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學典,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20世紀中國史學通史》”首席專家,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本文完整版收錄於《中華文明的精神追求》,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編,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在華夏文明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雖不乏聲名赫赫的帝王將相,亦多見立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卻沒有哪一類人,能像“君子”這樣集中代表中華民族最深刻的道德理想與人格追求。從甲骨文“君”字手持權杖的意象,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哲學性表達,“君子”這一概念經歷了從宗法制度下的貴族稱謂到人格楷模的漫長演變,最終成為跨越階層、超越時代的精神符號。深刻理解君子文化,不僅能把握中華文化的主流脈絡,而且能理解中華文化本身。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君子
“君子”一詞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時期便多見於典籍。君子,最初用以指代身份高貴的貴族階層,強調的是血緣身份與政治階層。《尚書》中“君子所其無逸”之“君子”即指周成王,這裡的“君子”一詞類似於“王子”“公孫”“士大夫”等政治身份稱謂。因而“君子”也常與表示政治身份的“士大夫”一詞連用,稱為“士君子”。在《詩經》中,“君子”常被用來指稱貴族男子,如《詩經·衛風·淇奧》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邶風·雄雉》中“百爾君子,不知德行”。在這一時期,君子概念主要側重於身份屬性,尚未被賦予清晰的人格內涵。
賦予“君子”深刻道德意涵的是孔子。他將君子從貴族階層的專屬稱謂,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理想人格。孔子提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強調君子應以道德為立身之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明確了君子與小人在價值取向上的本質區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揭示了君子光明磊落的精神境界。
儒家學派的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君子”學說,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樹立了君子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將君子的精神品格提升到更高境界。荀子則從人性論出發,強調通過后天的學習與修養,人人皆可成為君子:“涂之人可以為禹。”至此,君子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屬,通過儒家學派寄托“仁者”理想的理論再造,成為一種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人類具有各種各樣的性格和品質,有一些人天然就具備君子那樣的品格。當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思想家確定了君子的基本道德人格,賦予君子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內涵,包括內省修身、自強不息、立己達人、和而不同、溫柔敦厚、寬容博大等價值品性,更提出了君子自我塑造、自我期許的基本路徑后,君子的形象、君子文化便在華夏文化中發揚光大,留之后世,成為歷代社會各階層人民共同尊敬、向往的人格。
在古代先賢的推動下,君子完成了從“爵稱”到“德稱”的轉變,君子文化突破了血緣世襲的桎梏,君子成為人通過修身可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君子人格從此成為一種德性倫理和內在追求。這種內在倫理經過擴充和發展,建構了一整套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進而指導著君子在面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等不同維度時的理想行為。可以說,君子人格標准,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
由玉而仁:君子的形象與本質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古人以玉溫潤平和的質地比喻君子。《禮記》記載,孔子用玉來比喻君子的多種美德:玉的溫潤象征寬厚之仁,玉的細膩象征深思之智,玉的棱角象征剛直之義,玉的垂墜象征端庄之禮,玉有瑕疵卻不掩其美,正好似君子坦蕩蕩。一塊璞玉,需要經過切、磋、琢、磨而后成為美器﹔一位君子,也需要經過克己修身、礪志踐履方能成就人格。
文學傳統中稱梅、蘭、竹、菊為花中四君子,古代文人欣賞它們堅韌不拔、淡泊名利、謙虛有節、傲霜隱逸的品格,因而將它們視為君子的象征。孔子盛贊隱谷香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窮困而改節。蘭恰如“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鄭板橋曾有名聯“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有氣節但是謙遜,有傲骨卻不傲氣凌人,這在中國傳統文人看來是君子應該具備的品質。
玉及花中四君子,代表了君子的風度與品格,因而受到中國人的喜愛。而君子的風度形象應如何,在先秦時期就有系統的論述,此即《尚書》所載的“九德”——“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君子應寬宏而嚴肅,溫和而堅持主見,謙遜而庄重,具有才干而謹慎認真,虛心而果斷,正直不阿而又態度溫和,大處著眼而又小處著手,性格剛正而又不魯莽從事,堅強勇敢而又誠實有義。
那麼,除了風度、形象、品格這些外顯的表達與描述之外,君子的本質是什麼?或者說,決定一個人是否為君子的核心特征是什麼?在我國歷史上,從不乏一些特立獨行的張揚人物,如游吟於江畔的屈原、豪邁恣肆的蘇東坡等,這些人物,其行為不符合典籍中關於君子的描繪,卻受到歷朝歷代人民大眾的喜愛與推崇,人人稱其為君子。這是因為,中國文化中君子人格的核心品質應當是“仁”。
