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傅琳凱:探索建立促進人工智能向善機制

傅琳凱2025年10月22日09: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探索建立促進人工智能向善機制

作者:傅琳凱,系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學思踐悟】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通用性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格局、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乃至國家治理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完善人工智能監管體制機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202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要“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論體系”。促進人工智能向善,關鍵是要建立制約機制,引導和規范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確保人工智能造福人類。

以服務人類為宗旨,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倫理新范式

增進社會福祉是技術發展的根本歸宿。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呈爆發式發展態勢,從智能語音助手到智能駕駛系統,從醫療影像診斷到金融風險預測,人工智能已廣泛滲透至社會的各個領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和使用。人工智能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應加快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倫理新范式,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符合人類共同利益。

科技以人為本,人工智能應以服務人類為宗旨,將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建立人工智能倫理規范機制,要以保障人類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社會影響進行評估,確立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的倫理准則,明確人工智能技術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引導其朝著符合人類價值觀的方向發展。實現技術普惠,托穩社會底線,保障不同群體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的平等權利,避免因算法偏見、數據歧視等問題導致的不公平現象。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科技只是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而不是工具。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種智能化的工具,人類需要認清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將之用於提高生產力,為人類謀福祉。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確保安全可控,保障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可根據人工智能系統的風險等級,實施不同程度的監管和倫理審查,避免“一刀切”扼殺創新。推動建立“沙盒監管”模式,允許在可控的真實世界環境中測試創新技術及其倫理框架,並根據結果快速調整政策。建立人工智能系統的“生命周期注冊制”,在人工智能部署后持續監控其表現,實施有效的反饋和召回機制,及時解決所暴露出的倫理問題、修補技術漏洞。

以安全可控為錨點,健全人工智能法律監管體系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諸多風險與挑戰,如偽造生成他人信息、數據隱私泄露、算法歧視、侵犯知識產權等。亟須探索構建一個科學、有效、具有前瞻性的人工智能法律監管體系,確保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發展,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目前,我國已出台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對人工智能發展涉及的部分領域有所規范,但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與復雜應用場景,現有法律監管體系仍存在空白與不足。可制定專門的人工智能法律,明確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者、使用者、運營者等各主體的權利、義務與責任,以及違法行為的界定、法律責任的承擔、賠償機制、監管機制等。例如,針對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明確數據收集、技術合規使用、顯著位置標注等要求,防范生成技術被濫用﹔針對人工智能算法,完善算法公開機制,以此避免算法歧視,確保決策的公平性與可解釋性﹔明確人工智能產品造成損害時的責任歸屬,無論是因技術缺陷還是應用不當導致的損害,相關主體都應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健全人工智能法律監管體系,規范動態風險分級與容錯機制。可引入適應性治理理念,遵循包容審慎的原則,針對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與未知前景,採取兼容並蓄的靈活監管措施,既要包容技術發展存在的不足,又要激勵繼續迭代升級。建立持續動態監管和事后響應制度,為技術進步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並明確厘清安全底線,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創造性。構建多元協同治理機制,推動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科研機構、社會公眾共同參與人工智能治理。如企業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與行業規范﹔行業組織可制定行業標准與自律公約,通過開展行業培訓、技術交流等活動,引導行業健康發展,並協助政府進行行業監管。

以技術向善為導向,推動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應用落地

人工智能屬於底層技術,與互聯網技術類似,亦具備基礎性、通用性、多元化等特征,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在各個領域都可發揮技術賦能作用。未來隨著“人工智能+”行動的大力實施,千行百業將催生出大量智能應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針對層出不窮的人工智能應用,可建立覆蓋全行業、全生命周期的統一的安全評估體系標准,實現對人工智能應用安全風險的精准測評,篩選、推廣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應用,以發揮技術向善作用。由權威第三方機構依據統一標准開展獨立評估,對通過評估的人工智能應用頒發安全認証証書,並通過全國性平台公示應用名稱、研發企業、評估結果等信息,為市場選擇提供清晰指引。可建立“動態復核”制度,對已認証應用進行定期抽查與不定期突擊檢查,一旦發現安全隱患立即撤銷認証,形成安全閉環管理。

在推廣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環節,需強化政策引導與資源傾斜。可將安全認証結果與政府採購、政策補貼、行業准入挂鉤,鼓勵政府部門、重點行業優先選用認証通過的人工智能應用。搭建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應用推廣平台,通過案例分享、現場演示、供需對接會等形式,推動成熟應用在醫療、教育、養老、工業等重點領域落地。例如,在基層醫療領域推廣通過安全評估的人工智能影像診斷系統,助力提升基層診療水平﹔在制造業推廣認証合格的智能質檢應用,推動產業提質增效。通過激勵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應用落地,能夠加快推動形成技術向善的產業生態。

(責編:王燕華、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