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以“以巴蜀文化之光為中華文明添彩”為主題,2025年四川省社會科學普及成果展演(以下簡稱展演)落幕。
這是四川省社科聯在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推出的重磅活動之一,“社科普及+文藝”的融合創新模式,用柔光模式為高冷社科加點藝術濾鏡,將復雜的社科概念轉化為日常的趣味百科。它讓巴蜀文化之光不再遙遠,而是變成了我們每個人可親、可享、可樂的知識日常。

一
今年6月,2025年四川省社科普及大賽(以下簡稱大賽)火熱開賽。省社科聯這次創新,把“聯”和“合”兩大法寶用得明明白白,邀請高校、科研院所、黨校、社科院的專家學者,還有21個市州的一線講解員一起參與,用藝術的形式把巴蜀文化給講活了!
全省21市州的選手們“乘風破浪”,用青春的語言“翻譯”理論,用鮮活的故事“代言”巴蜀文化,打開社科普及的鮮活大門,也讓這場展演有了豐富的內涵。
一場展演,讓藝術和高冷社科撞出火花,讓深奧的學問“唱起來、跳起來”!這場社科普及展演跟普通文藝演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只是簡單的“演一演”,而是把那些深刻的道理“翻譯”成了大家都能聽懂、能看明白的形式。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成果,還有社科研究的新發現,都被巧妙地穿插在演出中。就連那些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研究成果,也用了特別年輕化的方式來呈現,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如何生動形象地傳承下來的。

《文傳武承·攀登不息》展演
音樂快板《文潤天府譜新篇》就像一個說唱版的文旅發展報告,特別帶感﹔無伴奏彝歌《如詩彝鄉》唱出了“一步跨千年”的變遷史詩,節目把宏大的歷史故事放進了彝鄉的小視角裡,用藝術的方式講了民族交流的故事﹔舞蹈《小皮影》用街舞的方式把傳統的皮影藝術給激活了,呼應了四川皮影這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面臨的存續危機,也響應了“搶救性保護”的政策﹔情景劇《樂游四川》就像是微縮版的文化深度游,一劇就解鎖了川菜、羌寨、彝繡背后的生活哲學。

《文潤天府譜新篇》展演
“趣味角度”解讀“高冷社科”,大賽不再是“PPT匯報”,而是“巴蜀文化開麥”。大賽參與者中,既有社科研究人員,也有一線工作者。來自百業,他們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把冰冷的理論轉化為“人的故事”和“身邊的現象”,把抽象的社科知識變成鮮活的生命經驗。比如,參賽者劉庚辰以第一視角《追憶馬克思主義傳薪者陳豹隱》,帶領觀眾走進無產階級革命先驅的精神世界。謝思嵐結合所見所聞,開麥《川劇臉譜藝術的變化之妙》,揭秘川劇臉譜背后的寫意精神。江幸芷化身知識博主,解鎖《峨眉武術的傳承密碼》,通過數據與案例分析,解讀峨眉武術的破圈根基。
社科普及不是給予答案,而是用一把鑰匙,點亮無數靈感,激發個體,成為社科普及的“共創者”和“百姓代言人”,從而讓科普“帶著露珠、冒著熱氣”,走出報告廳,串古聯今。

《小皮影》展演
二
大賽也在網絡引發關注,數百萬人在線圍觀參與。諸如非遺保護、紅色精神傳承等從“學術高閣”變成“公共議題”,讓人們認識到,社科普及的“活”起來、“火”起來,需要加點藝術味,把巴蜀文化變成“知識爆款”。
“解碼”巴蜀生活的“煙火劇本”,展演成為文化“翻譯官”,讓社會學、人類學等破壁。自貢市燊海井景區講解員楊思雨從鹽井入手,展現了鹽井背后是巴蜀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密碼。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講師胡力文重現“中國綢都”南充如何用一根根經線貫穿千年文脈,用一道道緯線鐫刻中華匠心。他們,讓觀眾看見一絲一物后潛藏的社科密碼。

南充市嘉陵區工業園區內,工人正在制作古蜀錦面料(資料圖)圖據川觀新聞
從“圍觀好奇”到“價值認同”,社科普及將眼光聚焦日常背后的邏輯。回溯廣安市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一把來自800年前的青銅猴形鎖,解鎖樣式背后的工藝技術﹔用第一視角走進攀枝花俚頗彝族的文化深處,在音樂背后探尋穿越千年的音韻——談經古樂的起源與傳承……社科普及走入生活,“熟悉形式”背后的社科知識,不再是枯燥的論文、冰冷的圖表數據,而是社會生活的“說明書”。

南宋青銅猴形鎖 廣安市博物館藏
三
社科普及讓巴蜀文化中的古老智慧與當代社會議題跨時空對話。
以社科之線,串起文化“珍珠”,形成一套可闡釋、可應用的巴蜀文化價值體系,回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參賽選手、成都市武侯區委黨校專職教師牟染用《蓋碗茶裡沖泡出的“萬千氣象”》,解讀成都人生活中的蓋碗茶這一傳統生活方式背后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社會生活風貌。四川人愛“泡”茶館,一杯蓋碗茶,也生出茶館評理論事的“吃講茶”的文化,藏著巴蜀基層治理智慧。中國“兩彈一星”紅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趙潔則帶大家走進兩彈城,回憶老一輩科學家隱姓埋名鑄就國之重器的感人事跡。這些議題,與今天的社會治理、家國情懷等熱點相關,展現巴蜀氣質與當代精神的共鳴。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社科普及是點亮公眾精神世界、傳承優秀文化基因的“不滅火種”。展演就是想通過“文旅+百業”的融合,來拓展社科普及的新渠道和新路徑。

《樂游四川》展演
如今,四川也悉心播撒社科普及的種子。通過“社科活動月”省市縣三級科普網絡、“理響巴蜀·社科講堂”的名家授課、線上科普專欄、線下科普活動開展等,讓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三星堆、三蘇、三國文化、川劇、蜀繡等閃亮的“巴蜀名片”,通過社科賦能,輕盈地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來源:天府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