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德坤,系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含中國抗戰史〕檔案收集整理與研究”負責人、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教授
由中國和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偉大的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這場戰爭勝利最重要的成果是構建了戰后國際秩序。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0年前,我們的先輩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以遠見卓識,建立了聯合國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權威性的國際組織,集各方智慧,制定了聯合國憲章,奠定了現代國際秩序基石,確立了當代國際關系基本准則。”這就明確指出聯合國是戰后國際秩序的核心。
回顧歷史,國際聯盟建立僅11年就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聯合國成立至今已經80年,世界仍能保持整體和平與發展的局面,這是因為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戰后國際秩序的核心是聯合國。聯合國尊重人權、尊重自決權,支持殖民地爭取獨立和解放﹔規定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聯合國支持發展中國家擁有生存權、發展權,使各國都有發展機遇﹔聯合國是多邊國際政治舞台,能制約霸權主義行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中國是聯合國的主要創始國之一,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始終是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言人,是敢擔當、可信賴的發展中大國,為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可見,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是二戰勝利的重大成果。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告訴我們,世界歷史不斷從分散孤立的發展走向聯系越來越緊密的整體發展。二戰時期建立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能求同存異、同舟共濟,將世界連成了一個緊密的合作體,為二戰后世界的整體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戰后,世界歷史進入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世界經濟社會空前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將世界融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作為世界歷史發展到當代的產物,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順之者進,逆之者退。經濟全球化又是一把雙刃劍,對現有的國際秩序和發展模式產生了重大沖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歷史處於十字路口,各國都面臨新的選擇。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毫不猶豫地擔起大國責任。經濟全球化是挑戰也是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將會促進世界經濟社會新一輪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還應強調的是,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發表《開羅宣言》,宣言聲明在日本戰敗之后,剝奪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奪得或佔領的一切島嶼,把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包括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地歸還中國。1945年,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確認開羅會議之條件必將實施。這兩個文件都得到了蘇聯的同意,這是盟國重建戰后東亞秩序的國際法准則。日本投降后,中國政府立即按照《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規定,收復了台灣和西沙南沙群島。但是,美國主導的所謂“舊金山和約”卻改變了盟國對日本歸還中國領土的規定。中國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本質上講,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就是在維護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就是在維護戰后國際秩序。
總之,歷史啟示我們,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是中國和世界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人類進步事業的重要保障。國際形勢越是變亂交織,我們越要堅決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國際秩序,這是中國作為大國所應擔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