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州市委書記
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親自主持編制《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以下簡稱“3820”戰略工程),擘畫了福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宏偉藍圖。199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市第七次黨代會上,明確了“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而努力奮斗”的目標:即在“3820”戰略工程的基礎上,再經過二三十年時間(即2035年左右),努力使福州躋身國際先進城市行列。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福州干部群眾開展了一系列城市現代化開創性實踐,為福州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重要理念和戰略部署,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一脈相承,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市域創新實踐生動畫卷。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動員令。我們結合福州實際,深刻學習領會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在30年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的實踐基礎上,加快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堅定不移朝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窗口。
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市域層面的先行探索,開創現代化人民城市創新實踐
從最初的實現工業化到實現“四個現代化”,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下,我們黨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親自規劃引領現代化國際城市發展建設,對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實踐,為加快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積累了寶貴經驗。
從歷史維度看,習近平同志對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的謀劃布局,是我們黨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創新性探索。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吹響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堅持跳出福州看福州,放眼全國乃至世界,深入思考研究福州的現代化問題和中長期發展戰略,親自主持編制“3820”戰略工程,提出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建設“海上福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等一系列發展戰略,探索構建了科學務實、系統全面、極具前瞻性的宏觀戰略目標體系,為福州的現代化建設確立了總藍圖、總綱領、總方略,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在市域層面探索實踐的新境界。
從理論維度看,習近平同志對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的系統思考,為深刻把握城市發展趨勢、深入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提供了重要理論准備。習近平同志30年前親自組織開展理論研究和學術研討,鮮明提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應該包括城市經濟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居住方式、環境、基礎設施的現代化,以及人的現代化等,並要求在現代化基礎上具備高度的國際開放性,系統把握城市建設核心本質,深刻闡釋了市域層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思路理念和目標方向。這些思路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城市發展規律性認識的深化,與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在內涵、特征、目標和要求上高度契合、一以貫之,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構建的重要源頭。
從實踐維度看,習近平同志對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的指導推動,為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現代化人民城市理論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式現代化不是抽象思辨,而是扎根中國大地的生動實踐。習近平同志30年前率先垂范,大力倡導“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等優良作風,帶領福州干部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創新打造“福州國際招商月”等招商引資平台,大力興辦多種類型的開發投資區,前瞻布局建設國際機場、深水碼頭、高速公路、電力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推動城市“東進南下、沿江向海”發展。30年來,福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實踐歷程和建設成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市域樣板,對於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
深刻感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一脈相承的內涵特質和本質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開創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兩步走”戰略安排,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鄉村全面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市域層面的重要內涵和基礎工程。其中一些思路理念和戰略部署,習近平同志早在30年前謀劃推動福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時,就已作了思考和探索。
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作為根本保証。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排在首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中也排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加強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30多年前在福州工作期間就指出“加強黨對現代化建設全局工作的領導,保証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在企業改革、對外開放、涉台工作等領域,都突出強調確保黨組織政治核心地位。習近平同志推動實施“堡壘工程”,從1991年到1993年初,兩年間全市一類黨支部從52.8%上升到86.4%,全市162家具有建立黨組織條件的三資企業全部建立黨組織,還出現外商主動向市委“討”書記的新氣象。這些重要理念、重要實踐,為我們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留下寶貴財富。福州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新時代“堡壘工程”深入實施,在福建全省首創組織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開展為民辦實事項目票決和評選“人民群眾最滿意的十件事”工作機制,創新打造“榕你來商量”基層政治協商品牌,更加廣泛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這啟示我們,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必須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始終,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
始終把增強經濟實力作為首要前提。經濟工作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對經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習近平同志提出實現“城市經濟的現代化”,要求在提高質量和效益前提下,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強調福州作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為福州走向現代化、國際化打下堅實基礎。從人口眾多、基礎薄弱、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發展條件出發,習近平同志要求福州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創新公辦、僑辦、民辦三種類型開發區模式,為外資僑資項目招商落地奠定堅實基礎﹔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速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高瞻遠矚擘畫“海上福州”戰略,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引領福州向海圖強。這些重要論述和實踐,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等重要論述,在實踐要求上內在契合。目前,福州產業基礎持續夯實,培育形成6個千億產業集群、4個千億產業園區,建成1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3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全市數字經濟規模超7900億元、佔GDP比重56%、近5年年均增長近20%,海洋生產總值約34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有力支撐經濟總量持續爭先進位。這啟示我們,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必須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統籌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成果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
