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傳統徽州宗族管理文化與現代鄉村社會治理研究”負責人、安徽大學教授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需要深化對長江文明精神底蘊的認知。一般而言,精神底蘊是文明現象背后深厚的歷史積澱、知識積累與內在涵養,核心在於長期形成的深層價值體系,是文明形態賴以生存延綿的根基和土壤。深刻把握長江文明的精神底蘊,須從空間的跨度、時間的維度與內涵的深度予以考察,從其時空流變中的穩態特質和“當下”相連中的時代意蘊予以觀照。
“何以形成”是把握長江文明精神底蘊首先引發的思考。長江文明具有歷時的共域性與異域的共時性雙重特征,其精神底蘊既來自於漫長時間流動產生的演變與沉澱,亦來自於廣袤空間不同區域、族群文化的相遇與疊加。從歷時性來看,長江文明的精神底蘊本質上是時間賦予的深度,是文化與精神在漫長實踐中被驗証、篩選后的存留。所謂的“長江后浪推前浪”,就是長江文明在永不停歇的時光流動中日積月累、推陳出新,迭代遞嬗、蔚為大觀,進而推動著長江文明從自然饋贈走向文化自覺,從原始文明曙光走到農耕文明、工業文明、數字文明新時代。從共時性來看,長江文明的精神底蘊出自多維度的文化基因寶庫,是對中華各民族乃至外來民族共同創造的物質、精神、行為、制度成果的融匯與貫通,對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不同地域燦爛文化的融合與互動,對稻作文明、青銅文明和玉文明等為核心支柱的多元一體精神內涵矩陣的構建與熔鑄。
“突出特性”是把握長江文明精神底蘊的核心問題。把長江文明放在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歷史長河中去思考,以此觀之,長江文明屬於中華文明的亞文明,對於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開榛辟萊、開枝散葉、開新守本之功,其精神底蘊與中華文明精神特質、價值體系高度契合,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與價值追求。把長江文明放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蕩的宏大背景中去審視,以此觀之,長江文明屬於世界大河文明的代表,在世界大河文明體系和發展歷程中舉足輕重,特別是與黃河文化“江河互濟”,構建起恢弘博大的中華文化共同體,昭示出大河文明精神底蘊中交流匯通、競爭進取的一面。
“價值何在”是把握長江文明精神底蘊的現實考量。長江文明的精神底蘊既體現在悠久的歷史傳承中,更閃耀在當代價值裡。從發展實踐看,長江文明蘊涵的崇德重義、明理重學、自強不息、革故鼎新、開放融合、團結和合等精神內核,迭續而生的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抗戰精神、紅岩精神、大別山精神……對今天中國發展意義重大,已在區域協調、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社會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激發出巨大動力和活力,更是直接促進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行穩致遠。從未來走向看,作為新時代的精神坐標,長江文明顯示出中華文明的自信自強,具有凝聚人心、鼓舞士氣、返本開新的強大功能,必將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注入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從世界眼光看,推動長江文明精神底蘊的現代性轉化,如創新基因的當代激活、生態倫理的全球啟示、長江文化的國際傳播等,體現了主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決心和行動,將促進世界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中彰顯中國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