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易圖學:源於中國傳於世界的易學文化

劉彬2025年09月25日10:5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易圖集成與研究暨數據庫建設”負責人、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

中國易學發展至唐末北宋初,產生了易圖學。所謂易圖學,是區別於象數易學和義理易學的新形態易學,以追問易學究竟為主要問題,以探尋、表達易學基本原理為根本目標,同時以圖示《易經》文本內容為輔助手段。易圖學通過搭建易學體用框架與發生模式,進而建構宇宙本體論、宇宙發生論,並以圖像、圖表為表現形式,融本體論、發生論、價值論於一體,具有高度的哲學性、數理性和邏輯性。易圖學產生並興盛於中國,后傳播至世界,成為除象數易學、義理易學外,中華易學中特色鮮明、內涵深刻、形式直觀的第三大流派。研究易圖學,能夠展現易學生生不息、多元互動的全貌。

易圖學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

據說,易圖學源於唐末陳摶。從現存文獻看,北宋劉牧在《易數鉤隱圖》中論証河圖、洛書的形成原理﹔邵雍提出“先天學”概念,傳下易學“先天圖”﹔周敦頤創繪由五小圖組成的“太極圖”,作《太極圖說》並輔以《通書》進行解說﹔南宋朱熹融合三家,繪列“卦變圖”和“變卦圖”﹔蔡沈仿照“太玄圖”創繪“洪范皇極圖”,從而成就出於一源、融匯五流的新易學,生機勃勃的易圖學由此生長演化。

 清華簡《筮法》篇中“八卦人身圖”與“八卦方位圖”二合一之圖

作者/供圖

宋代易學家所繪制的易圖並非憑空創造,而是借鑒了此前易學著作中的部分圖像。例如,清華簡《筮法》篇中已出現“八卦人身圖”與“八卦方位圖”二合一的圖像,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易學圖式。此后,從三國至唐末,逐漸發展出“八卦五行圖”“九宮圖”等約30種易學圖像。宋代易學家正是在這些前代圖像的基礎上,吸收其構圖元素,並在新的易圖學理論框架下進行創新與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宋代共產生易圖約1100種。其中,表達易學基本原理、圖示《易經》文本的“易體圖”約有1000種﹔將易體圖運用於《易經》之外如道家或醫家著作的“易用圖”約有80種。這些“易體圖”可分為五大類。其一為“河圖”“洛書”類。此類圖依據《易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將一至十數經過巧妙組合而繪制成圖,表達易學體系源於數,進而宇宙萬物源於數的底層邏輯。其二為“太極圖”類。此類圖根據《易傳》“易有太極”的古訓,將具有“理”或“元氣”特性而作為宇宙萬物本原的“太極”繪制成圖像,從而展示由本然之體發用流行、由太極而生數象、由數象而生形物、由無思無為不動太極而反觀推原執中主靜人極的宏大哲學圖景。其三為“先天圖”類。此類圖按照“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學范式,繪制出由太極而生成陽奇陰偶的兩儀,由兩儀而生成太陽、少陰、少陽、太陰的四象,由四象而生成八卦,由八卦而生十六,由十六而生三十二,由三十二而生六十四,由六十四卦而生四千零九十六卦,以至無窮的開放卦畫體系。其四為“變卦、卦變圖”類。此類圖依據《易傳》“易之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繪圖展示一卦通過陰陽爻性變動而形成其他六十三卦,或一卦通過陰陽爻位互換而形成其他多種卦。其五為“洪范皇極圖”類。此類圖仿照“太玄圖”,以“三分”思想為指導,繪制出“九九圓數圖”“九九方數圖”等圖,形成與“二分”易圖不同的另一個系統。

在整個易圖學數量龐大的易圖庫中,上述“河圖、洛書”“太極圖”“先天圖”“變卦、卦變圖”“洪范皇極圖”五大類易圖,與其他易圖構成母與子的關系。五類易圖作為基本、核心圖式,規定了各類易圖的基本元素、基本結構、基本內涵,從而具備了母體易圖的性質,其他易圖則源於五類母體易圖,或為元素再組合而成,或為內容增刪而生,或為數圖疊合為一圖,或為一圖分解為數圖。

宋代以后至清末的易圖學發展,鮮明體現了母體易圖處於主體地位、子體易圖緣此而生的演變特征。金代郝大通、丘處機等繼承宋代易圖學,採錄、演繹母體易圖而繪列“二十四氣加臨乾坤二象陰陽損益圖”“六十甲子加臨卦象圖”等易體圖約20種,兩人與凝陽子、侯善淵等又繪制用於丹道修行的“虛無自然之圖”“乾坤周天火候之圖”等易用圖約45種。元代雷思齊、保巴、吳澄、胡一桂等人或傳承宋代易圖,或演繹母體易圖,繪列“中天圖”“先天變后天圖”“三十六宮圖”等易體圖,李道純、劉惟永、金月岩等傳承、繪制“火候圖”“元炁始終陰陽升降之圖”“太極順逆圖”等易用圖。

易圖學發展到明代,成果數量大增,形式更為豐富,易圖有關著作達到120余部,易體圖多達2510多種,易用圖達到230多種。胡廣繼承朱熹“九圖”,錢一本演為三十二,鞏固朱子易圖學的主體地位,形成明代朱子一系主宰、其余七系並興的局面。“河洛”一系,薛侃、張綸等人,或承襲原圖,或創繪新圖。“太極圖”一系,徐爌廣演其義,自創系列圖﹔來知德新繪“太極圓圖”。朱子“《啟蒙》圖”一系,韓邦奇撰繪《圖書編》,傳承深化《啟蒙》易圖。“皇極經世”一系,黃畿細化其圖,余本考定解說,楊體仁推其數,陳藎謨探其音。“洪范皇極”一系,程宗舜在形式上作出創新。易圖集成一系,明代出現四大著作,即張潢的《圖書編》、楊時喬的《周易今古文全書》、方孔炤和方以智的《周易時論合編圖象》、鄭旒的《鄭氏易譜》。易圖創新一系,黃道周約天文歷數歸之於《易》,成《三易洞璣》,創繪卦爻之變象圖,成《易象正》。

