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長安,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勞動經濟學會勞動力市場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代表和核心驅動力。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推進就業質量的不斷提升,是努力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的關鍵環節之一。
1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及其應用范圍日益廣泛,人工智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日漸突出,其廣度和深度有可能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命。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也將對勞動力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就業的數量、結構方面,也表現在就業質量方面。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一個多維概念,在宏觀層面,高質量充分就業主要包括就業機會充分、就業環境公平、就業結構優化、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系和諧等﹔在微觀層面,高質量充分就業主要表現為勞動者不僅有活干,而且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等。相應地,就業質量同樣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從工資報酬、工作時間、社會保障、就業穩定、工作環境、就業公平等維度進行衡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就業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有了顯著增強。以工資報酬為例,2024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分別是2012年的2.65倍和2.42倍。
從理論上分析,人工智能對就業質量的影響是復雜的。一般認為,與技術進步對就業數量產生的“創造效應”和“破壞效應”相對應,其對就業質量也存在著“降低”和“提升”兩種效應。從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技術進步過程中對就業質量的影響究竟是降低效應大還是提升效應大,與該國的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產業政策等方面有關。此外,也有觀點認為,長期看技術進步對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的影響也可能是中性的,即不會影響就業狀況和就業質量,這就是所謂的“技術中性論”。與以往三次技術革命不同,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對勞動力市場影響的范圍和程度要廣泛且深刻得多,且這種影響是全方位的。
2
目前,我國正處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階段。“十五五”時期,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普及應用廣度和深度將持續拓展。在這一背景下,提高我國的就業質量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但綜合來看是機遇大於挑戰。具體來說,人工智能對提高就業質量帶來的機遇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夠創造更多高質量新職業新崗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能夠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這些新職業新崗位主要集中在技術、研發、服務等領域。自2019年以來,人社部已向社會發布6批93個新職業。在我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已有人工智能訓練師、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被明確標注。這些新職業新崗位大都具有薪酬水平高、市場需求量大、知識技能要求高等特點。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快速發展,將不斷推動就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01%,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持續提升。在就業方面,2023年年末,全國共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291.6萬個,從業人員3615.9萬人。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分別佔37.0%、4.2%、40.4%、18.4%。
二是為提高勞動者收入創造了條件。大量高質量就業崗位的涌現,不僅提高了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還改善了收入分配的結構。人工智能為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突破地域、身體的限制,為廣大邊遠地區居民、脫貧農民、殘疾人等群體創造就業創業機會。人工智能是構建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的重要途徑,對於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意義重大。
三是有利於改善工作環境和減輕勞動強度。智能機器人與遠程控制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的自動化和智能監控系統可以有效減少勞動者的危險接觸,預防工傷並改善整體工作條件。人工智能還創造了大量“無人工廠”“黑燈工廠”,勞動者工作強度大大減輕。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僅減輕了大量體力勞動者的負擔,也使許多知識和技術工作者的工作變得更為便捷。
四是能夠更有效地為不同群體實現就業公平創造條件。實現就業公平、消除各種形式的就業歧視,是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內容。人工智能不僅能為困難群體創造獲得更高收入的機會,縮小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也可以通過技術賦能來減少就業不公平現象的發生。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招聘平台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在招聘環節,招聘平台通過智能推薦算法消除信息差,全面整合招聘數據,打破信息壁壘,讓每個求職者的潛力都能被准確識別。此外,人工智能也為女性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增進性別平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五是助力勞動者權益保障。通過搭建數字化維權平台,開發智能監控與合規管理系統,貫穿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工作時間、職業傷害等多個方面,能夠更有效地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通過數據共享、暢通跨區域權益維護和保障的渠道,大大提高了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效率。人工智能還被廣泛地運用於職業技能培訓,既提高了職業技能培訓的效率和效果,還能夠增強勞動者參加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也存在著降低就業質量的風險。要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必須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改善和提升就業質量方面的積極作用,控制和消除潛在的不利因素,在技術進步引發數量效應和結構效應的同時更注重質量效應,努力實現技術進步與就業質量提升的雙重目標。因此,應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努力實現技術進步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雙重目標。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意味著要協調好技術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不斷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構建就業友好型社會。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促進“技術偏向型”發展方式與“就業偏向型”發展方式的協同平衡發展,實現技術對就業的友好。
進一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重視人工智能對就業質量影響的科學評估。就業政策不僅要關注就業規模和數量的擴大,更要注重就業質量的提升。更加注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在對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確定、重大生產力布局時,既要同步開展崗位創造、失業風險評估,也要加強對就業質量影響的評估。重視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就業質量影響的預判,建立包含人工智能因素在內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相關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
盡快消除“數字鴻溝”,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提升就業質量的普惠性功能。進一步擴大人工智能的應用輻射范圍,加快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使更多人能夠享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普惠性功能,為更多的困難群體帶來就業創業機會。更大規模地實施“人工智能+”行動,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在涉及社會保障、工作環境、勞動時間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推廣,為勞動者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不斷提升勞動者權益保障水平。
堅持“投資於人”,不斷加強“對人的投資”,強化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人工智能教育要從小抓起,在各級學校普及人工智能課程和知識。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將職業技能培訓從被動接受轉變為沉浸式體驗,激發勞動者的學習欲望,提高培訓的實效。同時,可以通過遠程網絡培訓讓偏遠地區的勞動者獲得高質量的知識和技能。要特別注重對農民工和脫貧農民等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校企合作,在高校探索“知識+技能”培養模式,推廣以技能培訓為主的“微課程”,讓大學生在獲得學歷文憑的同時,也能掌握一技之長,增強對就業市場的適應能力。
盡快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術倫理的監督管理機制,消除各種新型就業歧視。目前,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倫理治理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已經出台了加強技術倫理治理的系列規章制度,並提出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機制。除了政府層面的監督外,要鼓勵企業成立內部的技術倫理委員會,指導各自企業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針對就業算法歧視問題,要盡快建立以政府監管為主導、企業和勞動者多方參與的人工智能技術倫理治理體系,突出以人為本、以勞動者為中心的原則,加強對招聘、考評、解聘等重點環節算法的管理和審查。進一步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對算法歧視行為予以必要的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