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白顯良 王豐: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原則遵循

白顯良 王豐2025年09月25日09: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原則遵循

作者:白顯良、王豐,均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大學教授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堅持‘兩個結合’,扎根中國大地、賡續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為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提出了原則遵循。

1.堅持“兩個結合”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回答了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堅持什麼樣的指導思想的重大問題,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與科學指引。

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形成於具體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經濟基礎之上,因國別制度、歷史階段、環境條件等不同而表現出差異性。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南,自覺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各方面,確保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不是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尋章摘句,而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知識體系構建全過程。

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智慧成果、重要工具,總是在特定時代、既定歷史條件下向前發展,從根本上回答的是時代之問、歷史之問、人民之問、實踐之問。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意在強調要立足中國國情,構建體現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國情,回答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又推動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為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供了智慧滋養。新時代催生新征程、新實踐呼喚新理論,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要與時俱進,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要立足新時代中國的具體實際,反映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實踐。

哲學社會科學總是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相結合,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印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的資源。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遵循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堅決與文化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善於從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中尋找古人的智慧,發揮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和自覺的主體意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鞏固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堅持“第二個結合”,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並不等於自我封閉,我們要以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包容的學術胸襟,批判性地吸收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2.扎根中國大地

理論來源於實踐,隻有扎根中國大地,才能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既要守住根脈、傳承文脈,又要立足當下,從實踐中汲取智慧營養。

扎根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在一定意義上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創新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扎根中國大地,植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研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從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才能充分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根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既是理論界服務黨的中心任務的重要體現,也是凝練中國式現代化寶貴經驗、成就中國學問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迷思,描繪了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這一獨特畫卷呈現的生動實踐,是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源自中國大地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形成具有標識性概念范疇的經驗素材與理論源泉。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面臨的考驗前所未有,需要科學回答時代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這就迫切需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關注現實發展,提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和原創性的新觀點,構建具有學理性和說服力的新理論,解答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新問題。

接受實踐檢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既要從中國大地中扎根生長,也要在中國大地上接受檢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與實踐創新同頻共振。中國式現代化為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研究對象和知識創新來源。與之相應,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也能充分驗証自主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要立足實際、扎根實踐,以經得起實踐檢驗和邏輯拷問為遵循,不斷完善思想方法、概念范疇、理論范式,在良性互動中持續創新,使得自主知識體系一經形成,便能立得住、說得清、講得透、傳得開,被人信服和稱道。

3.賡續中華文脈

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都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瑰寶,但各有其民族屬性和文明特質。這猶如世界范圍內的河流一樣,雖然終究歸入汪洋大海,但總有其源與流。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強調賡續中華文脈,既要浚其源,又要壯其流,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體現文化傳承性。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具有鮮明的繼承性和民族性。因此,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理應觀照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主動走進古代先賢的思想世界,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進一步鞏固夯實自主知識體系的中國特色、文化底色、歷史本色。隻有植根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賡續中華文脈,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才能根深葉茂、繁榮發展。

彰顯文化主體性。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在充分運用中華民族深厚的思想資源、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鞏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文化主體性。這種文化主體性,既體現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上,又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傳承弘揚上,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發展上,歸根結底是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和自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文脈的載體,構建自主知識體系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諸多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文脈和基因。革命文化中體現的堅定理想信念,是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始終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凝聚共識。

突出文化創新性。任何一種文明的演進,隻有善於創新性發展,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新時代新征程,中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就是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適應,對那些至今仍然具有借鑒意義的道理哲理學理,要用當代話語和現代化手段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對中華文化的內涵加以拓展和完善,與時代發展同步推進,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兼收並蓄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賡續中保持自主知識體系的獨特本色。

4.厚植學術根基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立足實踐、加強頂層設計、注重系統集成,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和創新,提煉概括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標識性學術概念、學術范疇,不斷增強自主知識體系的說服力、感染力、影響力。

創新概念范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范疇,如全過程人民民主、新質生產力等,為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增添了話語特色和話語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發掘創造標識性的學術話語,不能簡單沿用從西方知識體系中舶來的或從傳統文化中挪來的概念,要立足實際,從中國實踐中總結經驗,從中華文化中汲取養分,從中國問題中得出答案,進而實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術語革命。

強化體系建設。要尊重學科分類和學術發展規律,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守正創新,引領帶動教材體系協同發展。強調知識體系的主體性,並非在與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和知識借鑒中設置“隔離牆”,而是要熔鑄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科學運用一切有益的方法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學科體系的結構優化須同時代發展緊密聯系,學術體系建設應著力創新有組織科研的模式和途徑,推出高質量原創性理論成果,話語體系建設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教材體系是自主知識體系呈現的重要載體,是建設成效的集中凝結。必須著眼於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推出門類齊全、內容系統,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匯通中外成果。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不能隻關注國內,還要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格局,要關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聚焦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世界問題。在“引進來”與“走出去”過程中,堅持與國外學術界開展交流和對話,引導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問題,提升國際話語權。運用中國話語,深刻且鮮活地解讀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責編:王燕華、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