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孫芊芊:提高數字文化原創能力和傳播能力

孫芊芊2025年10月10日08:5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提高數字文化原創能力和傳播能力

作者:孫芊芊,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越來越多博物館、文化館、遺址公園等將數字技術融入各類展覽與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加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生活。從單件文物的數字化展示,到故宮高精度書畫數字庫,從兵馬俑坑的VR全景漫游,到敦煌壁畫的AI復原……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不僅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也是數字文化原創能力不斷提升的真實寫照。

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原創的滋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提高文化原創能力,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構筑中華文化的新高峰”。數字技術極大拓展了文化原創力的呈現邊界,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新征程上,提高數字文化原創能力和傳播能力,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

堅守文化根脈,筑牢原創之本

數字文化的蓬勃發展,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也是數字文化創作的重要源泉。無論是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的高精度建模,還是《千裡江山圖》的數字化呈現,都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與獨特魅力。數字時代的文化原創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文化基因的現代激活,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闡釋空間。例如,揚州“創世山海經”數字藝術展通過對《山海經》的文化基因進行解碼與重構,讓游客實現對上古神話的沉浸式體驗﹔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壁畫那邊是唐朝”VR項目,讓觀眾穿越到唐代壁畫場景……可以說,每一部有深度、有溫度的數字文化作品,都離不開對文化根脈的深入挖掘。

因此,提高數字文化原創能力,必須堅守文化主體性,厚植傳統文化底色。要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數字技術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賦能工具,而非喧賓奪主的替代品,既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更創數字技術賦能之“新”,借助數字技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深刻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豐富資源,進一步擴大優秀數字文化項目的國內外影響,把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審美理念與價值觀念變成數字文化原創能力的有力支撐,讓中華文明在數字時代書寫新的輝煌。

推動科技賦能,激發原創活力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文化創作提供了全新的工具與平台,不僅拓展了文化表達的空間,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場景化、互動化方式呈現出來。例如,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利用三維復原技術重現漢代禮制文明,通過VR設備即可“身臨其境”。這些創新實踐以技術賦能創造了全新藝術表達形式,彰顯了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產生的強大能量。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等融入大量中國山水、神話、戲曲等元素,不僅贏得全球玩家喜愛,也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渠道。數字技術在這裡不僅是創作工具,也是創作思維的重塑者,並成為文化傳承傳播的核心載體。

提高數字文化原創能力,就要拓展互動性,強化科技賦能驅動力。面向未來,要加快攻克一批制約文化原創的關鍵技術,構建前沿數智技術支撐體系。在創作環節,積極培育人工智能輔助創作工具研發,如智能編劇系統、數字人情感計算引擎、游戲影視渲染工具等,加大文化領域算力支持,提高原創開發效率。在表現環節,支持創意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呈現效果,拓展文化表達維度。在傳播環節,用好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加大原創內容的精准推送,建立技術應用倫理規范,明確人工智能創作的版權歸屬和原創認定標准等。隻有數智技術與文化創意雙向奔赴,方能使數字文化守正出新、活力奔涌。

促進跨界融合,提升原創效能

數字文化原創能力不僅體現在文化領域自身的創新,也體現為與經濟、科技、社會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一子落而全盤活”的綜合作用。

文化為魂,科技為翼,不僅催生了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藝術等新業態,也讓文化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2024年中國文化貿易總額達1.4萬億元,其中網絡視聽等具有數智元素的文化貿易總額超過3700億元,佔文化貿易比重達25.8%。文化需求同樣牽引著技術創新,促進文化消費升級,推動數字文化產品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在社會領域,數字文化館、智慧圖書館等新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正在提速,非遺保護工作大量應用數字化存檔、展示,數字技術有力推動了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和服務均等化水平,助力數字文化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體人民。

提高數字文化原創能力,要堅持系統思維,推動協同發展。加快IP工業化體系建設,利用大數據平台建立IP價值評估模型,打造融合發展的國潮IP矩陣。加快數字文化品牌建設,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傳統文化品牌的科技含量和時代魅力。探索“非遺+文旅”等多元業態跨界融合,用文化對體育、工業、旅游等多行業進行提質增效,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優化創新生態,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數字化市場體系,為數字文化原創能力持續釋放培育良好外部條件。

拓展國際傳播,彰顯原創價值

數字技術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開辟了新路徑,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優秀的數字文化原創作品需要具備跨越文化壁壘的傳播能力,這要求我們既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又要把握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構建具有全球共鳴的文化敘事。目前,我國數字文化的出海模式也在升級,從單一產品出口轉向全生態出海。2021年至2023年,中國文化類App海外下載量穩居全球第二,出海營收佔全球近39%。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以159.09億元全球票房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其IP衍生品憑借東方美學設計風靡國際市場,中國數字文化產品在全球市場展現出強勁競爭力。

提高數字文化原創能力,應秉持開放包容,不斷增強跨文化敘事的傳播力。搭建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平台,提升原創內容的國際影響。如支持數字文化企業參加國際展會、藝術節等交流活動,展示我國原創數字文化成果﹔鼓勵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數字文化合作,共同開發原創項目,擴大文化領域朋友圈﹔引進國外優秀原創人才和創作理念,豐富我國數字文化原創生態等。同時,支持原創數字文化產品出口,加強國際版權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科技企業,推動中國原創IP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責編:金一、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