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小琴,系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新華社發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要讓全體人民都能享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世界得到充實和提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新時代新征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現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為廣闊的圖景,能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支持。深刻認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意蘊,以高質量精神生產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歷史和實踐充分証明,隻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密切關注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質量提升。深刻認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意蘊,不斷推進高質量精神生產,有利於厚植強國建設的精神根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必須抓好經濟社會建設,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美好生活包括美好的物質生活與美好的精神生活,兩者是內在共生和互為條件的。物質生活為精神生活提供物質基礎和支持,精神生活反過來能夠促進物質生活的發展。美好生活以豐裕的物質生活為基礎,更以充盈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為導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動力和可靠保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內在蘊含著系統科學的認知水平、秩序理性的道德素養以及崇高逸致的審美情趣,美好生活建設需要認知、道德、審美等多方面協同賦能、合力保障。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動力支撐。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與文化軟實力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奠定重要基礎。全體人民的文明素養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推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著建構和諧多樣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道德水准、保障充裕豐盈的公共文化資源等。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提供核心創造力。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繁榮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鍵因子,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來源,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從供給豐富精神資源、促進享有精神發展、推動參與精神創造等層面為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遠大理想和價值訴求正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曾指出,人“必須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識中確証並表現自身”。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離不開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發展的全面支撐。因此,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著力增強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能力,對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
精神生產是人類社會生產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基礎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績中,體現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家的杰出創造活動中。”中華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實踐探索,為精神生產的發展創造了優越條件,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提升了人們的現代精神和現代觀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種積極理性、意義充盈、崇高逸致的精神世界樣態,更是人民群眾充分利用精神資源、建構精神世界的精神生產過程。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建構力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在高質量精神生產與高質量精神消費的辯証統一中增強創造力,是提升人民群眾精神世界建構力的重要路徑。一方面,精神生產決定精神消費,充分享有高質量的精神產品是人民群眾進行高質量精神消費的必要前提,也是使人民群眾精神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品位更高、安全感更可持續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精神消費反作用於精神生產,高質量的精神消費有利於激發人民群眾更深層次的精神需求,並推動更高質量的精神生產。正是在這樣一種辯証、循環的實踐過程中,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得到實質性推進。
高質量精神產品在“真”“善”“美”多重向度上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具有科學價值的精神產品引導人們求真。認識真理、追求真理,探尋自然和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是精神生活的基本內容,科學知識的獲得與不斷創新為這一過程奠定了重要基礎。具有道德價值的精神產品引導人們崇善。“善”在本質上彰顯著對理想和意義的追尋。高質量精神產品體現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在詮釋何謂理性、何謂高尚的過程中,勾勒出一幅幅具有超越性的理想藍圖。具有藝術價值的精神產品引導人們向美。“美”是一個富有層次性的概念,如鮮艷的色澤和濃郁的香氣能使我們獲得感官上的愉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能使我們領悟如蓮花一般高潔的品格和精神。追求美是精神生活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由之路,高質量精神產品在理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中,充分彰顯藝術的審美特性,有助於個體從更深層次領悟生命、生產和生活的本質要義,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放在突出位置。新征程上,應立足當下實際,緊緊錨定目標,讓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步子邁得更穩更實。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豐富性、可及性精神資源為前提條件,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提供重要動力。應著力促進高質量科學知識生產。精神生活以一定的物質生活為基礎,科學知識為物質產品的創造與豐富奠定了重要的智識基礎。著力促進高質量技術體系構建。高質量技術體系在極大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社會先進生產力的同時,能夠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從而一方面為追求精神生活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人民群眾用於建構精神生活的閑暇時間。當前,應充分借助數字技術發展成果和賦能優勢,促進高質量的精神資源更加豐富可及。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正向性、自為性精神生活狀態為基本特征,需要以崇高的道德理想為引領。中華民族歷來強調“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強調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為此,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一是構建科學完善的道德認知,從明確道德價值標准、深化道德知識教育等方面切入,著力形塑個體的德性認知。二是激發良善穩定的道德情感,著力培育個體的道德移情能力,進而激發道德情感、家國情懷、人類情愫的共鳴。三是培育自覺自主的道德踐履,深化數字技術的應用,在全社會營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道德踐履氛圍,傳遞美好的道德觀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階性、升華性精神生活追求為重要表現形式,需要以較高的審美素養為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創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提高人民審美素養,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空間提檔升級。應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打造虛實交互、特色鮮明的審美價值高地,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要扎根祖國大地,回應人民需求,推動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應把握與回應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追求,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品位,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