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延斌、張金秋,分別系江蘇師范大學中華家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家風文化研究”負責人、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完整版收錄於《中華文明的精神追求》,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編,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家國情懷,是一種發自內心地將個人、家庭命運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深厚情感,包含家國認同、家國一體、天下為公等豐富內蘊,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淬煉出的一種獨特精神和文化基因。它孕育於中國農耕文明的沃土,熔鑄於家國同構的秩序格局,並在家風傳衍中代際磨礪、賡續演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文明歷代傳承的一個突出表征。
鄉土根脈:農耕文明孕育的家國基因
在中華文明的文學敘事中,鄉土眷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題材,對血脈親情的思念,對家園故土的牽挂,對偉大祖國的依戀,都屬於鄉土眷戀的范疇。在中華文明的語境中,“鄉土”不僅是生活空間,而且是敘事者與之共生的文化生命體。正因如此,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一詩中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相較於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綿延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使中國人與土地的感情更為深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大地如母”的體驗,形成了中國人對土地的崇拜與眷戀。浙江河姆渡遺址的骨耜、陝西半坡遺址的粟,標志著中國先民告別了刀耕火種,開啟南北農耕時代。商周農具改良、秦漢鐵犁牛耕、歷代水利興修等,共同推動了農耕文明的繁榮。
農耕文明奠定了民族生存的物質基礎,也孕育了家國同構的文化基因。祭祀土地之神正是土地信仰的典型表現。從良渚玉琮蘊含的自然崇拜,到秦漢時土地神祭祀規范化、唐宋時正式將土地祭祀納入國家祭祀體系,至明清兩代祭社神土地、稷神五谷的社稷壇,標志著這種崇拜達到了頂峰。
農耕文明鐫刻了中華民族以土為根的文化印記,中國人視鄉土為生命母體與靈魂歸宿,“安土重遷”體現的深沉依賴,“落葉歸根”、祠堂祭祀凝聚的家族血脈,使靈魂在家族懷抱中得到歸依。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言,“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中華民族以土為根的文化印記,早已在歷史的長河裡轉化為融於血脈的基因,在文學的表達中升華為游子的鄉愁、功成返鄉的期盼,抑或失意時的歸隱向往。
秩序同構:家國一體的倫理基石
社會學意義上的國家,通常指具有一定領土范圍、政府機構和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共同體。鄉土眷戀如何升華為家國情懷?答案在於中國傳統社會家國同構的秩序基底,即家國一體的治理模式與倫理本位秩序的統一。
農耕生產催生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形成龐大而縝密的社會網絡。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個體與家庭(族)之間、家庭(族)與社會之間不斷發生互動。由點到面、由近及遠,中華大地的每一寸都烙印著家庭(族)的足跡,人們從家庭(族)生存秩序出發,建構社會秩序和國家秩序,逐漸形成了家國同構的秩序基底。
《史記·夏本紀》載,大禹死后本傳位於伯益,但因大禹之子啟十分賢能,深得天下人厚望,啟順勢繼位,標志著禪讓制的終結和“家天下”的開始。西周時期“天子建國,諸侯立家”,通過分封制與以血緣定等級繼承的宗法制,兩相結合,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序列,奠定家國同構文明基因。
秦漢的“大一統”體制,使得“家國一體”的治理模式得以承襲並強化。君主與臣民皆有其家,“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君—臣—民”的尊卑秩序衍生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准則。國家以法律與道德治民,家庭以家法族規約束成員,二者相輔相成,深化了中國人的家國感情。
中國傳統倫理秩序賦予家國情懷以實踐路向。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進路徑。此秩序以個體為基點,由近及遠,構建起整體主義道德系統。它明確君臣、父子等人倫關系的權利義務,將其具象化為忠孝廉恥勇、仁義禮智信等德目,並推動“家國天下”“天下為公”等理念的弘揚。由此,“家”與“國”形成穩定秩序,以家為基的鄉土根脈升華為超越家族、地域的家國情懷。
家風傳衍:精神標識的賡續密碼
如果說鄉土情結是培育家國情懷的沃土,家國同構是支撐家國情懷的脊梁,那麼家風傳承則是貫通家國情懷血脈的經絡。這種精神之所以能在時代變遷中薪火相傳、在民族繁衍中歷久彌新,正是依托於“無言教化”的家風力量。
家,本意是人的居室。顧野王在《玉篇》中說:“家,人所居,通曰家。”這裡的人,首先是夫婦,家是夫婦共居的屋室。《詩經》將家與室連起來合用,通稱“家室”或“室家”。故而我們可以把“家”定義為:以男女婚姻關系為基礎的父母子女在一起勞動與生活的最小社會組織。家既指個人家庭,也指同姓親屬集體,合稱家門、家族,《管子·小匡》雲:“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
有了家,就有了家長、家道、家風等問題。其中,家風是家文化的表征。家風也稱“門風”“門聲”,鑒於古代父兄對家庭家風影響最大,也被稱為“父風”“兄風”。家風是家庭或家族的風氣、風格與風范,是在累世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作風、立身處世之道、道德面貌和價值觀念的綜合體。“家風”一詞最初使用是在西晉時期。庾信《哀江南賦序》中說,時人潘岳作《家風詩》,被稱為“始述家風”。
