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臧峰宇,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的賀信中指出,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今天,我們要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尋找多樣文明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促進全球文明對話,架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從跨文化理解走向跨文明合作。
首先,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在交流互鑒中促進不同文明和諧發展。五千年多來,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剛健不已的意志,走過了獨特的文明歷程。中華文明不以威武止物,而以禮樂教化,以合群為美德,崇尚“群居和一之理”,倡導天下為公。古代先賢強調“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在尊重差異的同時尋求和諧共處、互利共生。誠如《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實生物,異味相和,是中華文明不斷煥發新生命力的特質所在。
漢唐以來,中華文明在與外來文明的交融中汲取其他民族優秀文明成果以豐富自身,促進睦鄰友好,並融入世界文明潮流之中。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將古希臘羅馬藝術、波斯藝術和古印度藝術融為一體,是文化交融創新的明証。昔日駝鈴聲聲的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國際商貿通道,更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活態走廊”,促進了足跡萬裡、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實現了多樣性文明互學互鑒。以互利尊重為基,以開放包容為橋,中華文明在海外傳播中澤被四鄰,播芳馨於四海,也放開度量吸收借鑒外來文明。作為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形成的開放體系,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在包容中化解沖突、凝聚共識。
文明多樣性映現了世界發展的本來,是不同文化相互增益的源泉,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先決條件。“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文明的生命力不在於保持“純粹”,而在於生成持續發展的實踐轉化能力,在於文明發展的返本開新,在於不同民族的文明觀念在跨文化理解與交往實踐中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各種文明相互遇見、彼此成就,體現了文明發展的“共在優先性”,從“月印萬川”的角度彰顯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深層文化意蘊。
其次,回應時代發展對文明對話的新期待,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今天,我們要在中華文明的歷史尋繹中揭示文明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理解儒家將“和”作為對社會秩序追求的要義,將文明視為反映人類文化自覺與持續生成的“過程性存在”。《論語·學而》有言:“禮之用,和為貴。”循禮而為,旨在實現社會和諧,“斯為美”。荀子主張“明分使群”,認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朱熹亦言:“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堅持守中致和,方能弘揚仁的精神,彰顯義的原則,踐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利導人性之合類而相親”,呈現多元一體的天下格局。
今天,我們要秉持平等尊重之心,欣賞多樣文明之美,將人類文明視為命運交織的星叢,深化對不同文明價值內涵的認識。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從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理解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以守正創新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聯通不同文明主體的心靈,使和諧發展的人類文明彰顯蓬勃生機與活力。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建設更多促進文明對話交流的橋梁,匯聚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要以文明和諧發展的“關系本體論”消解西方中心論的誤區,開創東西和諧、南北包容的未來,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
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現代性危機,著眼於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持續發展,應在文明交往實踐中以堅韌的“和實力”奏響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和聲。“和實力”源自中華文明的和合共生意識。這是一種以“泛愛眾”“兼相愛”的方式消弭沖突,實現文明新生的力量。這種創造新文明形態的探索承認不同事物的差異性,亦不否認矛盾和沖突,而秉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使矛盾和沖突在超越局限、走向融合的交往實踐中呈現新的文化生命力,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使不同文明協和共進、互養相成。
再次,洞察發展中的文明知所從來、明所將往,建構“文明和諧論”的認知圖式。今天,面對舊的世界秩序導致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應避免將其他文明視為“他者”並在想象中作出強制闡釋,制造文明沖突的預設,並在對這種預設的擔憂中制造沖突的事實。面對不同文明的差異,我們要堅持“和而不同”,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對話的方式促進文化會通與文明互鑒。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唯有重構文明的自我理解、達成文明的彼此交融,才能彰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揭示的歷史邏輯。以文明和諧發展與交流互鑒為主線,摒棄“文明等級論”的幻象與偏見,書寫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嶄新篇章。
中華文明倡導修己安人、安而好禮,“和羹之美,在於合異”,隻有兼容並蓄、多元互補,方能使發展中的文明有容乃大。《道德經》有言:“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文化交往應開放包容、求同存異,誠如朱熹詩曰:“地勢無南北,水流有西東。欲識分時異,應知合處同。”水流分合映現了文明交往的常態,隻有茹古涵今、兼容並包、推陳出新,方能不斷激發各文明主體的創造潛能。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未來趨勢,我們既要做“燃燈者”,又要做“化育者”,讓不同文明“草木蔓發,春山可望”。以文明和諧論取代“文明沖突論”,凝聚全球文明發展共識,更好促進跨文明合作。
全球文明對話是和平的紐帶和發展的動力,是人類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有效途徑。今天,人工智能使數智賦能文明共生,文明交往與發展的時空維度、認知模式和價值形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也要看到,任何文明實現現代化,都要從其源頭活水中汲取養分和智慧。因而,要以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思路深化全球文明對話,使體現不同地域、語言特色、風俗習慣的多樣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借鑒、融匯創新。實現算法平權,促進文明互鑒,在風險應對中實現對新文明創造的科技賦能。使不同文明主體在對話中達成文化共識,促進從“萬物互聯”和“萬心互通”的文明躍遷。
最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在人類文明的深處尋求更高層次的團結與合作。中華文明秉持立己達人、兼善天下的實踐准則,堅守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信念,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了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今天,我們要賡續中華文脈,堅持“兩個結合”的科學方法,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兼收並蓄的態度互學互鑒,激活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使之與各國多彩文明交融互鑒,更好實現文明的自我理解與多向格義,為世界現代化提供正確精神指引,以跨文明合作的創造性增量繪就未來的發展圖景。
全球文明對話連接著人類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現了文明發展的實踐辯証法。歷史表明,每一次文明對話,都是對文明多樣性的深刻理解﹔每一次文化交融,都是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豐富詮釋。“理一分殊”“一多相即”,以包容會通的交往理念促進不同文明互鏡融通,深入開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創設務實有效、行穩致遠的長效合作機制,不僅是歷史的選擇,更是未來的召喚。我們要以和諧思維開新途,努力實現互惠發展與互利共贏,使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在對話中相互促進,以互相尊重、和衷共濟的思路促進文明和諧發展。
今天,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我們要深植中華文明發展根基,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拓展文明對話渠道,使其載體日益多樣,內容更加廣泛,層次愈益豐富,促進全球各文明主體之間的有機聯系與有效整合。要深入研究文明學領域的前沿問題,構建支撐全球文明對話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在文明學的理論資源、研究范式、價值共識等方面深入交流。要架起不同文明彼此理解、相互借鑒的文化橋梁,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匯聚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以文化的力量促進民心相通,深化理解互信,在人類發展的新征程上譜寫新的文明史詩。