實際具備發展潛力的“隱形冠軍”和“長尾客戶”。同時,大數據還能夠實現實時監控和動態預警,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提升金融系統的穩定性與韌性。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正在推動金融服務向智能化、自動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傳統金融服務高度依賴人工操作和經驗判斷,流程繁瑣、成本高昂、響應遲緩。而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大模型具備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文本生成、邏輯推理能力,能夠處理海量非結構化數據,模擬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從而大幅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例如,在信貸領域,AI模型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算法,自動完成貸款申請的審核、風險評估、額度測算、定價決策等環節,實現“秒批秒貸”,極大縮短了融資周期。在投資領域,智能投顧能夠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財務狀況、投資目標,提供個性化的資產配置建議,降低專業投資服務的門檻。在風險管理領域,AI可以構建復雜的預測模型,識別欺詐交易、洗錢行為、市場異常波動等,提升監管效能。在客戶服務領域,智能客服能夠7×24小時響應用戶咨詢,提供精准解答,改善用戶體驗。
更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具備持續學習和自我優化的能力,能夠隨著數據積累和環境變化不斷迭代升級,形成“數據—模型—決策—反饋”的正向循環。這使得金融體系具備了更強的適應性和前瞻性,能夠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環境。創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而AI驅動的金融創新正在打破傳統服務模式的桎梏,大幅降低金融交易決策成本,催生出全新的金融業態和商業模式。
系統施策推動數智金融高質量發展
面對數智技術帶來的歷史性機遇,中國金融業必須堅定走創新驅動、質量優先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是提升金融體系自身競爭力的需要,更是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網民群體、最活躍的數字消費市場、最豐富的應用場景以及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具備發展數智金融的獨特優勢。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大力推動數字金融與人工智能的協同創新,推動數智金融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將數智金融納入國家金融發展戰略,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建立健全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數據資源、技術研發、標准制定、安全監管等工作,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加快6G、千兆光網、智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據傳輸、存儲、處理能力。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建立統一的數據資源目錄和交換平台,打破“數據孤島”,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三是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對人工智能、區塊鏈、隱私計算、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鼓勵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設國家級數智金融實驗室和創新中心,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企業。
四是完善監管框架與治理體系。適應數智金融的特點,構建“監管沙盒”、穿透式監管、實時監測等新型監管工具,平衡創新激勵與風險防控。加強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算法倫理等方面的立法與執法,維護市場公平與消費者權益。
五是培育開放合作生態。鼓勵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高校、研究機構開展戰略合作,形成協同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與標准制定,推動數智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
通過上述舉措,中國的金融體系不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和共同富裕,也將為世界金融發展貢獻全新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