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仍面臨局地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多重挑戰。在此背景下,節糧減損不僅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美德的應有之義,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節糧減損工作,不僅以身作則、勤儉節約,在全社會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風尚,而且從統籌發展與安全、協調資源與環境、貫通生產與消費的系統觀念出發,明確指出“要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每個環節都要有具體抓手,越是損失浪費嚴重的環節越要抓得實”。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推進節糧減損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意義,為我們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從統籌發展與安全的角度來看,節糧減損是增強糧食安全系統韌性、保障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將節糧減損視為系統性治理工程,可以降低各環節損耗,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避免因局部短缺引發宏觀經濟波動。從協調資源與環境的角度來看,節糧減損是緩解資源環境約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節糧減損能夠直接減少水土能源的隱性浪費,本質上是一場“資源效能革命”。節糧減損推動從供給端實現集約發展、綠色發展,在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之間發揮著橋梁作用。從貫通生產與消費的角度來看,節糧減損是優化社會再生產全過程、實現系統協同增效的內在需要。推動糧食“產儲運加消”全鏈條減損,形成跨領域、多主體協同的治理格局,有助於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約氛圍,實現對糧食資源的高效利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節糧減損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糧食在收獲、儲運、加工和消費環節的“跑冒滴漏”現象有所好轉,三大主糧的全產業鏈損失率逐步下降。據統計,通過引導農戶科學儲糧等,農戶儲糧損失率下降至約3%,較10年前下降了5個百分點﹔糧庫儲糧周期內綜合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因保管不善造成的儲糧損失已經基本消除。然而,當前我國節糧減損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需求側膳食結構不合理與食物浪費問題疊加﹔二是供給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生產源頭面臨資源約束與結構性損耗的雙重難題﹔三是全鏈條減損機制尚不完善,產后損失現象仍然存在。這些問題反映出節糧減損工作的復雜性和長期性,需要採取系統措施加以解決。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以系統觀念為統領,從整體性、關聯性和動態性出發,推進糧食節約減損的系統治理、精准施策。
以需求管理的系統觀念弘揚勤儉美德,將節糧減損轉化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重視糧食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成本與生態代價問題,還從節約資源的層面強調提高糧食資源利用效率,體現了對糧食安全與資源環境關系的深刻把握,推動節糧減損從傳統美德上升為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當前我們仍面臨膳食結構不合理與食物浪費並存的問題,這反映出勤儉文化倡導、制度約束與行為改變之間還存在一定距離,節糧認知有待進一步轉化為節糧行動。要從系統治理、需求管理出發,依托反食品浪費法、糧食安全保障法等,深入開展“光盤行動”,推廣“小份菜”,在機關、學校、餐飲企業等建立精細化供餐管理制度。加強全民營養健康教育,倡導綠色低碳膳食理念,改變過度追求精細化的消費誤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激勵、社會參與、公民實踐的多主體協同,加強節糧減損的文化引導與制度保障,實現需求端減損與資源節約的有機統一。
以供給結構的系統觀念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全域資源協同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的重要理念,是對傳統農業供給邏輯的系統重塑,不僅從系統思維和全域自然資源視角重構食物供給體系,推動從單一耕地農業轉向全域國土空間資源的高效協同利用,還深刻把握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稟賦特征,將節糧減損從產后環節前置至供給源頭,有效應對資源約束與結構性損耗並存的挑戰。推進節糧減損,要以供給結構的優化調整為牽引,系統推進科技創新、政策配套與產業重組:強化科技賦能,加強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等前沿技術研發應用﹔拓展食物來源,深度開發非耕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海洋牧場、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食物生產方式﹔優化政策保障,建立耕地與非耕地資源協調利用機制,推動農林牧漁協同發展和生態農業體系建設。通過構建多資源、多途徑、高效率的食物供給系統,從源頭降低生產損耗和資源壓力,全面提升糧食安全的系統韌性與可持續性。
以全鏈條治理的系統觀念打通環節壁壘,實現節糧減損協同增效。節糧減損的關鍵在於打破環節割裂、主體分散的傳統治理模式,以系統思維貫通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全鏈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節約減損就是增產”,指明必須從社會再生產全過程推進節糧減損的系統優化與效率提升。要將節糧減損視為跨領域、多主體、全流程的整體工程,破除部門分割和政策碎片化造成的制度性損耗。目前我國在儲運和加工環節的產后損失總量仍然較大,凸顯出技術標准不統一、跨行業協作不足、數據共享機制缺失等系統瓶頸。這就需要構建全鏈條協同治理機制:在生產環節推廣精量播種、低損收獲技術和精准農業模式﹔在儲存環節發展綠色儲糧技術和智能化倉儲管理系統﹔在運輸環節構建多式聯運、標准化、可追溯的現代物流體系﹔在加工環節制定適度加工標准,推動副產物高值化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同時加強部門協同、政策配套和數據共享,建立“產儲運加消”全鏈條監測評估體系,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力量參與,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節糧減損大系統,全面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