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杜銳:為邊疆地區發展提供堅實教育支撐

杜銳2025年10月20日09:3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為邊疆地區發展提供堅實教育支撐

作者:杜銳,系延邊大學黨委書記

【學思踐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強邊疆治理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取得重要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全體村民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們在黨的興邊富民好政策引領下,切實維護好民族團結,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對於推動邊疆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增進中外睦鄰友好具有重要意義。

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的“硬支撐”,而且依賴文化認同的“軟根基”。教育具有塑造價值觀念、構筑精神家園、培育人力資本、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功能,在邊疆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為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賦能。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關於邊疆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發揮好教育在興邊富民、穩邊固邊中的重要作用,將教育效能轉化為維護穩定、促進團結、推動發展的強大動能。

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邊疆和民族地區教育工作的主線。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具有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貫穿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環節各方面,引導廣大青少年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增進廣大青少年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准確把握鑄牢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把增進共同性作為前提和方向,切實抓好各項重點任務,完善體制機制,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格局,發揮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進步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鞏固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精神紐帶。

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實踐表明,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及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在邊疆地區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學好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學校的責任和義務。要把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作為關鍵性、基礎性工作來抓,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在教學中使用好國家統編教材,著力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提高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核心素養和教學水平。持續提高群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打破因語言隔閡形成的認知和交流壁壘,增進邊疆地區不同語言、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相互溝通與了解,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邊疆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同時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應根據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豐富體現中華文化底蘊、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營養、融合現代文明、具有國際眼光的教育供給。聚焦興邊富民,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有效融合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發揮邊疆地區沿海、沿邊等優勢,面向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通過課程設置、師生互動、文化營造、友校共建等多種形式,聚焦對外開放、貿易規則、涉外法治、國際組織、區域國別等熱點領域,將教育成果轉化為破解邊疆地區發展難題、促進邊疆地區人力資本積累與轉化的實際能力,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邊疆學、民族學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推動高等學校相關學科建設,優化邊疆學、民族學學科設置,把准研究方向,深化基礎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邊疆地區發展進步的道理學理哲理,教育引導各族人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自覺。

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邊疆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對突出,需要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教育數字化、實施素質教育等措施,努力縮小城鄉、區域、校際教育差距,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推動政策、經費向邊疆地區傾斜,促進邊疆地區各級各類教育提質增效,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根據人口流動趨勢和區域發展需求,保障邊疆地區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相應形成規劃合理的學校布局,推動教育資源跨學段、跨區域統籌調配,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統籌優化教師管理與資源配置,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吸引和留住更多優秀教育人才,加大優秀教師選樹表彰和宣傳力度,健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的體制機制,努力解決教師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促進教育公平的作用,持續加大數字化平台建設投入,強化對高校教師的數字技術培訓,以數字化推動各種教育類型、資源、要素的整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責編:王燕華、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