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立勇:中長期規劃是實現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重要抓手

王立勇2025年10月21日09:1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長期規劃是實現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重要抓手

作者:王立勇,系中央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教授

中長期規劃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指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指出要“注重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高質量完成規劃編制工作”。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長期規劃作為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手段,是確保宏觀政策協調統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中長期規劃的統領作用和政策協同效能,能夠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提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有力保障,為高質量發展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夯實制度基礎、匯聚強大動能。

中長期規劃,是指在黨和國家總體戰略部署下,對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目標、重大任務、重點舉措作出系統謀劃和科學安排的頂層設計,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其根本任務是統籌兼顧經濟、社會、生態、科技等各領域的協調發展,明確發展的目標與途徑,為各類政策的制定提供堅實依據。

中長期規劃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統籌政策、優化資源、防范風險、穩定預期等方面發揮著戰略作用。其一,中長期規劃通過前瞻性的頂層設計,為宏觀政策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引,確保政策目標高度一致﹔其二,中長期規劃以系統觀念為指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社會、生態、科技等多領域政策的整體謀劃與協同推進,提高整體的資源利用效率﹔其三,中長期規劃通過前瞻性、系統性設計,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有效應對潛在風險,為消除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提供堅實保障﹔其四,中長期規劃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在提升預期管理水平、凝聚社會共識,以及增強國家戰略信心和認同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建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為核心的規劃體系,實現了各級政府、各行業領域在目標設定、實施措施以及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協作,為實現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宏觀政策是國家治理和調控經濟的重要工具,其取向的一致性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和協調性。2024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切實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發展階段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優化政策組合的現實需要。在經濟社會運行日益復雜、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已成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

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應對外部沖擊、維持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面對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地緣政治沖突頻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等復雜外部環境,僅依靠單一政策工具往往難以及時有效化解多重風險。財政、貨幣及產業等多領域政策協同發力,能夠在實現政策優勢互補的基礎上,統籌各類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從而提高宏觀調控的整體效果。例如,在外部需求收縮或全球供應鏈受到劇烈沖擊的情況下,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和民生保障力度,能夠穩定有效需求﹔貨幣政策通過對流動性的適度調節,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持﹔產業政策聚焦關鍵環節補齊短板、提升韌性,能夠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優化政策執行路徑、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內在要求。如果宏觀政策取向缺乏一致性,極易導致政策目標混亂、政策措施相互掣肘,嚴重削弱政策整體效能。堅持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求財政、貨幣、產業等主要政策工具在統一目標指引下相互配合、有效銜接,形成強大政策合力,暢通政策傳導渠道,減少決策與執行過程中的障礙、摩擦與錯位,不僅有助於提高政策實施的精准性,降低因政策分化導致的系統性風險,還能促進治理體系的規范化、高效化,是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制度基礎。

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引導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的關鍵機制。當各項宏觀政策目標明確且一致時,市場主體能夠准確理解政策意圖,避免因政策信號分化而產生誤判和引發不確定性。積極的市場預期促使企業在投資、生產決策時更加果斷,居民在消費行為上更具信心,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市場整體運行環境更加穩定。統一的政策信號傳遞出政府治理經濟的能力和決心,提振企業和居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有利於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形成良性預期,促進投資和消費意願提升,從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構筑堅實的信心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有利於保持國家戰略連續性穩定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這是深入理解中長期規劃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內在邏輯的根本遵循。

中長期規劃為宏觀政策取向提供目標指引。中長期規劃立足國家發展全局,提出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和戰略任務,構建自上而下、層級分明的目標體系。例如,在“十四五”規劃中,國家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綠色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任務,為財政、貨幣、產業等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目標指引。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中長期規劃不僅明確經濟發展目標,更強化了共同富裕、生態文明等核心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貫穿宏觀政策制定與落實的全過程,可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

中長期規劃為實現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中長期規劃對重點改革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頂層設計,有助於制定跨區域、跨領域、跨行業的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建立上下貫通、分工合作的政策執行體系。以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重大項目統籌機制為例,這些體制機制加強了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作配合,提升了政策執行的整體協同性和效率。通過制定詳細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中長期規劃將發展目標細化為可量化、可考核的階段性任務,既提高了宏觀政策執行的可操作性、約束性,也防止了政策碎片化與部門本位主義,從而確保各項宏觀政策在統一戰略框架下協同發力。

通過動態評估和調整機制,中長期規劃與宏觀政策實現了良性互動。中長期規劃憑借其目標指引和戰略剛性,為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明確方向和行動綱領。與此同時,在復雜的經濟社會環境下,中長期規劃又必須具備適應性和靈活性,以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和階段性挑戰。為此,國家建立了以科學評估、數據監測、風險識別和反饋調整為核心的動態機制,對中長期規劃目標、實施效果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動態管理。例如,在中長期規劃執行中,按照規劃預期目標制定中短期任務,定期開展階段性評估,涵蓋任務完成、資源配置、政策協同等多維度指標,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和短板,為相應的宏觀政策調整提供參考。宏觀政策可根據動態評估的結果,優化政策組合、調整優先任務,實現對外部沖擊的快速響應。

在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健全保障機制,強化中長期規劃對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支撐,已成為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關鍵路徑。

完善中長期規劃體系,夯實政策協同基礎。應以系統化思維進一步構建層級分明、目標銜接、科學有序的中長期規劃體系,推動國家、省、市、縣各級規劃有機銜接、上下貫通。健全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機制,強化專項規劃、區域規劃與總體規劃的全方位銜接,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與權威性,為宏觀政策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引。

健全政策協調機制,提升政策一致性和協同效能。進一步完善跨部門、跨地區的常態化政策協調平台,形成重大事項事前溝通、政策制定全程協同的工作格局。通過完善信息共享、制度銜接和政策統籌機制,打破部門壁壘,確保各類政策措施同向發力、無縫銜接,提升政策協同效能。

健全評估和反饋機制,形成規劃、執行、評估、調整的動態管理。建立科學的規劃實施評估體系,定期開展實施成效評估,強化動態調整和優化完善能力。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監督,提升評估結果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階段性目標和相關政策,構建規劃、執行、評估、調整有機銜接的動態管理體系,確保宏觀政策取向與中長期發展目標始終高度契合。

(責編:王燕華、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