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周琦:深刻把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豐富內涵

周 琦2025年09月30日09:36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深刻把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豐富內涵

作者:周 琦,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講師

近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書寫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國家和平和睦和諧相處的璀璨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人類文明發展大勢,提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命題,強調“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作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進行深刻總結,為人類文明發展指明了方向。深刻把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豐富內涵,對於解決人類文明面臨的共同挑戰、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多樣性同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一樣,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更是鐫刻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天然印記。它既彰顯不同文明間的千差萬別,也體現文明交融溝通而成的獨特魅力,是同一性與差異性辯証關系的統一。由於人類文明的誕生與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文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與形態。隻有以尊重文明多樣性為前提,秉持平等理念開展文明對話,才能促進文明間的相互借鑒。

文明是人類在現實條件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結果,是人類力量的體現,具有根本意義上的平等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應以文明多樣性的客觀存在和歷史存在為基礎,深化對不同文明獨特性的認知,充分尊重不同文明的制度創造和道路選擇,堅持發展權利平等,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包容性作為文明的內在特質,表現為不同文明對多樣性、差異性保持開放接納的姿態,更體現為一種主動擁抱外部世界的精神特質。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隻有堅持包容互鑒,才能更好地理解人類文明繁榮發展的深層規律。這就要求不同文明之間開展交流、增進理解,在文明對話中發現並吸納其他文明發展成果,實現不同文明之間優秀因子的互嵌,從而不斷激發文明活力。

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就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謀求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這種差異不應該成為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為對抗的理由。”在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各種文明沉澱出獨有的精神特質與價值內核,構成了其區別於其他文明的獨特標識。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一種文明若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須在與其他文明的接觸中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主動吸納其他文明中契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思想養分,能夠為自身發展注入持續動能,在兼容並蓄中永葆生機活力。由此,不同文明既堅持自身的主體性,又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中實現豐富發展,既使本國文明生機盎然,也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

世界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人類文明也是一樣,強調文明的多樣性、差異性,並非否定不同文明在價值追求上有諸多共通性。雖然不同文明的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等不盡相同,但總是具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通性,擁有共同價值追求。世界文明因多樣而美麗,因交流而豐富,因交融而多彩。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倡導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呼吁“我們要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上合示范’”,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招待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正義、光明、進步必將戰勝邪惡、黑暗、反動。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讓世界正氣充盈、乾坤朗朗”。“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在承認文明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同時,凝聚了人類文明在價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約數,是一種指向實踐的建構性世界觀。經濟全球化時代,要順應歷史大勢,營造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構建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堅持民主自由的共同追求,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把全人類共同價值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維護本國人民利益的實踐中去,攜手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難題,促進人類文明發展。

文明的進步並非一勞永逸,而是不斷接續傳承、創新發展的。歷史上,各種文明相互遇見、彼此成就,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大發展、大繁榮,書寫了美美與共、交流互鑒的燦爛篇章。當今世界面臨氣候變化、能源危機、沖突加劇等挑戰,需要各個文明體通力合作,不斷加強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體育、藝術等領域交流,積極建立文明對話機制,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融合創新,推動人類文明向著更加開放、包容、和諧、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各國應堅持對話合作,在推動自身文明發展進步的同時,共同應對人類文明發展難題。一方面,要傳承優良傳統,對人類文化遺產進行活化利用,厚植文明進步的歷史根基。另一方面,要不斷汲取時代精神養分,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魅力的文明成果,實現文明共享。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習近平總書記為解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倡議、中國方案,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為全球和平發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新的動力,貢獻中國智慧。應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推進國家間合作,助力全球文明對話,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責編:金一、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