清代,易圖學進入新的時期,除具有主體易圖衍生子體易圖的共同特征外,又產生新特點。第一,清初興起批判易圖學的思潮,並延及中期。黃宗羲、黃宗炎等人,或清理陳、邵象數之學,或認為易圖為道家學問,與易學無關,欲將象數、圖書之學廓而清之。這種思潮表明,易圖學自覺進入自我檢討、反思階段。第二,經過自我批判,易圖學不但沒有消亡,反而迎來繁榮期,共產生易圖有關著作220余部,易體圖達到創紀錄的4020多種。第三,漢代易學象數內容被繪制為易圖。惠棟、張惠言、方申等,繪制卦氣、納甲、爻辰等易圖近百種。第四,眾多學者融匯多家、多種思想,繪制新的系統易圖。第五,數量龐大的易圖庫中出現了諸多偏離易圖學本質、隻求花樣翻新、牽強附會的易圖。

易圖學在東亞和歐洲的傳播

早在元代,易圖學就傳播到東亞。日本的度會家行在1320年完成的著作中,即採錄“周子太極圖”“河圖”“洛書”等。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從鐮倉時代(1185—1333)的中世時期至今,產生的易圖有關著作大約20部,繪列易圖360余種。總體而言,日本學者主要傳播、發展周敦頤、邵雍、朱熹的易圖學。柏舟宗趙的《周易抄》繪列“先天圖”和“后天圖”。馬場信武宗邵子、朱子之學,為《易學啟蒙》作“圖說”,兼採吳澄、胡一桂、胡炳文之說,共繪圖66種。淺見絅齋、室鳩巢、伊藤東涯闡揚朱子“太極圖說注”,分別作《太極圖說筆記》《太極圖述》《太極圖說十論》,各繪易圖。榊原篁洲以日文訓解《易學啟蒙》,三宅尚齋撰《啟蒙筆記》系列著作,皆推崇朱子“《啟蒙》學”。皆川淇園悟名聲之象,於《易原》創繪易圖25種,體現了易圖學在日本的新發展。

易圖學在古代朝鮮的傳播和演變,歷經整個朝鮮王朝。據統計,古代朝鮮共產生93部易圖有關著述,繪制易圖1654種。其易圖學發展呈現四大特點。其一,朱子“《啟蒙》圖”的傳播和創繪為貫穿始終的主線。約成書於1466年,由國王御作、崔恆等增補的《易學啟蒙要解》,即全部採錄《啟蒙》原圖。其后李滉對《啟蒙》易圖發疑辨証,金楷、金謹行、徐命膺等,或增補、辨析、修正原圖,或推衍、發明、創繪新圖,充分體現了朱子易學在朝鮮的主宰地位。其二,注重構建體系性易圖。張顯光的《易學類說》涵括易圖325種,體系完整,內容廣博。李萬敷以原易、象易、畫易、辭易、用易、翼易七篇,繪制“易統”易圖。其三,出現富有特色的創新易圖。成以心以命為太極,心貌為兩儀,言聽視思為四象,愛喜懼怒哀欲惡敬為八卦,仁義等六十四名為六十四卦,繪制十圖,創建人事修為的“人易”體系。朴萬瓊仿“人易”,又建構“心易”體系。其四,將易圖應用於現實。1883年朝鮮王朝在設計國旗圖案時,採用“陰陽魚太極圖”和“先天八卦圖”中四卦,以青色和紅色兩大色塊構成圓形太極圖,置於中間,以乾、坤、離、坎分布於四角,稱其名為“太極旗”。在東亞諸國中,朝鮮半島對易圖學吸收最為充分,取得成果最為豐碩,創造和轉化特征最為鮮明。

在越南易學史中,后黎朝(1428—1789)鄧太滂所作《周易國音歌》,被視為喃譯《易經》現存著作中最早且較為完整的作品,該書即繪列有“河圖”“洛書”“先天圖”“后天圖”“周子太極圖”等。據不完全統計,自后黎朝至今,越南大約產生12部易圖有關著作,繪制易圖約183種。這些著作大部分是針對傳入越南《五經大全》中的《周易大全》進行解說或喃譯,在其“朱子圖說”部分繪制易圖,如黎貴惇的《易膚叢說》、范貴適的《易義存疑》、范廷琥的《羲經蠡測》《易經講義》、裴輝壁的《易經節要》等,反映了朱熹易圖學思想對越南易學文化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易圖於清代傳播於歐洲。意大利衛匡國在1658年出版的《中國上古史》中,首次繪制“伏羲六十四卦方圖”。其后,比利時柏應理等編輯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繪有“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等卦圖。德國萊布尼茨在1700年前后,從二進制數學領會了“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他在致德雷蒙的信中說: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都曾在這六十四個圖形中尋找過哲學的秘密,這恰是二進制算術”。法國雷孝思在其《易經》拉丁文譯本中討論“太極圖”的起源,以及邵子、朱子的先天、后天概念。英國麥麗芝在1876年出版的《易經》英譯本中繪制先天圖和后天圖。

總之,作為古老易學的新流派,易圖學形成於宋代,興盛於元明清,傳播至東亞、歐洲。在當代交叉學科興起和數字化潮流的背景下,易圖學很可能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形成新形態,從而彰顯中國易學“生生不息”的永恆魅力。

(責編:王燕華、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