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國棟,系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
【學思踐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強國建設的全面布局和戰略思考,也為推進我國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思政引領力在教育強國“六大特質”中居於首位,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引領性作用。在高校工作中,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黨的建設、學校治理、教育改革發展及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鍛造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將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堅持教育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保障,將其貫徹到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切實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命題。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扎實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覺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使命。
持續推進育人共同體建設。始終牢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的重要定位,將打造育人共同體、共建學校“大思政”作為提升思政引領力的重要抓手。堅持守正創新,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和教育教學各方面,在加強思政工作頂層設計、匯聚各方工作合力、加強協同育人保障方面重點發力,不斷完善思政工作體系,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質量水平。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全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相應的學科方向和課程教材,將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及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
注重提升高校教師的創造力。高校每一位教師都承擔著立德樹人的職責使命,建強教師隊伍是提升思政引領力的重要途徑。要不斷集聚各類優秀人才,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充分發揮人才保障效應,不斷提升高校思政引領力。持續加強教師隊伍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高校教師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自覺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健全高校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貫穿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構建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台支撐的教師發展良好生態。結合不同崗位實際,精准鍛造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本領,匯聚起共建“大思政”的強大合力。
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高校是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陣地,要堅定文化自信,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汲取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智慧和力量,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學校的辦學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色,挖掘凝練既能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價值導向,又能彰顯學校獨特文化特質的大學精神,使廣大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打造各類文化主題活動,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陶冶學生的文化情操,提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實效。進一步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結合青年學生群體特點精准開展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的宏大敘事主題與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有機關聯、與學生成長發展的實際場景生動貫通,協同打造有利於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網絡空間和育人生態,使之在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價值引領方面發揮作用。
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推動思政教育提質增效,增強思政引領力,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一方面,建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撐機制,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機制,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結合青年學生學業發展、職業發展的現實需求,為青年學生提供包括學業指導、職業規劃、實習實踐、就業創業幫扶等在內的全方位、全過程服務。把青年優先發展理念落到實處,聚焦青年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個人成長和滿足社會需要實際,精准解決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難題,在助力青年成長成才中,持續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使廣大青年學生在充分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同時,實現個體價值觀念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