孔子有雲:“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句話是說,如果君子去掉了仁愛之心,怎麼還能算君子?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時必定如此。由此可知,孔子將仁愛視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和根本特征。君子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這種仁愛之心不是狹隘的私情私欲,而是對天下蒼生的悲憫與關懷,是對人類乃至一切生命的同情心。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擔當,正是君子仁心的反復寫照。君子不僅心懷仁愛,更以實際行動踐行仁德,他們扶危濟困,匡扶正義,是偉大的古典人道主義者。中國文化傳統所暢想的“天下大同”,正是君子仁心推而及之的最終形態。
誠正修身:涵養君子人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傳》稱,君子應自強不息,應通過不懈的努力“畜”養其德性,這就表明,人可以通過不斷地涵養自身來成為君子。
儒家學派在先秦時代就已明確提出體系化的君子人格自我養成途徑,漢代以后又經過了不斷的理論完善和實踐探索。《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教導其子孔鯉時所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所說的“言”與“立”,就是宋代儒家所謂在“入小學”階段的“洒掃、應對、進退之節”。在《大學》經典升格之后,“言”與“立”的要求進一步發展到“誠”與“正”的規范。《大學》所規定的“誠意”“正心”幾乎成為君子修身的必要途徑,即宋代儒家所謂“教人之法”、入德之門。也就是說,君子要通過“誠意”“正心”的途徑完成“修身”的基本目的,即“修身在正其心”。
其中,“誠意”就是孔子所主張的“內省不疚”。荀子認為,“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是正心最好的方式。儒家主張“誠”就是要問心無愧,要心安,不自欺。誠是一種內心的狀態,是“君子坦蕩蕩”。正是因為達到了“內省不疚”的境界,所以心境能夠廣大寬平,進而身心舒泰。隻有誠的君子,才敢於像《菜根譚》中說的那樣,“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將自己的赤誠之心毫無保留地展現給他人。
通過“誠意”確保“此心常存”,進而能夠理正心性、實現修身。君子的內在心理世界,應該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的狀態。同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君子所應具有的仁、義、禮、智、信的高尚人格,皆能夠由此培育出來。因而,中國先賢主張君子誠正修身,就是設想以道德人格完善的君子為生發點,不斷推己及人、及家族、及朋友、及國人,進而塑造出理想的文明與秩序。
君子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浸潤滋養
中國人對君子的推崇正是由於文化的引導與塑造。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思想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至唐宋時期,政治家們創造性地構建起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科舉制度,不僅打破了階層壁壘,更為儒家文化的傳播搭建了制度橋梁。通過科舉考試,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仁義禮智信”的價值體系從廟堂之上走入市井之間,與普通民眾的人生追求深度綁定。君子文化由此如春雨般浸潤鄉土社會的肌理,使得傳統小農社會開始接受君子文化滋養,逐步匯入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脈絡。至宋時,《大學》升格為“四書”之一,“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君子修身路徑就成為中國讀書人的普遍追求。經過中國歷代先賢塑造的君子人格,也反過來對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超越時代的文化景觀,塑造了一代代中國人的人格追求,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
中華文化中的君子,總是與人民、與家國天下發生聯結。在中華文化傳統中,君子自強不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等都只是一種理論准備工作,君子最終是要承擔社會、國家的責任,要治國平天下。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彬彬有禮、樂於助人﹔在危難時刻,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慷慨赴難。
自強不息:君子精神,古貌新顏
1914年,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舉行了一場以“君子”為主題的演講。在演講中,梁啟超起首即言:“君子二字其意甚廣,欲為之詮注,頗難得其確解。為英人所稱勁德爾門(gentleman)包羅眾義與我國君子之意差相吻合。”將西方世界推崇的“勁德爾門”與我國文化傳統中的君子並而舉之,此比擬是否恰當可以討論,但梁啟超敏銳地指出,面對新的時代、新的世界,不應囿於君主制下的君臣身份,固守儒家所表述的君子意涵,而應當“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成為現代秩序與現實道德中的君子。
古之君子主要由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倡導,雖然有仁愛、禮數、誠信、好學等種種優異的品性,代表當時的先進文化,但畢竟是古代社會的文化現象,自有其時代局限。那麼,新時代的君子是什麼樣的?其實,君子之風至今未息,當代君子仍然活躍於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水稻專家袁隆平先生古稀之齡生活儉朴,仍親自下試驗田、深入科研一線,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一改千百年來吃飽難的問題,當稱一聲君子。邊防戰士們甘受辛苦,默默守護山川,亦不可不謂君子也。通過他們,我們可一窺當代君子之貌:在繼承文化傳統所倡導的君子人格的基礎上,以仁愛之心為底色,以大格局、大抱負、大境界,超越舊有的儒家所倡導的君子概念意涵,與時俱進,發展出時代特色,言行品德符合當代價值觀。同時,當今的君子文化真正做到了面向更廣泛的人民群眾,讓每一個人格高尚、正直真誠的人都平等地享有成為君子的機會,使中華民族成為真正的君子國度。
弘揚君子之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應鍛造與歷史傳統可對接、與中國道路相匹配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包括高尚品格、人倫情義、權利意識、法治觀念、禮儀修養等。培養現代君子人格是塑造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的核心,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個體生命中傳承發展的基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