始終把加強文化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立自強。在引領福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實踐中,習近平同志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方針,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旗幟鮮明指出“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任福建省省長時親自為《福州古厝》作序,強調“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帶領福州建立了文物保護“四個一”工作機制,制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推動修復了閩王祠等重要歷史遺跡,保護了林則徐等名人的故居﹔大力推動振興閩劇,促進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福州始終懷著珍愛之心、尊崇之心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推動三坊七巷、海絲史跡、船政文化史跡等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閩劇等1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保護名錄,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成功舉辦﹔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持續深化,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這啟示我們,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處理好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以更大力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全力守護文化之根、城市之魂,打造更多文藝精品和文化品牌,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始終把造福人民群眾作為根本立場。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錨定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就突出強調發展為了人民,明確指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應該包括“社會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強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福州市第七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力爭五年間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翻一番以上”的奮斗目標﹔突出強調發展依靠人民,強調“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這是至關重要的動力因素”,明確要求“讓廣大市民都明確福州城市的發展目標、方向,使廣大市民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偉大工程”。習近平同志帶領市委、市政府每年為城鄉人民興辦20件實事,推動建設琅岐、南通、南嶼三大“菜籃子”基地,實施“廣廈”“安居”“造福”工程,用心用情解決連家船民搬遷上岸、棚屋區改造、山區鄉村架橋修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民生事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這些重要理念、重要實踐,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等重要論述在核心要義上都是貫通的,都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福州堅持每年財政支出八成左右用於民生,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實事辦實、好事辦好,持續擦亮“好年華 聚福州”、“福你就業”、“有福之州 幸福老人”、“春天計劃”扶殘助殘等品牌,榮膺全國首批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十連冠”。這啟示我們,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必須繼續走好黨的群眾路線,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
始終把推動綠色發展作為鮮明底色。如何避免發展過程中產生污染、破壞環境,平衡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是擺在每個國家、每座城市現代化道路上的一道根本性難題。3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就提出要樹立生態城市的理念,指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文明的城市,它的標志就是要綠樹成蔭”,強調“環境保護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關系到國家和人民長遠利益”,要求“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一定要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統一起來”﹔並提倡“多種樹,少種草,不能讓老百姓挨晒”,大力推進“綠化福州”工作﹔提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條塊結合、齊抓共治”十六字治水方略,推動實施西湖綜合整治、內河水系治理,推動閩江下游防洪工程建設及水環境綜合整治﹔取締、關閉和責令停產污染嚴重的企業,選址建設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場等。這些重要理念、重要實踐,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與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美麗中國、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脈相承,引領福州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綠化福州”、全域治水等持續深化,福州森林覆蓋率和空氣質量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中居於前列,成為擁有近1500座公園、1800公裡山水福道的“千園之城”“大美之城”。這啟示我們,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多綠色福利。
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福建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福州始終帶著特殊感情、特殊責任、特殊使命、特殊擔當,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為契機,進一步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開創的重要理念、重要實踐,續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這篇大文章,開創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福州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以實干實績實效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堅持以創新強動力。隻有精心培育創新生態,向創新要動力、以創新強動力,才能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聚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高能級科創平台建設,大力發展科創金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信息鏈深度融合。牢牢守住實體經濟,深入實施民營經濟強省強市戰略,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堅持以協調促均衡。更加注重統籌協調,是立足我國城市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途徑。聚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一體布局縣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探索推進鄉鎮片區聯建、村庄聯建整合,打響“福農優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強山海統籌,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堅持以綠色筑底色。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大力推動城市綠色轉型,是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兩山”基地創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深入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提升紅廟嶺等一批循環經濟產業園,加快打造“無廢城市”“零碳城市”。深入實施“綠化福州”行動,加強全域水系綜合治理,持續擦亮“生態福地 美麗福州”綠色名片,努力把海濱城市、山水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
堅持以開放拓空間。依靠改革開放增強城市動能,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以開放之勢匯聚城市發展之力。深入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標准打造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中印尼“兩國雙園”等開放平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門戶、重要樞紐、重要通道,為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作突出貢獻。扎實推進福州新區、福州都市圈建設,引領城市“東進南下、沿江向海”發展。堅持兩岸融合、福州先行,加緊建設福馬“同城生活圈”、海峽青年發展型城市,打造台胞台企台青登陸第一幸福家園。
堅持以共享惠民生。以扎扎實實的政策舉措把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落實到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彰顯城市的溫度,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大力實施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持續完善惠農富民政策,促進共同富裕。深化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和縣域醫共體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加快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讓有福之州、溫暖榕城更好造福於民。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扎實推進申遺工作,在提升閩都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福州新形象上久久為功,打造更高水平的文化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