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高福美:打造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

高福美2025年10月20日09:3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打造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

作者:高福美,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

在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和重點任務作出重要指示。會議強調,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中國有著漫長的人類文明史和城市發展史,其間所形成的歷史文化街區,包含著人類對自然的合理利用和適度改造經驗,揭示了城市發展的運行規律和文脈傳承的內在邏輯。城市中保存至今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保護、傳承、利用好這一珍貴的歷史資源,是賡續城市文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歷史文化街區認知及保護利用等方面進行了重要探索,成效顯著。目前全國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3座,劃定歷史文化街區1300多片,確定歷史建筑6.89萬處。以北京、上海、杭州、福州、揚州、蘇州等為代表的城市,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文化傳承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北京大柵欄展現出大國首都的商業傳奇,福州古老的三坊七巷閃耀著智慧的都市風採,蘇州平江九巷勾勒出生動的江南畫卷,各地城市正在不斷書寫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的生動實踐。

整體、系統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的要求

構建整體保護格局。歷史文化街區是人們選擇、改造、利用自然形成的,不僅反映了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和進程,也是多地域、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匯的見証,歷史信息豐富、人文底蘊深厚。歷史文化街區可以相對完整地呈現出一個地區的連續歷史,是講述文化傳承和創新故事的生動例証。歷史文化街區也是地區多元文化交流融匯的重要場所,擁有珍貴的歷史建筑、遺產集群和人文環境,超越單體文物建筑或單一歷史文化遺產屬性,具有更加完整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如北京以中軸線申遺帶動老城整體保護,劃定49片歷史文化街區,其中“什剎海—南鑼鼓巷”片區包括傳統商業市場、城市管理設施、紅色文化資源等多種要素,是北京文脈延續並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表現。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的完整格局和人文意蘊,是准確挖掘城市文脈、保持文化特色的基本要求。

強化系統保護思維。做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方案的頂層設計,分解任務目標、細化責任落實。推動不同學科領域進行系統研究,集中開展文物搶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形成以保護、管理、闡釋、利用為一體的綜合方案。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形成歷史文化街區的完整保護框架。推動建立多元主體參與體系,鼓勵全民共建。制定專項人才培養計劃,包括現有人才業務培訓和未來人才涵養儲備,切實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保護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隻有處理好人居環境改善和歷史底蘊保護的關系,才能有效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時代價值。歷史文化街區一般處於城市老城區,面臨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等壓力,遺產本身也存在自然老化、設施陳舊等問題。因此,處理好歷史遺產的永續傳承和城市更新之間的辯証關系,是新時代做好文物工作必須回答的問題。近年來,以“微繡花”“最大保護最小干預”方式推進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利用方案,成為實現遺產保護和老城更新雙重目標的杰出范例。未來,要繼續探索形成歷史文化街區和文化建筑的活化方案,尋找並建立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將歷史遺產保護利用最終回歸人民需要,有效融入日常生活,賦能社會經濟發展,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時代價值。

進一步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的舉措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快速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呼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高質量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還需持續發力、有序推進。

守住重點文物絕對安全紅線。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要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形成大保護格局。全面梳理域內重點文物情況,加強資源普查、名錄增補、現狀更新等工作,定期開展“全面體檢”,建立實時監測網絡體系。強化隱患管理,認真吸取國內外重大文物災害事故教訓,做好極端天氣狀況下的應急預案,切實增強歷史文化遺產防護能力。

完善整體街區規劃藍線。堅持長遠眼光,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科學思路和久久為功的堅定決心,系統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治理工程。堅持宏觀規劃與微觀治理相結合,按照《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要求,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肌理、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以及古井、古橋、古樹等環境要素,整治不協調建筑和景觀,延續歷史風貌。堅持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統籌好旅游發展、商業經營和遺產保護的關系,守護好我們共同的寶貴財富,有效注入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新型動能,助力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發展。

強化全面保障的制度底線。建立健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制度,遵循維護文化遺產真實性、歷史風貌完整性、社會生活延續性和城市功能多樣性原則,制定街區整體與構成元素的合理、有效、恰當的制度細則。出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條例,強化法規制度執行效力,筑牢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屏障。完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體系,主動建立多學科研究、多部門協商機制,積極推動政府、建設方、居民等代表聯席機制,擴大民眾參與程度,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打造古今交融的特色軸線。堅持“以用促保”“以用帶保”,探索形式豐富、手段多樣的活化利用和活態傳承形式,激發歷史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人民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城市發展要始終圍繞“人民城市為人民”的要求,有效改善人居環境,融合街區保護與居民宜居雙重要求,採用微改造“繡花”功夫,提升社區生活品質。運用數字技術開發街區新功能和新業態,推動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深度融合。重點突出地域特征,避免“千城一面”設計缺陷,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題文化街區。推動非遺活態傳承,留住街區文化韻味和煙火氣息,“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打造有溫度的宜居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新時代多重舉措、多方發力建設高品質歷史文化街區,是推動中國特色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

(責編:王燕華、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