翻開中華民族文化史,家風文化積澱深厚、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優秀家風蘊含著我們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美德,傳承著中華兒女修齊治平、軌物范世的精神薪火。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對自己家庭“風教”“風化”即家風的教育功能、父母陶染作了系統總結,既給子孫介紹了自己受顏氏家風熏陶成人成才的經歷,又要求子孫“篤學修行,不墜門風”。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家風文化傳承於各個時代,弘揚於社會各個層面,既有禮賢下士、為政以德的君王帝后家風,教家立范、勤政公廉的名門顯宦家風,士魂商才、仁心義路的商界翹楚家風﹔也有淳風厚俗、仁德范世的義門世家家風,以身示范、睦族善鄰的庶族百姓家風﹔還有救亡圖存、濟世經邦的志士英烈家風,投身革命、家國天下的老一輩革命家家風。這些優秀家風文化生動詮釋了“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的理念,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裡,為我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可貴借鑒。
家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由家訓教化、家禮家德濡染而成的,尤其是家訓教化。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家訓文獻卷帙浩繁,既是傳統社會指導、規約家庭成員的行為准則,又是居家生活、軌物范世的家庭教育教科書。傳統家訓教化內容極其豐富,幾乎涉及各個生活領域,但核心始終圍繞睦親治家、處世之道、教子立身等方面展開。
危局抉擇:家國共生的文明韌性
家國共生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觀念,它以“家國同構”為歷史基底,將血緣倫理中的孝親義務升華為政治倫理中的報國擔當,最終實現個體與集體的價值同構。尤其是在面對歷史危局時,家國共生的理念將忠君孝親的倫理義務演進為救亡圖存的民族覺醒,升華為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縱覽中華民族發展史,由這種家國共生理念熔鑄的家國情懷,始終驅動個體將家族命運融入國家興亡,將孝親義務、個體生命、家族命運融入國家共同體之中,升華為公忠體國的擔當。
在古代中國,家國共生理念具體表現為忠孝一體的觀念。先秦時期宗法分封制使家國相連﹔秦漢大一統社會,尤其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促進“孝”“忠”交織,逐漸形成個人倫理與王朝命運同頻共振的忠孝一體觀。《孝經》言:“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宋代精忠報國的岳飛,一首《滿江紅·寫懷》盡顯彪炳史冊的家國情懷和耿耿忠心﹔文天祥被俘不屈,吟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明代楊繼盛舍家為國、勇斗奸臣嚴嵩專權被殺﹔抵抗清兵入侵的斗爭中,涌現了史可法、瞿式耜、夏完淳等一大批寧死不屈、為國盡忠的義士。文學敘事中,更有花木蘭替父從軍、楊家將滿門忠烈。這些皆詮釋了危局下家國共生、大義為先的氣節,敘寫了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歷史史詩。
近代以來,“國”的認識逐漸接近於統一的“中華民族”概念,演變為領土、人民、主權的復合體。鴉片戰爭的失敗打碎了天朝上國的千年之夢,中華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面對內憂外患的民族劫難,中華民族秉持的家國情懷,激勵志士仁人不問家世、不問階層,作出了家國共生的堅定選擇,他們四處奔走吶喊,擔當起救亡圖存的歷史大任。林則徐因虎門銷煙被流放伊犁,與親人離別時,吟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邁詩句,臨終仍心系救亡,將編寫的《四洲志》寄給好友魏源,希望其代替自己喚醒朝堂和百姓“開眼看世界”。林覺民《與妻書》,將愛妻深情淬煉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的大義,他囑子承志,慷慨赴死。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入侵,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以滿腔家國情懷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面對核潛艇技術封鎖,黃旭華隱姓埋名苦研三十載,父親臨死都未見最后一面。他坦言,“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從危局到變局,從亂世到治世,家國情懷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存亡緊密聯系在一起,將血緣親情升華為家國大義。堅守家國共生理念,助力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文明鏡鑒:家國情懷的時代價值
中華文明重要精神標識之一的家國情懷,充溢著鮮明的家國一體、和合共生的整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這種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沃土的情懷,涵育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心理,凝結著中國人對家庭、鄉土、祖國的深沉眷戀,牢牢支撐著個體生命、家庭生存、社會穩定以及國家運行的深層秩序。
這種薪火相傳的家國理念,集中表達著中國人的生活智慧、道德追求、人生信仰與政治理想,早已在中華文明綿延不息的歷史進程中,積澱為中華民族賡續不絕的文化基因。這種洋溢著民族自豪感、使命感的精神標識,過去是歷代中國志士仁人、前聖往賢的情感共鳴、價值追求,今天仍然是中國人在民族復興征途上接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要著力傳承和弘揚這種傳承千年的家國理念、民族歸屬意識,培養一代代中國人的家國一體、公忠體國的思想觀念,涵養廣大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價值觀、人生觀,激勵他們更加自覺地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命運融為一體。
此外,以家國情懷為重要內核的家風文化,既是民風世風的基礎,又是黨風政風建設的要義。對傳統家訓教化、家風熏陶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要求,汲取傳統家文化睦親、教子、持家、處世、報國的積極內容為今所用,無疑能為當前的優秀家風營造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借鑒,進而助推黨風正、政風廉、民風淳,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奮進風清氣正、德厚流光、文明昌盛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