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存良、張飛雪,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分別系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投資於物’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起來”。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投資於人”的豐富意蘊和實踐要求,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1.“投資於人”概念的出場語境
概念是歷史發展的表征。對“投資於人”概念進行考察,要在社會發展與歷史進程中深刻把握其鮮明時代特征和實踐指向,揭示其形成和提出的現實背景與歷史必然性。
“投資於人”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人和人的發展,強調提高與發展人的能力是促進人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最積極的因素,是深植於社會關系網絡與歷史動態進程之中的實踐主體,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投資於人”不再將人僅視為實現發展的“工具”,而是強調人的價值實現和福祉提升本身就是發展的目的,並通過提升人的能力素質、保障人的基本權益、滿足人的多樣需求,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超越了傳統物質資本投資的局限,將人的發展置於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彰顯著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的價值旨歸。
“投資於人”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的以資源投入和要素驅動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轉向以創新驅動為主導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而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隻有擁有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人才隊伍,才能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投資於人”,特別是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等的培養,將會直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唯有將人力資源開發擺在優先位置,通過對人的持續投資,才能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的根本轉變,最終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投資於人”是贏得全球競爭優勢的關鍵支撐。當前在全球創新格局加速重構、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競爭已從傳統的資源稟賦競爭轉向創新能力和人才質量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將直接增強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話語權。在全球人才競爭的大格局中,唯有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建成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才能筑牢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根基,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佔據主動。“投資於人”理念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作出的戰略回應,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2.“投資於人”概念的科學內涵
“投資於人”是價值認知的革命性重構、投入結構的系統性優化和發展目標的戰略性協同的有機統一,通過將人力資源轉化為可持續增值的戰略資本,構建“硬技能強化”與“軟福祉提升”雙輪驅動的投入體系,達成個體發展潛能釋放與社會價值提升的共生共贏,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發展。
從“成本”到“資本”的價值認知革命。“投資於人”是指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服務於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投資於人”的本質是通過提升人的知識、技能、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性,將人力資源轉化為可持續增值的人力資本。其核心在於將人力資源從“被動消耗的成本”轉化為“主動增值的資本”,體現了宏觀政策導向從“物本優先”向“人物協同”的聚焦和優化,標志著發展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通過將資金資源向人的全面發展的相關方面進行優先配置,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投入,將人的發展從“工具性成本”升華為“目的性資本”,實現在惠民中發展、在發展中惠民。需要說明的是,“投資於人”並不是“投資於物”的對立面,而是要促進民生性投資與生產性投資更加均衡發展,在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形成民生福祉的實質性躍升和社會的整體性進步。
涵蓋“硬技能”與“軟福祉”的系統性投入。“投資於人”的科學內涵本質上是對傳統“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的超越,旨在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實現人力資本的“硬技能”強化與“軟福祉”提升的互嵌共生、協同並進。在“硬技能”維度,這一理念強調通過教育體系優化、職業技能提升和數字素養培育等路徑,構建覆蓋從基礎教育到終身學習的能力發展網絡,使個體具備適應技術變革與產業升級的核心競爭力。“軟福祉”則聚焦人的主體性需求,通過完善社會保障網絡、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健全生育支持政策等舉措,形成覆蓋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硬技能”的積累依賴“軟福祉”提供的基礎條件,而“軟福祉”的提升又需“硬技能”創造的物質財富作為支撐。這種協同既確保人作為“生產者”的效能,又保障人作為“生命體”的尊嚴,最終實現人力資本在工具價值與主體價值層面的統一,為社會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追求“個體發展”與“社會價值”相促進的戰略共贏。“投資於人”超越了將人力資源視為傳統生產要素的狹隘視角,將人力資本發展置於個體價值實現與社會價值增值的動態平衡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其中,個體發展是社會價值創造的源泉,而社會價值的實現又為更高水平的個體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與制度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以人為本的包容性增長模式。這一理念的內在邏輯是通過系統性投入,直接賦能於人的健康水平、認知能力、創造潛能與綜合素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內在價值的增值﹔而發展了的個體作為經濟活動的能動主體,其增強的勞動生產率、創新能力與公民責任感等會產生顯著的正外部效應,這種效應匯聚為驅動經濟增長、技術創新、文化繁榮與社會和諧的強大動力,從而實現社會整體價值的提升。
