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作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主陣地。今年7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城市工作重點任務,對“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作出具體部署。這凸顯了以創新驅動賦能城市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價值與時代意義。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深度重構,以數字化、綠色化為特點的新質生產力正加速孕育。推動城市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必須將創新置於重要位置,精心營造開放包容、要素高效配置的創新生態,持續激發城市發展的澎湃動能與內生活力。
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是塑造發展新動能、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作為先進生產力的空間載體和創新要素的核心樞紐,通過集聚人才、技術、資本與數據等要素資源,構建起政、產、學、研等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為新質生產力的孕育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一過程不僅驅動技術革命性突破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更從發展邏輯上推動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型,從而進一步塑造國家競爭優勢。
創新城市的重要戰略支點作用,主要體現於其對發展動能轉換的引擎功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城市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創新城市建設能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與未來產業培育“三線並進”。這種動能轉換不僅依賴單一技術突破,更需依托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的系統性支撐。通過制度創新破除體制機制壁壘,通過文化創新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通過治理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能夠真正使城市成為新知識、新技術、新產業的策源地。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生產力質的飛躍,以制度創新激發生產關系系統性重構,以文化創新凝聚社會共識,最終通過城市實現發展動能、治理效能與人民福祉的協同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堅實基礎。
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是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的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並強調“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創新鏈提供技術革命性突破的原始動能,產業鏈則承載其轉化與應用場景,兩者“無縫對接”,不僅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推動傳統產業“智改數轉”,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曾以拆除“籬笆牆”、疏通“快車道”為喻,強調打通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的梗阻。通過高校與企業的聯合創新平台加速技術迭代,市場需求反哺研發方向,資本活水精准灌溉關鍵節點,城市就能夠形成“科研—轉化—孵化—產業化”的完整鏈條。
人才集聚與要素協同是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的重要基礎。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資源,人才的聚集也是讓城市富有活力的關鍵。一方面,城市的繁榮活力依托於持續涌入的人流、源源不斷發展的新生企業,離不開懷揣夢想、渴望實現自身價值的各種人才。另一方面,城市也通過構筑優質生態吸引人才,比如,打造宜居環境保障生活質量,通過智慧治理提升服務效能,構建開放文化培育包容土壤,進而打造吸引多元人才創新追夢的磁場。這有助於形成科學家、工程師、創業者與技能勞動者等梯次協同的創新共同體。比如今年以來,廣東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對高精尖缺和前沿賽道領域重點人才實行“一人申請,全家落戶”等支持政策,為城市創新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
體制機制創新是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的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創新城市建設賦能,必須破除制度性壁壘,通過制度創新釋放市場活力。這要求城市既要拆除不合理的行政藩籬,創新治理范式,建立市場導向的科技立項與評價機制﹔又要突破要素桎梏,推動科研人員職務成果權屬改革﹔還要優化風險包容機制,完善創新容錯與法治保障體系。隻有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使城市成為規則銜接、標准互認、要素互通的開放樞紐,才能充分吸納全球創新資源,同時向外輻射產業影響力,形成“以內促外、以外強內”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