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雄偉,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統一戰線教研部教授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提及“政治能力”,強調“有了過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人類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特定的概念提供特定的思維導向,進而表現為一種“建構”作用。深刻理解“政治能力”這一概念,對於我們把握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屬性、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進而提煉本土政治概念、建構自主政治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政治能力”概念的出場語境
概念是歷史發展的表征。對“政治能力”概念進行考察,要在社會結構和歷史進程中把握其語義變遷。概括而言,世界大變局提供了政治能力概念出場的時代背景﹔防范化解風險挑戰構成了政治能力概念出場的現實要求﹔推進黨的建設形成了政治能力概念出場的內在保障。三者構成由外到內、層層遞進的邏輯鏈條,是理解政治能力概念的歷史語境。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而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應當在歷史關鍵時刻彰顯擔當,發揮引領作用。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政治能力,沉著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帶來的挑戰”。政治能力概念的提出,是對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經驗總結,是對我們要善於從政治上研判形勢、分析問題,自覺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下想問題、做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和超大市場規模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特別是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實際利益問題與意識形態問題、政治性問題與非政治性問題交織疊加,極易形成風險綜合體。在此背景下,領導干部隻有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隨時准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才能推動形成一種持續、穩定而安全的現代化發展路徑。
百余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關鍵在於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在推動社會革命的同時進行徹底的自我革命。從“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到“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再到“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種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政治能力概念的邏輯前提,正在於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時代性和戰斗性,防止和克服忽視政治、淡化政治、不講政治的傾向,進一步加強黨的組織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通過推動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政治能力”概念的基本屬性
當今世界,政黨是大多數國家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其在形態、規模、構成和行為方式上的變遷,總是能夠反映乃至決定一國內政外交的基本走向,深刻影響世界政治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政黨的政治性,要求政黨按政治規律進行政治活動。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中國共產黨政治能力的基本屬性可以概括為人民屬性、政治屬性和實踐屬性。
人民屬性。政黨是特定階級利益的政治代表。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政治能力的人民屬性表現為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表現為黨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轉化為國家意志,並通過制度化安排加以落實﹔表現為黨能夠抵制並克服脫離群眾的危險,不斷整治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損害人民利益的現象。沒有人民屬性的政治能力,就會淪為空洞的技術能力。
政治屬性。政治能力概念的政治屬性,最根本的就是要講黨性,保証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就是要自覺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時刻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麼、強調什麼,深刻領會什麼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麼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切實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到行動上,不斷提升在面對復雜局勢時的統籌和協調效能。
實踐屬性。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正是在實踐中不斷鍛煉、積澱、發展政治能力的歷史。政治能力並非超歷史的抽象的理論設定,而是嵌入具體的社會情境之中,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政黨隻有在回應時代任務、解決現實矛盾的過程中,其政治能力才能得到體現和檢驗。實踐屬性昭示了對政治能力的要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在與社會矛盾運動以及歷史任務的同頻共振中不斷提升。
百余年來,在領導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不斷提升政治能力,適應不同階段的任務要求,把每一歷史時期所承擔的政治使命、確立的執政目標轉化為更加明確的治理要求,靈活、高效地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怎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自身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到了新高度,也為新征程上不斷增強政治能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增強政治能力的實踐要求
把握政治方向。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走什麼樣的道路,關鍵要看這個主義、這條道路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這個問題上,決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動搖!”新征程上增強政治能力,就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既防止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國家制度,又要大膽借鑒和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逐步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站穩政治立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新征程上提高政治能力,就要善於從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善於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使做出的決策和決策的執行充分體現民心民意,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堅定理想信念。人的觀念對社會存在狀況的反映不是消極的而是能動的,這種能動性使得人們能夠根據社會和政治的發展規律和要求,選擇或形成與這種規律和發展相適應的政治思想、政治觀念、政治理論和政治理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仰信念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新時代,堅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征程上提高政治能力,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會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從中不斷汲取真理力量、信仰力量、道德力量,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把握大勢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新征程上提高政治能力,就要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既要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不動搖,堅定不移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又要把謀事與謀勢、謀當下與謀未來統一起來,妥善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強中長期戰略謀劃,趨利避害、奮發有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的歷史機遇和國際環境。
發揚斗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要靠學習,更要靠政治歷練和實踐鍛煉。我一直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沒有斗爭精神不行。”歷史充分証明,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是我們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既是精神上的不竭動力,也是實踐中的科學方法。新征程上提高政治能力,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奮發有為的精氣神,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勇於擔當作為,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同時,注重策略方法,講求斗爭藝術,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相統一、堅持戰略判斷和戰術決斷相統一,依靠頑強斗爭不斷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嚴守政治紀律。一個政黨,不嚴明政治紀律,就會分崩離析。黨的政治紀律蘊含著全體黨員必須履行的責任義務,承載著對奮斗目標的價值認同。嚴守政治紀律絕不是一般問題和個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則性問題,是黨性,是大局,關系黨、民族、國家前途命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紀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政治能力必須對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懷有敬畏之心。”“兩個維護”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寶貴經驗,是最根本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檢驗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政治立場、黨性修養和能力作風的試金石。新征程上提高政治能力,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定有效捍衛黨的團結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