3.“投資於人”概念的實踐要求
“投資於人”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出的戰略舉措。隻有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持續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優化人力資本結構,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才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筑起最堅實、最持久的人力資源支撐。
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出發,聚焦民生福祉提升。在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投資於人”成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持續提升民生福祉的關鍵路徑。“投資於人”指向的是民生改善,利好政策、增量資金都要優先向民生領域傾斜,圍繞解決民生之需想事、謀事、辦事。要超越短期的、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模式,進行長期規劃和持續投入,進一步加大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住房、安全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通過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的有機協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改善和發展民生,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化系統性投資,構建全方位支持體系。“投資於人”的戰略實踐要求遵循系統論原則,構建多層次、全周期的支持性生態系統。它強調資源配置的協調性,通過跨部門政策聯動避免投入的碎片化﹔強調支持措施的互補性,使各類投資產生協同效應﹔強調發展路徑的連續性,確保各個階段的投資有效銜接。在縱向維度上,建立覆蓋個體全生命周期的連續投入機制:從早期教育的科學干預,到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升,再到職業培訓與終身學習的持續賦能,形成人力資本積累的完整鏈條,避免因特定階段投入缺位或薄弱而導致整體效能衰減,確保人力資本積累的連貫性與可持續性。在橫向維度上,構建多元協同的支持網絡,通過政策聯動統籌政府、市場與社會資源,包括宏觀層面的制度供給與政策保障、中觀層面的組織創新與平台建設、微觀層面的個性化服務與能力開發,為個體發展進行立體化補給。
創新投資方式,提升投資效能。踐行“投資於人”理念需要實現從“規模導向型擴張”向“質量導向型優化”的轉變,構建以動態適配性、技術賦能性、產業協同性為特征的現代化投資體系。首先,優化投資結構是質量提升的基礎,要基於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與產業變革方向調整投資重點,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投入,實現資源向高潛力領域的結構性傾斜,增強投資布局的前瞻性與科學性。其次,創新投資模式是效能躍升的關鍵,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工具,構建人才需求預測模型與能力圖譜,實現資源配置的精准識別與智能匹配,切實提高投資的精准度和效率。最后,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增強投資有效性的核心路徑,要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推動高校科研方向、企業技術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的戰略對齊和標准對接,提升人才投資的產業適配性,增強投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內生動力。營造有利於人力資本積累和效能釋放的社會環境,需通過文化認同增強、制度體系優化、學習生態培育的聯動,構建系統性環境保障體系。其一,著力培育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等社會文化生態,通過價值引導和文化建設增強全社會對人力資本投資重要性的共識,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鼓勵探索的社會氛圍。其二,努力完善制度性保障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突出實際貢獻、創新價值和社會認可的多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與人才市場供求關系相協調、與價值創造相匹配的薪酬體系,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和創新潛能。其三,全面推進學習型社會與學習型大國建設,依托數字技術推動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場景,構建覆蓋全民、貫穿終身的現代化教育體系,促進知識更新與技能提升的常態化、制度化。
完善評估反饋,實現動態優化。“投資於人”並非一次性投入,而是一個需要持續監測、評估和調整的動態管理過程,它要求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與靈活的反饋調節機制,以確保投資的有效性、精准性和可持續性。一方面,構建包含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社會適應力等指標的多維度評價系統,通過定量與定性方法相結合,並運用數據分析與深度訪談等技術手段,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效果進行精准測量和科學評估,形成對個體能力結構、發展潛能及組織貢獻度的全景式診斷。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定期與不定期的反饋循環,將個體表現與組織目標進行校准,識別發展機遇與能力缺口,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措施,持續推動人力資源配置對接戰略需求,確保“投資於人”能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優化,實現個體與組織協同發展的螺旋式上升,不斷強化組織韌性與可持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